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三十七道品講記(大字版)
Commentary on the Thirty-Seven Aids to Enlightenment

作者:聖嚴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家中寶

規格:平裝 / 26x19 cm / 28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100361

ISBN:9786267345078

定價:NT$340

會員價:NT$289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修四念處的究竟目標──智慧

↑TOP
四念處是幫助我們修定以產生智慧的修行方法。透過禪定與智慧,我們能了知一切事物的真實相,並能體證自性本空,因此禪定與智慧可說是通往開悟的解脫之道。雖然修習四念處不是為了禪定,但當有了禪定,四念處真正的目標──智慧,就會隨之而來。

身念處

我們所有的問題皆來自於身、心、環境之間的互動與衝突,其中心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它能感受身體並體驗環境。身、心、環境三者和合,形成了我們對自我的意識,因此會認為這是「我的身體」、「我的環境」。是誰有這些想法呢?是「我」,也就是自我的意識。你大可認為你的身體是「你」,但如果我問你:你的身體是不是環境?你大概會說不是。以一般人的認知來說,身體是「你」,而環境不是「你」。所以,當身體與環境產生對立時,受苦的是誰?是「你」,有這樣的感受是很正常的。

有些人可能不覺得自己和身體有什麼衝突,但每個人都曾有身心不調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身體是你自己嗎?如果你的身體是你自己,而你的身、心竟然處於矛盾,那不是很奇怪嗎?從這一點即可推知,你的身體可能不是你自己。或許你會想:「當然,身、心有時難免會衝突,但我的心的確是我自己。」但是,你的心真的就是你自己嗎?難道你從來沒有前念與後念衝突的經驗?還有,你今天和昨天的想法、你的理性和感性之間,難道都沒有衝突過嗎?只有愚蠢的人才會說自己的念頭從來沒有矛盾過。

自我意識可大可小,當自我膨脹到很大時,不僅會認為身體是我,甚至也會把環境當作是我,結果迷惑混淆了,而想要控制我們的身體和環境。隨時隨地拖著身體,已經是個負擔了,更何況還要背負著環境,這負擔不是更大嗎?

我有一個弟子曾向我抱怨說:「師父!我的身分低微,沒有人要聽我說話,每當我需要幫忙時,他們也都不理我,我實在很苦惱。」

我就告訴他:「你的身分雖然低微,但自我卻膨脹得相當大,大到想要把環境納入自我,甚至想控制它。你真愚蠢,不了解自己的局限。」

因為我們把身體當作我,然後身體又和環境互動,所以很容易就會把環境當作是自我的一部分,於是就產生了煩惱。佛經裡曾提到,在所有引生煩惱的執著中,最難放下的便是對身體的執著。我們的內心產生煩惱,接著又將環境中發生的事,衍生出更多的煩惱。這也就是為什麼四念處第一個要觀的就是身體。

我們愛惜身體,期望身體是快樂的泉源,感官是歡娛的入口,雖然身體給予我們快樂與歡娛,也帶給我們問題,身體並不像我們認為的,總是那麼地珍貴或可愛。事實上,身體是不淨的,這不是指流汗或體臭之類的問題,而是說身體會給心帶來困擾。舉一些明顯的例子,像身體不適,或是疲憊、生病、飢餓的時候,都會引起痛苦。

最主要的是,身體會引起內心的煩惱,當身體與環境衝突,或是與這個世界有不平衡的現象時,內心就會產生煩惱。如果身體是清淨的,應該只會帶給我們喜悅和智慧,不過事實卻並非如此,可見我們的身體是不淨的。但是讓身體不清淨的,究竟還是我們的自我意識。因此,與其將身體視為歡娛的來源,倒不如用它來修行、廣結善緣,那麼這個身體就會變成智慧與功德之源,也就清淨了。

當我們投生入胎,我們的生理就處於不淨的狀態中。前幾天我去驗血,醫生提到我的血液中含有毒素時就說:「每個人的血液裡都含有毒素,沒有一個人的血液是完全沒有毒素、汙垢,不含廢棄物和元素的。」這位醫生雖然並不是佛教徒,但經過仔細地思考後,我完全同意他的說法,我們的色身的確是被各種不淨的物質所汙染。當身體的基本組合成分不淨時,就像血液,就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我們,讓我們受到病老之苦。

因為我們無法接受苦的事實,無法面對苦的真相,心也受到汙染了。相反地,如果我們能觀照,了知到覺受往往會為我們帶來苦惱,那當我們享樂時就不會那麼興奮,遇到困難時也不會那麼沮喪了。這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認知,理解到「受」是苦,「生」也是苦,所以遭遇困難時不會起煩惱,而這就是智慧。如果我們能「觀受是苦」,就能得到智慧,從煩惱中解脫。

因此,重要的是要保持對身體和覺受的觀照,但要注意,觀照與執著是不同的。舉例來說,在禪期中,我們可以去接受、享受身體的舒適和輕安的覺受,卻不去執著它,或是希望能繼續享有這些覺受。這樣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所感受到的,又不會因此產生擔憂和煩惱。儘管我們知道身體是不清淨的,但還是要留意它;餓的時候吃、該洗澡的時候洗澡,而當生病的時候,就要服藥。我們需要好好照顧身體,這樣才能用它來修行。(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