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間淨土與田園城市

作者:如常, 楊威

出版社:佛光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05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軟精裝 21*14.8*2.6cm

商品編號:1150522251

ISBN:9789574575978

定價:NT$360

會員價:NT$306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田園城市 第一章 田園城市和無我規劃

↑TOP
楊威博士:如常法師,吉祥!告訴您一個好消息,我當選了英國皇家規劃學會(Royal Town Planning Institute) 2021年主席,我將是規劃學會自1914年成立以來的第一位非白人主席。我希望召喚城市規劃精神的復甦,回歸規劃的本質,實現規劃行業的現代化。

如常法師:非常恭喜您!您指的「規劃的本質」是什麼?

楊威博士:「規劃的本質」是為大眾服務。

如常法師:我看規劃師的客戶可能是私人開發商,那利益有衝突的情況下,如何為大眾服務?

楊威博士:是會有這個潛在的利益衝突。英國皇家規劃學會的會員行為準則要求,規劃師在工作時一定要為公眾的利益考慮。規劃師和律師不一樣,律師要為客戶服務,哪怕客戶是罪犯,也要儘量為他脫罪。而規劃師,即使客戶是開發商,在工作中我們也要保證規劃不損害公眾利益。

如常法師:這還是第一次了解。為什麼規劃學會會這樣要求?

楊威博士: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專業規劃師學會,英國皇家規劃學會的幾位創始人是英國田園城市(Garden City)的第一批實踐者。所以也可以說現代規劃行業起源於田園城市理論,其根本目的是社會改良(Social Reform),讓社會更平等、公正。田園城市是100多年前的理論,但我常覺得她有很多概念與人間佛教的思想相通。我認為田園城市的思想基礎是「慈悲」和「無我」,是一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

如常法師:這很有意思,請您多介紹一下「田園城市」和「無我」規劃。

楊威博士:的確是,田園城市之父埃本尼斯‧霍華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明確說到他倡導的田園城市的新文明「不是基於個人利益」(「not on self-interest」),而是基於對大眾的服務,這就是「無我」。他希望田園城市的土地價值增加的收益,可以長期地為田園城市的所有居民服務。他創建了田園城市,卻沒有給自己賺一分錢。他的傳記作家寫了這樣一個評論,非常貼切,「……他拒绝被金錢的慾望所麻痺。霍華德一生都不是一個有錢人,但他比任何一個有錢人都知道,世界上有更多的錢可以為人類造福。他不為自己賺錢,但他卻擁有可以創新使用金錢的自由」。

如常法師:那他真的是「無我」。「無我」,可以解釋為:「為人人,不求回報」。明白一切法無我,皆由因緣所生。若有服務過的事及人,做後就放下,不掛在心上。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無我」,田園城市也講「無我」,佛教極樂淨土思想,其實就是阿彌陀佛世界的城市規劃。

楊威博士:您比喻得太貼切了。最近我與倫敦大學的一位教授交流,他是研究社會健康的專家。他說民眾的健康和福祉的重要性,要遠大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而且有研究發現,一個國家在經濟困難時,如果關注於民眾的健康福祉建設,社會經濟復甦的速度和質量就會快很多。我一直認為田園城市和城市規劃的起源思想就是「慈悲」,因為不忍看著窮人和弱勢群體受苦。我每次做講座也都會講,城市規劃行業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公眾的健康福祉。

如常法師:這是「大慈大悲」。佛陀當時候在印度就是提倡眾生平等,人不因階級制度而有不同的對待。星雲大師當時創辦佛陀紀念館「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對公眾教育的平等。任何人都可以來享受佛館,每天在佛館最快樂的就是看見貧困的家庭,在佛館參觀沒有負擔,入館不用門票,停車不用繳停車費……,歡喜地在園區內參訪。

楊威博士:田園城市的理論是讓人看到解決社會矛盾的辦法和信心。人間佛教講的也是現世的實踐,田園城市的理想就是讓人間淨土成為現實。

如常法師:這也是星雲大師一直主張的思想。也就是說,極樂世界是在人間,而不是在往生後的追求。星雲大師曾經在大陸宜興大覺寺講過《阿彌陀經》,大師的重點是:人應該追求現世的安樂與服務大眾,行菩薩道,為社會作貢獻,往生之後必能到淨土,到了佛國淨土後還是要回到娑婆(指人間)世界,再幫助眾生。

楊威博士:我看大師的文章在講若想往生後去到淨土,那現世就要像在淨土中生活一樣,精進、無我、服務大眾,才有可能往生去淨土。所以,如果現世可以做到這些,那現世人間就是淨土。

如常法師:對,這也是星雲大師一直強調的。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做好了,就成佛了。「行佛」就是菩薩道的實踐,唯有「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修行,才有可能完成「覺行圓滿」的佛果。

楊威博士:是的。給人希望是最重要的,人間淨土就是希望。我們2014年獲獎的論文,就是講田園城市如何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實現。

如常法師:感覺田園城市的理念,就如同人間佛教的核心:「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楊威博士:確實是這樣,但是現在很多地方的城市規劃沒有學習田園城市的先進經驗,很多投資和建設浪費了,即破壞了環境,也沒幫助最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城市規劃的現代化,需要將氣候變化、生態保護、土地利用、交通、景觀、經濟、文化教育、醫療、養老、休閒娛樂等一起考慮,都是基於「慈悲」、「正信」等思想基礎,規劃師堅持的職業道德就是「正信」,不求回報為弱勢群體利益發聲,就是「慈悲」和「無我」。

如常法師:是的。所有的淨土,也都是因為慈悲心,而成就淨土。佛教有一個故事:「生死如大雨」,分享給您。故事內容:

一年一度的雨季又來臨了,大雨日夜不停地下著,到處災害頻傳。佛陀和弟子們在精舍用功辦道,看著外面的大雨,弟子們憂心忡忡地發表意見,表達他們對眾生的關懷。

優波離說:「現在正是雨季,大雨連綿,這樣的天災不知傷害多少生靈!」

富樓那走到門口,看著嘩啦嘩啦的大雨說:「眾生無始以來一直在六道輪迴受苦,猶如大雨那萬馬奔騰的氣勢,不是人力可以抵擋的。」

舍利弗也發表意見:「大雨所到之處,沖毀路面,造成積水,行人舉步維艱,到處是水鄉澤國,真是悽慘萬狀呀!」

佛陀見弟子們議論紛紛,藉機開示弟子:「眾生無始生死以來,長夜輪轉,不知道苦的根本,譬如天降豪雨,氾濫成災。東、西、南、北方無數生命財產被毀壞,都是因為沒有徹底做好防災的準備,屢次的教訓,人們仍然不知道痛改前非,任由天災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這與眾生長夜輪轉於六道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比丘們!斷惡要儘速,行善不猶豫。」

佛陀於是說了一首偈語:「弓匠調角,水人調船,巧匠調木,智者調身。」

弟子們聽了佛陀的一番話,攝心正念,希望以智慧來渡過生死的河流。

楊威博士:確實,城市的規劃和發展也非常需要「智者調身」——根本地轉變。人類現在的科學技術,對於自然的認識能力,以及對於過去人類發展經驗教訓的總結,可以讓我們用更合理的方式來發展。除了「慈悲」、「無我」、「正信」,人類還應該有「智慧」(科學的方法、創新的精神),和「精進」(廣泛學習、不斷提升)來處理現世的問題。我一直想寫本書,把整個田園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梳理一下。

如常法師:這很重要,您一定要出書跟大眾分享。

楊威博士:我們應該一起寫一本書,可以寫田園城市與人間佛教思想的呼應,圖文並茂,作為普及讀物向普羅大眾介紹一下人間佛教和田園城市的思想,田園城市可以讓極樂淨土成為現實,極樂世界在人間,相信很有意義。

如常法師:好,那我們就一起合作,書名就叫《人間淨土與田園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