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58期:《十牛圖》尋禪上路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58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心農業進行式】有機的初心

↑TOP
為何不喜歡農業卻返鄉從事有機耕作?
張顥嚴回首一路走來,尋覓堅持有機之路的初心,
是兒時腳踩泥巴的記憶,或是大學時上山下鄉找泥土的驅使?
原來答案是:「因為土壤裡有佛法。」

■ 張顥嚴(恆誠有機農場主人)

「爸爸,你為什麼想用現在的方式耕作有機呢?」妻問。

她喜歡直球對決的對話,總會讓我愣了一愣。仔細回想從農的日子,還真無人用這種直白卻入心的問法與我對話,直到與妻在一起以後。

「或許是因為我比較懶吧!坦白說,一開始我並不喜歡農業,甚至也沒有從農的打算,只不過為了家庭返鄉罷了。」我回答。

腳踩泥巴的兒時記憶

「真了不起!為什麼不愛從農,還能堅持這麼久?你心裡的聲音是什麼?我想聽你心裡的聲音。」妻走到我面前,用手指在我的心口畫了一顆心。

這直取內心的動作,不由得讓我心跳加速了。返鄉八年,一開始只是家裡需要,因此投入有機農業的工作。一路跌跌撞撞、吃足苦頭,到現在都還在繳學費,怎麼能說喜歡?

抓取記憶的浮光,憨笑的父親與眉頭深鎖的母親映上眼簾……是呀!陪伴父母老去是返鄉的初心,這是堅持有機耕作的理由嗎?記憶片段不斷地浮上,父親的臉變成老師的臉,從在課堂上挺著他的啤酒肚說明土壤黏粒分布,轉成在野外鑽取土芯仔細研究的畫面,從那時候開始,我發現自己對土壤有分特殊、熟悉的感受。

拿著小鏟子在老屋旁的泥地挖掘,是少數還能憶起的童年時光,當時泥土裡鑽扭的生命,被一雙好奇的眼睛盯著,可能也有種隱私被侵犯的感覺吧!在六月過後,梅雨與午後雷陣雨交替的季節,砌石牆底湧出的山泉注滿老屋旁乾燥的水溝,蟄伏於土底的生命全數湧出,農場夜間的小調瞬間變成交響奏鳴曲。兒時的我,最大的樂趣就是用小鏟挖取土石,築成水壩,再將捉來的螃蟹與青蛙放到小水塘中,或者赤著腳在泥巴裡踩呀踩,總感覺與泥巴特別親近!

具生命力的土壤

爾後,隨著求學,離開了鄉間,也少了裸腳踩泥的機會,原以為這樣的感受難再有。大學時,跟了一位土壤教授上山下海四處玩土。蘭陽溪沖積而成的平原,剛插秧的水田倒映著雪山山脈,以及濕潤空氣凝結而成各種奇形的積雲,這裡的土壤帶著長期泡水產生的還原味。大屯火山群是難忘的挑戰,雖然帶回的是比重相對低的火山灰土,沿途收集樣本的結果,下山反倒背了近30公斤的土芯樣本,卸下背包如釋重負的瞬間,感覺都要飛上天了。桃園的故事美麗而複雜,在新屋、蘆竹一代的水田,看到五色斑斕的大剖面,說明地下水與空氣交互填充土壤孔隙,先人於此地生活拚搏的痕跡也參與著,由不得產生一種無限延伸的歷史感。嘉南平原是臺灣的糧倉,一層一層依序堆疊的土壤層,挖剖面時由衷地感謝背後的大山,就像母親一樣,用溪流哺育這片土地,也養育了其上生活的萬千有情。

在一次至惠蓀林場樣區的土壤調查,扭轉了我對養地的見解。我以為土地是靠人養而肥美,所以「人養地,地養人」,人要先能投入,才能從土地獲取收穫。當我們在數十年前因山崩而進行造林的土地做調查,儘管土層不厚,深棕的土壤與放線菌帶來的清新土香,都說明了這裡的土壤有活力與肥力。平緩處肖楠造林挖掘的剖面更教人驚歎!樹根鑽延在3尺厚的土壤層,土壤疏鬆又具結構,連人無法耕作的底層土壤都帶有機分子的氣味。

是樹!是生命!這一片樹林與生活於其間的生命,讓這土層逐漸變得豐美,若不是資料顯示,僅看這土壤,又怎麼知道數十年前,這是一塊新生的崩塌之地呢?那時我似乎體悟到了些什麼,只要生命能在土壤裡持續生存、繁衍、更迭,土壤自然會變得有生命力。

答案藏在土壤裡

生命的物質由何構成?「四大合故,假名為身。」《維摩經》上這樣說著,這四大分別是: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當四大種依緣和合,事業、現象依此成辦。有趣的是,土壤圈是由岩石圈、水圈、大氣圈與生物圈交集和合所構成,土壤粒子即是岩石風化所成的細小礦物質,土壤的孔隙中不是充滿水,就是充滿空氣,而將太陽能量帶入土壤體的,除了陽光本身的溫度,就是植物光合作用後,將能量以生物可以利用的碳基形式注入土壤中,生命的物質面,就在具足條件的土壤裡發生,穩定繁衍,直到外在條件變化了,生命現象就隨之改變,甚至消亡,確實印證了大種所成的有為法特性:成、住、壞、空。

有機農業耕作若是有為法所成,只要具足相對的條件,事業就可以依緣成辦!返鄉的這幾年,對農耕方法不那麼確定時,我都想起那幅森林土壤的剖面,或者乾脆放下手邊工作,走到茶園旁的桃花心木林,撥開落葉,用手舀挖底下呈現棕黑的土壤,嗅一嗅土壤的氣味,觀察生活在落葉層下的節肢動物,答案就在土壤裡!

兒時赤腳踩泥的體驗,大學課堂裡土壤知識的講解,研究室南征北討挖剖面,至耕作時面對滿山雜草,對作物生長的種種觀察,經典上佛陀與諸大菩薩對於物質與生命的詮釋,至此連成一線光明,直指著返鄉從事有機心底真正的聲音。

「我想,是因為土壤裡有佛法,為此歸來從事有機吧。」我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