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無門關:開悟的臨門一腳

作者:無門慧開禪師

譯者:鄭振煌

出版社:大千出版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05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22*15*2.2cm

商品編號:1150231861

ISBN:9789574473557

定價:NT$450

會員價:NT$38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序文

↑TOP
說道無門,盡大地人得入。說道有門,無阿師分。第一強添幾個注腳,大似笠上頂笠,硬要習翁讚揚,又是乾竹絞汁,著得這些哮本,不消習翁一擲,一擲莫教一滴落江湖,千里烏騅追不得。紹定改元七月晦,習庵陳某某所寫。

  說道無門,盡大地人得入。

  釋義:

  寫序之人,別號習庵,一開始點出重點:「說道無門,盡大地人得入。」如果在《阿含經》中,「道」當然有門,要如實知、如實見。色陰無常、色陰是苦、色陰無我;受想行識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也要如實知、如實見。道是有門的,《阿含經》以苦集滅道四聖諦為道;部派佛教以三十七道品為道;辟支佛乘的修行者以觀流轉十二因緣、還滅十二因緣為道;而大乘佛法以廣修六波羅蜜、四無量心、發四弘誓願為道。

  道,怎麼會說無門呢?這裡的道,不是如來世尊所說的道,而是禪宗所說的道。禪宗所說的道,是第一義諦,是勝義諦,也就是中道,空有不二的空性。所謂中道,是空有不二,故不常亦不斷、不生亦不滅、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或者如《心經》所說:「不生(亦)不滅,不垢(亦)不淨,不增(亦)不減。」我們也可以增加:不一亦不二、不大亦不小、不聖亦不凡、不輪迴亦不涅槃、不煩惱亦不菩提,一切皆不二。

  禪宗所說的道,不是一般通俗所說的道。一般所說的道,是有門的,是很清楚的,是一個次第、一個次第地修。唯有禪宗所說的修道是無門,參一個「無」字,話頭先行,以話頭斷一切煩惱。

  誰才能夠進入無門的道呢?只有盡大地人。盡大地人得入,指的就是對於天地、一切萬法,都已經觀到諸法實相的人,才能夠進入。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說:「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實相者,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譬如一朵花,盡大地的人不僅看到這一朵花的相,也看到這一朵花的性,或者是體,或者是力,或者是因等。這一朵花的因怎麼來的?它的增上緣怎麼來的?未來這朵花會產生什麼樣的果?目前是過去因緣相續流轉所得的果,而目前的這一朵花相續未來又有果,又有報。

  從一開始的如是相、如是性,到最後的如是本末究竟等,彼此都是相等、都是相關的。有的是從相來談,有的是從性、從體,或者是從因、從果、從報來談,彼此都是相關的,這就是了解諸法實相。了解諸法實相以後,不會落於有邊,也不落於空邊,才能夠了解中道,離一切兩邊,對於大地一切萬事萬物,能夠究竟諸法實相。盡大地人,指的就是唯佛與佛。只有佛,只有徹悟中道者,才能夠進入無門之道,還沒有成佛之前,我們是進不了道,進不了第一義諦的。

  空,沒有門,如何才能夠進入?禪宗有各種各樣的教法,是一步一步讓我們得以循序漸進,最後證得空性,可是禪宗所說的道是沒有門的。「說道無門,盡大地人得入」,只有體悟到諸法實相,才能夠進入無門之道。

  說道有門,無阿師①分。

  註解:

  ① 阿師:指自己的師父。

  釋義:

  說道有沒有門?前面說沒有門,這是指第一義諦,此說道有門,指的是世俗諦。「佛以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以第一義諦。」世俗諦是假名,施設名言,似乎有所說,而我們不可以將有所說當成真,要依義不依語,要依法不依人。

  佛在《阿含經》裡面提到,弟子問:「佛滅後,以誰為師?要住於何處?」佛回答:「我不是你們的老師。我已經把我所知道,你們所能接受的法告訴你們,我沒有藏著任何秘密的法,因此在我圓寂之後,你們也不必以誰為師,而是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以戒為師,以法為師,住於四念處。」這些都是有門,唯有依靠自修,才能夠證悟。

  在世俗諦,為著說明這些道,所以是可以說的,然而在第一義諦,道是不能說的。

  「阿師」是自己的師父,也就是指禪林之中,對於和尚的親切稱呼。在華人當中,經常提到「阿」,阿娘、阿兄、阿爸;而在佛教,「阿」為一切字母的根本,阿的本義是空、是無。有依空立,一切萬事萬物、一切現象是依空、因緣假合而有,所以阿彌陀佛的「阿」就是無,無是一切萬法的基礎。

  「說道有門,無阿師分」,並非身為師父的人,就能把道說出來,而是體悟第一義諦、開悟的人,才能夠假立名言、施設名言來說道。

  第一①強添幾個注腳,大似笠②上頂笠。

  註解:

  ① 第一:指第一義諦,也就是空性、佛性、心性。
  ② 笠:草笠,戴在頭上遮陽、遮雨的草帽。

  釋義:

  如果勉為第一義諦強添加幾個註腳,作了解釋,可以說是頭上安頭,多此一舉。就彷彿頭上已經有草笠了,再多放幾頂草笠,完全是多餘的。一頂草笠就足以遮雨避陽了,多戴幾個草笠僅是多此一舉而已。

  第一義諦就是道,就是涅槃寂靜,也就是成佛的境界。證悟第一義諦,證悟就是證悟,要對第一義諦多加說明都是多餘的。

  硬要習翁①讚揚,又是乾竹②絞汁,著得這些哮③本。

  註解:

  ① 習翁:寫這一篇序文的人。
  ② 乾竹:竹子已經乾了。
  ③ 哮:咆哮。

  釋義:

  編者請習庵來寫序,或者寫推薦文,所以習庵說:「您要我寫序,您就是要我讚揚《無門關》有多好嗎?要把乾的竹子絞盡汁來,可以辦得到嗎?」完全辦不到的。意思是:「您要我寫序、寫推薦文,再也搾不出墨汁了。」

  我所寫的這些序文,或者是要我讚揚的話,只是哮本。我不會說《無門關》有多好,而是要奉勸所有閱讀《無門關》的人,不可以死在文字之下!讀了《無門關》,要知道它的重點是學得如何提起話頭,如何讓疑情成片。如果讀者還在《無門關》的四十八則公案文字下,鑽研它們的意思,皆是笠上頂笠,簡直是多餘的,一定會被我大罵。

  《無門關》固然很好,但如果不能夠讓我們開悟,等於是打我們的嘴巴。既然閱讀又研究《無門關》,如果不能夠讓我們開悟,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它,還要研究它呢?因為我們還沒有開悟,從這些《無門關》的公案當中,我們可以學到看話頭的方法。諸位都很精進用功,一直在勤行看話頭,就可以有相應之處。

  不消習翁一擲①,一擲莫教一滴落江湖,千里烏騅追不得。

  註解:

  ① 一擲:丟開。

  釋義:

  習翁把《無門關》丟掉,但是千萬不要落在江湖上,被別人揀去。習翁這麼一丟,千里馬也追不到。

  我們要從文字中體會什麼是第一義諦?什麼是真理?我們固然要把文字拋得遠遠的,要好好實修,但是真理不是我們用千里馬可以追逐得到的。

  這一篇序,寫得非常精彩。《無門關》固然是敲門磚,我們在研讀或讀誦的當下,要思惟並了解這些禪和子如何參禪之後,拿來幫助我們提起話頭,讓疑情成片,黑漆頭頂落地,才算是真正的開悟。

  【寫書因緣】

  紹定二年正月初五日,恭遇天基聖節,臣僧①慧開,預於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印行拈提佛祖機緣四十八則,祝延今上皇帝,聖躬萬歲萬歲萬萬歲;皇帝陛下,恭願②聖明③齊日月,叡算等乾坤④。八方歌有道之君,四海⑤樂⑥無為之化⑦。

  註解:

  ① 臣僧:慧開禪師自稱臣子。
  ② 恭願:以此迴向皇帝。
  ③ 聖明:指智慧。
  ④ 乾坤:指天地。
  ⑤ 四海:指天下的老百姓。
  ⑥ 樂:喜歡、快樂。
  ⑦ 無為之化:無為而治。

  釋義:

  這是慧開法師所寫的。在中國皇帝最大,而在印度或其他南傳佛教國家,出家修行者最大,國王碰到修行者,還要頂禮。中國不一樣,皇帝是最大的,皇帝稱為天子,天之子。隨順這種因緣,在紹定二年正月初五日,正好是皇帝的生日。慧開禪師預先於元年的十二月初五日,也就是一個月前,以公案四十八則,來祝壽、延壽今上皇帝。

  迴向皇帝陛下,智慧光明齊日月。日月是天地間最大的光源,祈願皇帝的聖明與太陽、月亮一樣。「叡算等乾坤」,此指皇帝的智慧能夠了知天地。

  八方的百姓碰到聖明的皇帝,大家都在歌頌有道之君;皇帝有道乃百姓之福。王道以德來治天下,老百姓都不希望酷法、酷君,以德來感化,這是老百姓所喜歡的。

  慧開法師說明《無門關》是為著祝壽、祝福皇帝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