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Ⅴ:佛教文明經典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Ⅴ:佛教文明經典

作者:蔡耀明

出版社:立緒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30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504頁 / 15 x 23 cm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50180291

ISBN:9789863600916

定價:NT$520

會員價:NT$442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導言/蔡耀明

↑TOP
佛教典籍選譯之構想

一、引言

準備著手一件事情之前,或可前前後後去思索,為什麼要從事這樣的一件事情。準此而言,若問為什麼要出版一本「佛教典籍選譯」,大致有三大理由:首先是興趣,其次是目的,第三是貢獻。

首先,「興趣」,是在長期且廣泛地接觸和閱讀佛典的過程當中逐漸培養出來的。佛典可引人感興趣的,其實是多方面的,包括其中的人物風格、實修進程、宗教境界、切入角度、思想義理、遣詞用字、文獻集成、歷史流傳。準備落實一本「佛教典籍選譯」,可以說就是在興趣上充當傳輸的橋樑,一方面,增強自己浸潤在佛典所培養出來的興趣,另一方面,則將自己感受的趣味,進一步往周遭延伸出去。基於這樣一份興趣的感染,不僅接上活泉源頭,不斷推動自己致力於克服在閱讀、思維、理解、查證、述說上的種種困難,把契入佛典的工作一路做下去,而且也較能透過選譯,傳達出佛典引人興趣的多樣且豐沛的內涵。

其次,「目的」,意指所為何事,可包括個人的和社會的二方面。個人這一方面的目的,儘可以說到如何又如何地切身、高遠或甚至崇高,但是一旦要公開出版,即必須考慮且配合社會這一方面的目的,也就是到底為了助成社會的什麼事情、利益、用途或理想。其中,用途一項,特別值得在此提出。一本「佛教典籍選譯」的用途,大致可包含如下二種,並且應以滿足這二種用途或在這二種用途之間取得平衡為較佳的策略:其一,做為大專院校或佛學院所開設的佛典課程的教材;其二,做為有興趣的讀者平時閱覽或參考的讀物。

第三,「貢獻」,重點完全不在於只是拿出一堆東西來,而在於有值得拿出來的東西,講究的是東西的特色、眼界的拓展、水準的推進、使用的方便,以及需求的滿足。若沒什麼貢獻,應該就沒什麼出版的價值。公開出版所著重的,不在於替自己留下什麼足跡或記錄,而是毫不迴避去面對一大片公共領域。就一本「佛教典籍選譯」而言,面對的,不僅是佛典編選的學術圈或出版界,而且是廣大的讀者群或使用者。準此而言,即有必要檢視貢獻何在,才不至於找不到在學術圈揮灑自如的舞台,或徒然浪費讀者寶貴的金錢或時間。

總而言之,基於在培養閱讀佛典的興趣可充當自它之間傳輸的橋樑,為了提供有關佛典課程的教材或佛典入門的讀物,以及確信在面對學術圈或讀者群,不論是涉及特色、眼界、水準、使用或需求,多多少少都拿得出有所貢獻的內涵,即下定決心,在已經相當緊湊的教學和學術生涯當中,盡可能找出時間來執行這樣的一本《世界文明原典選讀V:佛教文明經典》。

二、編選的指導原則

一旦想清楚何以從事一本「佛教典籍選譯」,緊接著需加釐清的是編選的指導原則(guidelines),如此方不至於亂無章法,而且積極上,還可做為實際作業的準據。編選的指導原則,其實並無現成的或固定不變的一套東西擺在那裡讓每一個人便利予以取用,而是有待多方面衡量利弊得失,進而訴諸理念的抉擇,再慢慢研擬出來,並且隨時給予必要的調整。準此而言,在著手一本「佛教典籍選譯」,一開頭有待審慎衡量的事情,大致可分成三方面:首先是選取,其次是編譯,第三是使用。

(一)選取

就佛典的選取而言,需要照顧的細節頗多,而且一旦真正涉及選取,即不免需要一些指導原則,以做為準據,其中特別值得重視的,包括足夠的廣度、足夠的代表性、照顧基礎性、富於啟發性。

足夠的廣度

佛典浩瀚乃不爭之事實。一本「佛教典籍選譯」,不論用途何在,應該盡可能呈現足夠的廣度。若廣度不足,光看目次,即難以符合選輯、選粹或文選之類的標題。再者,基於這樣的一本選輯是要讓眾人來使用的,預備選取的佛典應能顯示廣大的包容性,而不至於淪為選譯者個人的偏執,即成為務必予以重視的一項指導原則。至於廣度所著重的,其實不在於選取的佛典數目多到什麼樣的程度,而在於將佛典眾多不同的類別或具有不同的特色,盡可能涵括在內。

印度佛教隨著修行講究上的差異,發展出二大道路:一為解脫道,另一為菩提道。解脫道包括聲聞乘和獨覺乘,以生命體從世間的捆綁得到解脫為目標,屬於初步或基本的講究。菩提道的目標,則在於全方位成就無上菩提與廣泛地利益有情,屬於更進一步的講究。對佛教的實修與義理的探討,若從解脫道入手,也因此較為容易,並能據以循序漸進。在解脫道形成若干認識之後,有必要將觸角繼續伸展到菩提道。

足夠的代表性

在照顧廣度的同時,選文是否擁有足夠的代表性,仍然不容忽視。代表性適用於二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就整體佛典進行類別區分上的代表性;第二個層次,則為第一個層次區分開來之後,類別之內的代表性。至於代表性所涉及的關鍵點可以是多重的,著眼的項目,包括在佛法的主題、理路、車乘、境界的推展、佛典的風格,以及受重視或得到流傳的程度。在這些項目,若帶有舉足輕重的分量或顯發重大的意義,即可看成滿足一定意味的代表性。

然而,在佛典的選取上,要達到足夠的代表性,事實上,並非易事。若推究這當中困難的形成,主要有如下四項緣由:其一,佛典不僅數目龐大,類別亦甚可觀;其二,個人要素很強,亦即依於不同的判定準繩,對佛典的類別即可能做出不同的區分;其三,即使依於特定的準繩,遂行整體佛典的類別區分,仍然有為數可觀的佛典因為顯現跨類別的多重主題,而無法勉強放進某個單一類別裡面;其四,要從每一個類別裡面挑選有代表性的文本,以及進而要從一部大篇幅的文本裡面挑選有代表性的篇章或段落,牽涉的判斷或判定準繩往往相當困難,也不見得就能找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結論。

類似上述難題雖說橫亙在前,既然必須在數目與類別皆眾多的佛典當中進行挑選的工作,當務之急,還是得想辦法避免掉入困局,並且盡可能呈現最大的代表性。準此而言,如下四個作業要點,或可發揮相當程度的正面功能:其一,培養敏銳的感知,多加留意與考量所牽涉到的文本的代表性;其二,多看與多聽,亦即多方參考關於人文或宗教典籍現成的文選,有些汲取其優點,有些引以為借鏡,並且一有機會,就聽聽相關學者或讀者的意見,還可能因此減少盲點、開拓視野或修改觀點;其三,廣泛涉獵佛典,不只翻閱入門的講解或查考工具書就算了事,而是必須將佛典一本又一本地熟讀過去,如此才算夠資格從事佛典選取的工作,也才足以讓自己在這項工作的過程當中真正受益;其四,針對在判斷佛典的代表性所涉及的關鍵點,盡可能根據所閱讀的佛典培養多重的著眼角度,避免僅根據入門的講解或工具書,即形成先入為主的或僵化的類別觀,遂至掩蓋佛典多樣且豐富的意涵。

一言以蔽之,精挑細選出來的佛典應具有足夠的代表性,確實是需加重視的一項指導原則。然而,在遵照一些盡可能貼切的作業要點以確保選文的代表性的同時,還應認清,代表性其實涉及相當多重的條件,不僅受到這些條件的制約,而且服務於某種認知上的或學術上的功能,往往還牽連相當程度的個人判斷。有鑑於此,選譯者能夠做的,除了盡力而為把代表性照顧好之外,還得留給個別的佛典完整的空間,才不至於淪為徹頭徹尾只會拿自己用以判定代表性的一套著眼的條件,當作衡量一部佛典唯一可能的準據。

照顧基礎性

不論在課堂使用,或做為平時的讀物,本書《世界文明原典選讀V:佛教文明經典》在宗教義理的難易或深淺上,主要定位在入門的層次,因此並不適合納入過多太艱深的選文。若想深入佛典的堂奧,即非一本包羅萬象的選輯所能滿足。最理想的辦法,還是直接就個別的佛典,從頭到尾毫不遺漏地看完。本書既然設定在入門的層次,在佛典的選取上,為了照顧基礎性,讓入門層次的使用者感受適當的難易度或深淺度,即可能以犧牲廣度上的平均分配為代價,亦即不以機械的方式從每一個類別選取同樣大小的篇幅,而傾向於把更多的篇幅撥給在宗教義理屬於較基礎的類別、篇章、段落或詞句。

富於啟發性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V:佛教文明經典》並不被設定為使用者在趨向佛典的最後一本書,而是正好反過來,當作開路先鋒的一塊敲門磚。為了發揮敲門磚的功能,富於啟發性,很自然即躍居考量的核心。所謂啟發性,可包括消極的和積極的二方面的意思。消極的這一方面,意指不至於把挑選出來的佛典詞句弄成只是一堆閉鎖的東西,完全封閉在自成一格的語詞與註疏的彼此套用裡面。積極的這一方面,將重點放在要能走出語詞與註疏的圈圈,而且若能因此引發更多方面既豐富且深奧的啟示,即越接近理想。

如果問說在大專院校或佛學院何以有必要多多考慮以這樣的一本選輯做為佛典課程的教材,啟發性躍然於紙上,應該是拿得出來的理由當中最有積極意味的一個。宗教方面入門的課程或選輯,若欠缺啟發性,簡直可以說失掉一大片積極的理由來確立該課程或選輯存在的必要性。佛典本來就不乏高度啟發性的內涵;在從事佛典的選取工作時,若能經常把眼光放在諸如宗教觀、人生觀、生死觀、修行觀、解脫觀、凡聖觀、倫理觀、社會觀或動物觀等現今一般的宗教學習者多多少少關切的課題,應該不難交出一本不僅不為陳舊的語詞或術語所囿的選輯,甚至還能源源不斷地從中引發學習者的興趣、反省、靈感、深思、洞見。

(二)編譯

一本「佛教典籍選譯」的出版,並非僅止於選取的工作,還涉及編譯方面的事情,尤其是編排和解讀二個部分,而且這二大部分,也都分別需要研擬出適切的指導原則,藉以確保編譯的品質。

若就「編排」這個部分而言,首重依於一定的方針,將挑選出來的篇章、段落或詞句,進行前後次序的排列。為了避免幾個不同的編排方針毫不分輕重全用上來而導致次序紊亂的局面,即有必要預先設定一條主軸來擔負總體的貫穿。基於佛法的課題可用各種不同的辦法細分成彼此差異頗大的排序,而且單一課題通常不足以涵蓋個別佛典豐富的內涵,以至於為了交代某一課題,在選文內,卻又牽連出其他更多的課題,結果難免造成課題失焦的情況以及解釋上的捉襟見肘,因此若以佛法的課題為主軸,雖可當作佛學概論在佛典依據上的參考材料,恐怕不很適合這樣的一本「佛教典籍選譯」的主旨。這樣的一本選輯在編排的方針,屬於「經」的方向,應以個別的佛典為基礎單位,屬於「緯」的方向,則以個別佛典的類別、側重的課題、深淺的程度或修行的道路做為次要的衡量準據,由此形成經緯二個方向貫穿全體選文的主軸。

若就「解讀」這個部分而言,應該是選譯者在這樣的一本「佛教典籍選譯」下最多工夫的所在,至於其中特別需加遵循的指導原則,大致環繞在學術專業的講究。學術專業和一本選輯所需側重的基礎性並不矛盾。基礎性所著眼的,主要是預備選取的佛典應盡可能讓初學者在宗教義理上易於切入;至於學術專業之所以有講究的必要,主要是因為這樣的一本選輯預期拿到學術殿堂使用,或用以朝向或助成學術工作。然而,一本選輯所需要的學術專業,絕非讓人望而怯步的學術叢林或毫無生機的學術冷僻,而是類似博物館內的專業導覽:具備專業的學識、開闊的眼界,再透過一定程度的親和力,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出佛典在語言、思惟、實修、義理、生命、文化或歷史等層面的內涵。

(三)使用

構思一本「佛教典籍選譯」編選的指導原則,除了留意佛典的選取、編排、解讀,還有一個不容等閒視之的側面,那就是站在使用者的立場,就使用的角度,來預期這將如何成為一本對使用者相當友善的(user-friendly)選輯。若欠缺使用者這個側面的考量,不論在佛典的選取乃至解讀如何用心,終究擺脫不了美中不足的缺憾。至於使用者這個側面所看重的指導原則,千言萬語都可收攝在「對使用者相當友善的」這樣的一個述詞。如果把一本選輯看作城市裡的一塊區域,使用一本選輯,就好比出入城市裡的這塊區域:人們對這塊區域的整體環境可以清楚感到受尊重、受歡迎的氣氛,置身其中,通常可維持安適的狀態來遂行城市生活所需,包括進出方便、暢行無礙、資訊便利,以及各種以公眾為導向的文化設施和藝文活動豐富城市生活的內涵。同樣地,為了達到以使用者為尊的效果,讓使用者處處感受到友善的待遇,這樣的一本選輯當然需要採用專業的編輯手法,整體給人的印象應該是清新、井然有序且便於使用。此外,交到使用者手上的,還應具有高度的可讀性、參考性,以及延伸的學術價值,因為選輯畢竟只是選輯,然而若能往完整的原典延伸,往學術作品延伸,提供相關的中文和外文書目,這樣給使用者帶來的,極可能就是相當寶貴的、可進一步開展的學術資訊。

著眼於使用上的友善與便利,大部分都會附上古代漢譯本相關的段落或片段,這將可節省讀者查閱與對照的時間,或縮小一些猜測的空間。再者,在文獻資料許可的情況下,大部分都會附上現存的梵文本相關的段落或片段,並且進而據以翻譯為白話文,這將可讓讀者在理解上,多一項利器,而且還可做為梵文佛典導讀之類課程的一項選材來源。

三、結語

興趣、目的和貢獻,都是很重要的支撐項目。然而,這項工作其實極富挑戰性,而且一旦沒處理好,造成的不良影響,恐怕遠非自己所能承擔。為求慎重其事起見,即著手構思編選的指導原則,沿著選取、編譯和使用這三方面,逐一釐清特別需要注重且遵循的準則。若是因此有助於把一本到目前為止所有可能最佳的「佛教典籍選譯」交到使用者手上,這一篇短文的用心也就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