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的正門

作者:山田耕雲

譯者:梁永安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30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88頁 / 21 x 15 x 1.85 cm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50260761

ISBN:9789864773152

定價:NT$350

會員價:NT$29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已搶購一空
目前無法購買

可購買時通知我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章節試閱】第一章 現代人與痛苦

↑TOP
◇ 人間苦痛

思考現代人的苦痛時,值得記住的是,當釋迦牟尼佛兩千多年前之所以出離求道,正是為解決他所謂的「四苦」:生、老、病、死。痛苦憂患不是僅見於他的時代。人類總是在痛苦憂患中生活。佛教用「娑婆」(saha)稱呼此世間,可以譯為「堪忍世界」或「忍辱土」。這個世界可以被視為忍受種種苦難的歷程。從我們出生和有知覺那一刻直至入土為安為止,我們的人生都面對著無盡的艱難。我們內有千百種煎熬,外有寒暑風雨、戰爭和飢荒要忍耐。一首中國古詩說:「行路難,行路難,君自看!」

今日的生活環境遠比佛陀的時代複雜。我們得擔心考不進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和賺不到錢過生活。此外我們還得忍受交通壅塞、噪音、空氣污染和水質下降,而這一切都是高血壓、癌症和戰爭之所由。災難總是接踵而至,讓我們幾乎找不到時間喘一口氣。在越來越激烈的生存競爭中,我們還得要壓抑和否定自己,以符合我們文化的期望。我們是恐懼和焦慮裡過完我們的每一天,甚至得要面對人類物種滅絕的威脅。

我們的苦痛還有一部分是來自物質環境。雖然在現今的工業化社會,貧窮現象已不像昔日嚴重,但我們的焦慮並未減少。勞工階級每日都得面對鋪天蓋地的生活壓力。儘管科技進步,經濟進步,對物質生活的憂慮仍然像昔日一樣構成很大一部分現代人的壓力。而且,不管我們的物質環境如何改善,像深淵一樣深的精神痛苦還是會繼續存在。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自殺前留下一封遺書,自謂「我被一種模糊、無以名之的焦慮所苦。」在這一點上,芥川斷然並不孤單。這一類精神痛苦存在於所有時代和所有文明,大概可以稱為人類的宿命。

禪宗著名典籍《無門關》裡有一則「達摩安心」的公案:

達磨面壁。二祖立雪斷臂云:「弟子心未安,乞師安心。」磨云:「將心來,與汝安。」祖云:「覓心了不可得。」磨云:「為汝安心竟。」

這公案裡包含著可以讓我們脫卻人間苦惱的根本原理。如果我們聆聽禪師關於這個公案的開示或「提唱」,而心無種種成心和知見,我們就有可能會當下頓悟。因為我打算在後面逐漸說明這一點,這裡就不深入討論。這裡只是想強調,「不安」(心未安)總是與我們同在。在上述公案中,二祖慧可也是受到「不安」所苦,不過,聽了達摩的點撥之後,他頓時開悟,直下截斷了不安的根源。但他的不安當然不是他所獨有。這種不安穿了人類的整部歷史。

人生大可以說是上演所有種種痛苦與不安的舞臺。但我們大部分人不會認真想要面對我們的不安。反而會逃避它,陶醉於官能世界,想要暫時忘掉它,包括酗酒、賭博、濫交或街上聲色場所。

但片刻的感官沉醉並不能解決精神不安的問題。這種不安是個無邊無際的深淵。從陶醉醒來之後,又會落入同樣的落寞空虛,不是任何事物所能填滿的。中國大詩人李白有以下兩句詩:「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同理,當我們不斷追求更大的感官刺激,起初的空虛感覺有可能會轉為一種虛無主義的態度,讓我們感到人生了無意義。



◇ 忽視死亡

現代人的一種病是喜歡假裝死亡不存在。除了那些離死不遠的人(例如癌症末期病患),我們大部分人都無視死亡是一種確定和步步進逼的真實。在步調快速的世界,我們每天忙東忙西,幾乎沒有時間思索自己的死亡。我們是多少意識到自己總會死,但卻從沒有認真想像有朝一日會在地球表面消失而不留下一絲痕跡。

死亡總是別人家的事,得知我會像他們一樣死掉真讓我嚇一跳!

這是豐臣秀吉寵臣曾呂利新左衛門所寫的詼諧詩,扼要諷刺了我們有多麼忽視死亡。我們每日都在忙碌,沒日都有有什麼目標要達成。但會不會,我們執著和盲目追求眼前目標,某個意義下只是不讓自己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死?

位居要津的人(特別是在政府和財經界服務的人)每天被滿滿的排程累得要死,少有時間去反省自己的人生,面對自己的死亡,但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死亡還是會步步逼近,無可遁逃。他們也許意識得到他們的事業只是一艘單向渡輪,卻仍然把死亡視為是別人家的事。到了他們終於死去,則不管他們的喪禮有多盛大隆重,都彌補不了他們白白浪費掉的寶貴人生。

在人類有史可徵的五千年時間裡,每個時代的英雄人物各以不同方式留下印記。但不到一千年時間,他們的豐功偉業便煙消雲散。亞歷山大大帝、凱撒和豐臣秀吉莫不如此。從永恆的角度望去,人類的成就不值一哂。我們諸般努力的真正意義何在?《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我們當然應該欣賞生活得有目標的人,欣賞那些日以繼夜努力把目標付諸實現的人。他們的努力也許會澤及家人,甚至澤及整個國家。但不管他們的功績多偉大,付出過多大努力,這些功績和努力在沒有用死亡做為砝碼衡量過以前,都是難以斷定價值的。



◇ 現代道德

現代人患的另一種病是喪失道德。我從不能忘記已故的小泉信三的一次演講,他是知名教育家和慶應義塾大學的經濟系系主任。他的講題是「現代的道德難題」,其中有一段大意如下的話:

如果我有機會在一個體育訓練營或之類的場合陪伴一群學生,和他們共處幾天,那有幾個忠告是我樂意向他們提出。例如:「絕不說謊,總是要老實。不停和不留餘地反躬自省。」

不過如果有個學生表示他不打算理會我的忠告,那我將無以那些行為是好行為或正確行為或必須行為作為理由,堅持要他聽從。我無法告訴他,他應該那樣做是因為那會履行他對家人責任或那可以讓社會強健或那樣行為本身是善。因為如果我們有研究過不同時代和文明的哲學,就會知道這樣說是站不住腳。

聽到這番話時,我驚呆了。我在心裡說:「這個人真的是小泉信三嗎?真的是太子師和那個在教育圈子備受尊崇的人物嗎?」他的話聽在我耳裡不比懷疑主義和相對主義好多少。不過,不多久之後,我聽說了小泉教授在演講前不久才受洗成為基督徒。這讓我猜想,教授雖然沒有在大眾面前直說,但他也許是相信,道德的基礎不可能光靠哲學找到。

絕不說謊,總是要老實。不停和不留餘地反躬自省。不殺生。尊敬父母。

這些都是美好情操。但在我們能教導下一代這些價值前,必須先把道德的基礎找回來。

道德的衰落不只見於日本,還見於世界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北美和歐洲。在日本,儒家的理想(它在武士時代是德行的支柱)直到日本在二次大戰戰敗前一直影響甚巨。但在戰後,這種倫理根基不再為人重視,又沒有別的力量填補空缺。在今日的日本,為人父母者沒有一個道德立足點可以管教兒女,為人師者也沒有一個方向可以教導學生。然而,建立在真正道德上的和平與秩序乃是我們的生存的基本需要。沒有它們,人類就永不可能達到真正的幸福。

日本的戰後憲法把個人自由與尊嚴列為基本原則。不過,憲法學者或法律學者都沒有多談人為什麼擁有尊嚴這個基本問題。這被認為是不證自明的真理。根據日本憲法,基本人權是自由: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居住自由。反觀明治時代的憲法卻是把人民對國家的義務作為基本架構,不那麼強調個人權利。這種重點的轉換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誤以為各種基本權利不包含相對應的責任義務。

對個人尊嚴的承認也成為了人人平等原則的基石。人人平等意謂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意謂法律不容許存在差別對待。過去,人倫關係的秩序不是由法律規定,而是由傳統道德衍生。因此,憲法所規定的人人平等蠶食了道德的領域。現在,小孩子都認為他們有權不聽從長輩的教導。現在,大家都說老師和學生是平等,讓學生覺得他們有自由羞辱老師,甚至進行所謂「異常公判」譴責他們的老師。

但個人的神聖和平等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在這裡一分為二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它們的基礎何在?它們背後的「同一件事情」是什麼?為什麼每個人在法律面前都是神聖和平等?

它們的基礎顯然不會是憲法。我們不會因為憲法宣稱我們是神聖和平等就會變得神聖和平等。因此,我們有需要釐清人的不可侵犯和平等的本源。否則,憲法所保障的自由和平等就是空洞概念,是人工產物。下一章,我會設法解釋禪的精神,指出它是如何可以釐清和保障我們的神聖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