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國際書展-書籍館

商品圖片

禪的正門

作者:山田耕雲

譯者:梁永安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30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88頁 / 21 x 15 x 1.85 cm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50260761

ISBN:9789864773152

定價:NT$350

會員價:NT$29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已搶購一空
目前無法購買

可購買時通知我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章節試閱】第二章 禪的觀點

↑TOP
◇ 以信為基礎的宗教和以體驗為基礎的宗教

日本的媽媽習慣在小孩頑皮時對他們說:「如果你不乖,鬼就會把你抓走。」我記得自己小時也被大人這樣嚇唬過。以信為基礎的宗教也是試圖用神怪圖像和觀念規範人,反觀以體驗為基礎的宗教卻是要領人把實相看得更清楚,從而擺脫恐懼。鬼其實常常不真的是鬼:

我看見的鬼,原來只是枯掉的蒲葦葉。

宗教生活可以區分為五個階段:信、解、行、悟、入(actualization)。根據這種區分,我們可以說以信為基礎的宗教是本於「信」和「解」,以體驗為基礎的宗教卻是強調「行」、「悟」和「入」。

「行」指修行,「悟」指開悟,「入」指把所悟融入日常生活。所以,禪的主要關懷是開悟。

禪是最強調體驗的宗教。我常常說禪不是宗教,但如果宗教的使命在於使人得救贖,那禪便也算是一種宗教。禪拒絕使用概念思維和信仰作為認識真理的手段。反之,它致力於幫助我們看見實相,從實相中找到心靈平靜。實相其實就是我們的如相,即我們的「真我」。一旦我們發現自己是誰,便會體驗到心靈的平靜,從此日復一日生活在無限靜謐和完全滿足中。有了這個,我們夫復何求?

現在,世界有越來越多人不再有任何宗教信仰。與放棄宗教現象同時發生的是「以信為基礎的宗教」向「以體驗為基礎的宗教」的轉換。因為無法再相信舊有的觀念,人們便以為客觀世界是唯一的真實世界,以為自然科學是唯一追求真理的方法。唯物主義大概是這種思考方式的最高峰。但唯物主義是一種昧於我們真實本性而產生的謬誤。

人們開始相信,在科學能夠探索的領域之外無物存在。他們甚至不考慮人有可能探究或體驗自己本性的真實本質,不相信透過這種探究可以得到大平安。因為禪堅持透過體驗而非信仰了解實相,並提供一種方法讓我們認識自己是誰,它可以促進「以信為基礎的宗教」向「以體驗為基礎的宗教」的全面轉換。我特別感激禪修訓練的具體和系統性格。有時我會覺得,禪修(它在日本一直維持到今天)是日本唯一真正能在世人面前自豪的文化財產。



◇ 人類的共同基礎:空有一如

沒有悟就不會有禪。這不只是我一個人的想法。家師安谷白雲也是如此認為,而是他的師父原田大雲也是如此認為。事實上,包括道元禪師和白隱禪師在內,禪宗史上的祖師都是如此認為。有鑑於此,我們必須追問:何謂「悟」,人要怎樣才能得悟?

用最扼要的方式說,「悟」就是了悟主體和客體兩者是空是一,就是了悟這種「空有一如」不外乎就是變動不居的現象界或說形相世界。也就是說,真實存在的一切在一個意義下是完全的空,但在另一個意義下又是現象界,其中的事物會根據因果法則不停生滅。

常識只知道事物的世界:它只承認現象界是可以客觀地評估、量度和研究,也是唯一的世界。所以,我們可以把現象界定義為可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總體。不過,哲學卻承認有存在於事物之外的「本質」。做為權宜之計,我們也用「本質世界」一語來稱呼「空與一如」的世界,但要緊記的是,這裡的所謂「本質」相當不同於哲學所理解者,因為哲學上的「本質」是可以用概念思維來掌握,但禪的「本質界」只能透過直接體驗得知。

體驗到禪所謂的本質界就好比是一個人看見了自己的臉,甚至是用自己的眼睛看見了自己的眼睛。由於我們的眼睛不可能成為被我們看見的對象,它們也無法成為被我們探究的對象。唯一掌握本質界的方法是從內在去體驗它。那是一種個人體驗,被稱為「悟」或「見性」。

我經常使用以下例子來說明這種「悟」。我的身體是由左手、右手、臉、軀幹等等構成,而這些部分是可以分開來檢視。如果我拔下頭上一根頭髮和扎出一滴血,把它們放在一起,會看見的是一根黑色固體和一滴紅色液體。兩者看來迥然不同,互不相干。但我的頭髮和血液是活在同一個生命裡,即活在我的生命裡。從這單一生命的立場看,無所謂左或右、頭或軀幹、頭髮或血液之分別。它們全是活在我的單一生命理,是我生命的不同面向。但生命本身卻是沒有形相、顏色或重量。它是完全的空。另外,我的生命也總是與我的身體完全一體。所以,生命既是空,生命(身體)又是形相。

禪所說的「悟」就是指了悟上述的同一種關係也適用於整個宇宙。我們真如本性所展現的本質界就像一個巨大海洋:任何船隻(不管是艨艟巨艦還是小舢舨)都可以自由無礙地在其表面上航行。也可以說,本質界就像浩瀚無邊的外太空:在它的巨大無朋裡,山脈、河流、太陽、月亮、恆星和行星可以和平共處,並存不悖。無分多大多小的雀鳥和飛機都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

在今日的世界,我們可以找到很多不同種類的二元對立,例如國與國的利益衝突、經濟衝突、意識形態衝突,還有種族和宗教上的敵對等等,多得沒完沒了。只要這些對立存在,真正的和平就不可能存在,因為那就好比我們老是把水倒入鍋子想要讓它冷卻,卻又老是用火在鍋底加熱。真正的和平要成為可能,唯一辦法是在各種二元對立中找到一個可供相互了解發生的共同基礎。

在上述種種對立中,由宗教引起的對立看來最是根深柢固。只要宗教一天彼此爭吵,和平就永遠不會來到,不管我們如何聲嘶力竭呼籲和睦相處都是枉然。人人共有的本性(我們「一如」而「空」的真如本性)是佛教的基本出發點。明白這個可以開啟一個讓世界各宗教共享的共同基礎。宇宙是一,原無主體客體之分,但這個統一體又必須是主體客體兩者皆為空方為可能。這種空性可以為世界提供它需之孔急的共同基礎。

只有人類擁有宗教。但人不需要是基督徒或佛教徒或穆斯林才能成為人類,所以我們並不需要一定歸屬於某種宗教才能夠知道我們的真如本性。不管信仰什麼宗教,一個人只要認識自己真如本性,都一定會對自己的宗教有更好體會。《聖經》說上帝按照自己形象造人,對結果非常滿意。這麼說,只要我們認識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會更了解上帝。但是,如果不同宗教只是設法純粹從理論或知性層面了解彼此,那它們得到的相似之處便會只皮相。就算它們經驗的是相同的世界,不同宗教傳統仍然會使用不同方式表達這種經驗,這是因為它們用來架構系統的概念各自不同。所以,不要管思想層次的異同而只管對比實際宗教經驗非常重要。

尋求認識自己的真如本性不是宗教。禪修完全不要求你拋棄原來的宗教去改信佛教。體驗自己的真如本性是每個人的固有權利。雖然大部分佛教宗派都可以被視為宗教,但禪卻不同。佛教有許多不同宗派,但它們全都以經驗開悟為共同核心。由於禪的焦點完全放在開悟,我們大可以說禪是佛教的核心。其他宗派的理論和哲學就像衣服,款式與顏色各自不同,是用來裝飾核心的不同方法。但體驗「真我」既非理論也非哲學,它純然是個事實——就像喝茶感受到的滋味那樣是一個經驗性事實。茶喝在每個人嘴裡都是一樣滋味,不會因為你是佛教徒或基督徒而有分別。

不管是什麼宗教信仰的人,只要給予他一定的條件,他就一定會得悟。每個人對這些條件都會是相同反應。我們不妨用打桌球來做比喻:不管什麼顏色的桌球,只有你是用相同力量和從相同角度打出,它們都是會向相同方向滾動。

那麼,什麼條件可以推動我們的意識得悟?當我們把心念集中在一個點(方法可以是數呼吸,可以是念想呼吸,可以是修「只管打坐」,可以是參公案),我們就會忘卻自己。反之,如果我們像大砲瞄準目標那樣努力把心念集中在一件外物,則不管有多聚精會神,都不太可能達到禪的體驗。在禪修中,心靈是向內浸沉。

透過禪修達到的體驗既非思想亦非哲學或宗教。它純然是一個事實。雖然不容易相信,但對這個「事實」的體驗卻有力量把我們從各種痛苦釋放。它可以讓我們擺脫世間的焦慮。沒有人知道為什麼這種體驗會有如此神奇力量,但它就是有此力量,不需要假借任何概念或信仰的幫助。這樣的「事實」可以稱為宗教嗎?我不認為可以。這個事實被稱為或稱為「覺」或「悟」或「自我證入」,隨之而來的是心靈的大平安。

所以,我們的共同基礎(即空性的世界)是最莊嚴肅穆的真實,不是知性思想的產物。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把空性的世界分享給居於領導地位或掌權的人,包括政治家、有錢人、金融家、經理、勞工領袖、學者、藝術家、宗教領袖,甚至是幫派老大。我希望他們對空性的世界不只有知性的理解,還是有真切的體驗。這是可以超越各種形式「人我對立」的最快方法,可以把真正的和平帶給世界。



◇ 生死問題

佛教的主要目標是解決生死問題,是回答以下這個問題:「我們從何處來,又將會往何處去?」假如佛教不能根本和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不留任何可疑惑的餘地,我們就可以說它不是精神上有效,毫無存在理由。道元禪師說過:「釐清生死是佛教最重要的關懷。」「釐清」不同於信仰,指的是如實看見事物的本相。

如果真是這樣,隨之而來的下一個問題便是:當我們在開悟中真切看透生死,它們會以什麼形式出現?它們的真實形式是什麼?答案:生和死的內容都是絕對的空,它們的真相為無相。更具體地說,我們的心靈和身體都是完全的空。

拔隊得勝禪師說過:

如果你想要擺脫生死之苦,必須學習直接成佛之路。這條路不外就是了悟自己的心。但什麼是心?它是所有「眾生」的真如本性,存在於我們父母未誕生之前,因此也是存在於我們誕生之前。它無時不在,常住不變。所以它被稱為「我們被父母生下前的本來面目」。這個心本性清靜。它不是在我們出生時才新造,也不會在我們死去時毀壞。它沒有男女之分,沒有善惡之別。你不能拿它和任何東西比較,所以它稱為「佛性」。

「佛性」不外乎是一個名稱,用來指我們性本空的心靈,別無其他。它不是在我們出生時才新造,也不會在我們死去時毀壞。簡言之,我們必然至少直悟我們的自性一次。當我們洞悉我們的本性是空,生死問題便會煙消雲散。任何體驗到這個的人都必會被大快樂充滿,並跺腳高呼:「諸佛和諸祖從不我欺!」

各位明白我的意思嗎?不明白?那好,我會像永嘉大師一樣說:

未了吾今為君訣。

(如果你還不明白,我會給你細細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