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申曰經》研究

作者:釋章慧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332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00441

ISBN:9789575983734

定價:NT$360

會員價:NT$306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自序

↑TOP
藏經,記有一首取經詩云:「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砂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 這首詩相傳是唐義淨三藏法師題的。僅有八句話,足以傳真描繪無數熱忱於佛法,且具使命感的大德,如何艱辛地西行求法,並將聖典帶回東土;同時也啟示我們這些後代佛子和愛好文化者,莫忘前人的功勞,當惜之如護眼珍珠。

所幸今日我們可以看到,漢文藏經不祇是亞洲許多人民的精神寶庫,在全球各地同樣已經逐漸受到群眾的重視。這是一樁好事,祇可惜文獻在展轉流傳的過程,總會隨著時空的變遷以及其他因素,出現混淆的現象而失去原貌。漢文藏經當然也不例外。假設根據有瑕疵的資料研究義旨、史實或文理,都是不可信且危險。

文獻不齊全,對文化的傳承或文獻的使用者來說,確是一件不幸的事。因此,在運用、參考資料時,當務之急就得先進行文獻考證。有關漢文藏經,日本學者曾指出:「現今之中國佛學,其重要之基礎已動搖,欲將之組織、歸納,正如古屋之喻,應將其礎石重新放置方可。……《開元錄》乃後代編製大藏經之規範目錄,……然而《開元錄》所勘考決定之每一經題之下所列譯者之署名,果真正確與否是根本問題。」 雖然近期學界先進在這方面已經有若干研究成果,即逐一考證現存藏經裏標示的資料與事實不符,並給予合理的推論,不過,這類亟待考察、修正的部分還真不少。所以筆者願意嘗試學以致用,即透過嚴謹的學術方法在這片園地裏耕耘及學習。當然,促使筆者對研究漢譯佛典深感興趣的另一因素,無非是想多瞭解釋氏的教法——思忖自己身為華裔,受中國佛教法乳得以學佛、出家,雖說對自己的母語、文字,中國佛教蘊含著濃厚的情感,但自出家以來,每每翻開經典,總會面臨語文隔閡,讀不懂經文,苦於沒有方法,也無人指導。眼前擺著浩如煙海的漢文藏經對我而言,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為了解決長久以來的困惑,當思考論文方向時,期盼藉由撰寫的過程,可以向前輩多多學習,培養解讀經典的能力,以縮短自己與漢文藏經之間的距離。

萬法因緣生——這部論文得以順利地完成,必然有它的緣起,而促成這分可貴的因緣,主要是因為有一位良師的引導。筆者從一年級開始就受教於高明道老師。當時選修「佛書專題研究」這門學習撰寫小篇論文的課,也是讓筆者奠下學術基礎的課。在這門課裏,老師先引導同學思考學術論文和弘法文章的差異,定義清楚後,纔進入寫作的階段。上課的方式,猶如「辯經」般,在老師縝密且嚴正的問辯下,同學們必須謹慎地整理自己的思緒後纔表達。經過一再的斟酌、分析與討論,往往很多模糊的概念會變得清楚;不過,也有許多問題最終還是沒有具體的結論。

學術論文有所謂的遊戲規則:即題目方面講求解決有意義的問題;資料方面講求真實、可靠、完整,不論一手或二手資料,都要參考;處理方面講求論證、邏輯、無所隱藏,出處交待清楚。依循這些規則,筆者開始實習撰文,並立題為《試探〈未曾有因緣經〉中佛陀對羅睺羅的教化》。每週上課時,老師會就同學的進度討論、引導。當完成這篇文章後,觸發筆者另一個想法,即畢業論文以網羅方式,探討藏經所有提到佛陀對羅睺羅教化的資料。學期末請示老師這個方案是否可以處理,得到回覆是歷史與故事要分明。至於怎樣分辨歷史和故事,看來自己還不是很清楚。

二年級繼續選修與論文相關的課——「近期華文佛學資料研究」。這門課進行的方式是選取《佛學研究中心學報》裏的一些文章來研讀和討論。討論範圍包括論文題目與內容——段落、用詞、標點、引文等。從研討中筆者進一步學習到如何欣賞或評析文章,並吸取了一些寫作的經驗。此外,筆者也選修一些方法學的課。上學期「注釋學概論」課結束後,筆者又構思畢業論文,試著研究律典的疏鈔。後來因為找到的資料不多,祇好割捨。不過,對於國內外頻頻傳出假和尚托鉢化錢的案件,仍舊引起筆者的關注。下學期選修「翻譯學概論」課,在準備報告時發現到《申曰經》有一段文——月光童子當出於秦國作聖君——相當不尋常,而且經錄學家對此經的譯者署名亦持有不同的看法。學期末趕緊請示老師,以上述兩個題材做為研究是否可行。當談到探討鉢的原義、作用以及和僧人的關係時,老師答覆說:如果資料本身沒有問題,則不須要以學術論文來處理;至於失譯經的部分,祇要不曾有學者處理過,就可以進行研究。

第二個方案,也就是本論題,獲得老師提示後,筆者遲遲不敢動筆,主要原因是:以文獻學的方法考察,語言、文字方面的能力必然要強。 儘管筆者對語文很有興趣,然而在學習上卻是最弱的一門。其次,要如何考證,筆者懂的方法屈指可數,沒有把握是否可以解決問題。再者,就這樣冷門的論題,想找相關的參考資料亦寥寥無幾。這些疑慮困擾了筆者一段長時間,後來請教老師,聽取不同的意見後,筆者提起勇氣,嘗試去面對這一大挑戰。

這些年來經由老師用心的指導,激起筆者對思考、探索真理產生濃厚的興趣。筆者對學術研究「尊重事實,尊重證據」、「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態度亦感到敬仰。同時也肯定在學術環境裏,佛學研究和學佛可以相融。例如學術研究的處理態度以及方法,正如佛陀所說:「不要盲目相信一切,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分辨是、非、善、惡。如果確知它是不善,執取會引來無益與苦,就要革除;相反的,確知它是善,執取會引來利益與樂,就要信受奉行。」 在篩選資料時,也是一種對個人取捨功力的考驗。面對辛苦得來的資料,怎樣確認資料的真實性或讓資料本身來說話;一旦不適合使用時,是否又能坦然割捨它?學術研究即以客觀的態度探討、解決問題,精簡的文句不單讓讀者讀得輕鬆、方便,也可以響應環保禮儀。簡言之,投入於學術研究,點點滴滴都有可能成為利人利己的事。

筆者深受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踏實、精進向法的心力和奉獻所影響,確知在學無止境的生涯裏,唯有認真學習,纔會有良好的收穫。老師的博學、民主風範、高明的方便道不用筆者贅言,筆者想再提的是老師為培育學界新人,不僅默默地付出許多寶貴的時間、精神指導學生,更是經常以慈悲心關懷學生的學習及生活狀況。對於資質魯鈍的筆者,亦不捨棄,用心設法幫助筆者突破種種思考上的瓶頸,並且耐心地糾正原稿文字的疏失,令筆者甚為感動、感激。這裏筆者想對老師說:「老師,您辛苦了!謝謝您!」

此外,要感謝曹仕邦老師在論文審核會上提供諸多寶貴的意見,還有顏尚文老師、郭瓊瑤老師應允為論文口試委員。在撰寫的過程,筆者亦得到諸位道友——見瑜法師、繼獻法師、蔡明珠、王志攀以及學長果樸法師樂心地提供寶貴的意見,學妹振溥法師、繼穩法師和吳昫意無怨無悔地幫忙調閱資料。於此致上誠摯的謝意!生活上獲得家師文通法師、親教師繼証法師、僧團等人的照顧,還有教界善心人士的護持,實無法一一注明,祇好銘記在心。

最後,必須說明這本書是以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中旬提呈的畢業論文為藍本,再依照口試委員的提示加以修改而成。雖然已盡心盡力,嘗試讓真誠的研究成果回饋十方,可惜個人學力不足,論文裏若有瑕疵的地方,筆者全然負責。今日藉由出版因緣,筆者不惴鄙陋,獻上此糟粕之習作,尚祈學界先進不吝賜教為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