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門直心
Straightforward Mind in the Gate of Chan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13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241

ISBN:9789575986759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5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二講〉運用方法

↑TOP
今天我們把方法做一個整體的複習。
  
我們在禪堂裡用功,唯一的正念就是方法;要能夠在當下用功,唯一之道就是把方法用好。所以對方法要有明確的了解,這樣在運作時就能夠把握它,把它用好。

調好姿勢,做好調身準備
  
方法在調和的程序上,有一定的次第,用功時要以自己當下的因緣,亦即當下具備的條件,來運用方法。如果身心處在比較粗散的狀態,想要用比較深入的方法,一般很難用上;如果身心調和,放鬆到很安定、清明、簡單的狀態,這些方法就能夠用得上。
  
禪修時,方法要把握清楚。從調身的工夫開始,身體一定要調正。如果我們對身體調正的方法很熟悉,身體也很放鬆,這樣一坐下來,雙腿一盤、腰身一挺,各個部位基本上就可以調和;如果對方法還不熟悉,我們就要仔細審察身體各處,並留意我們的道器,也就是使用的工具。蒲團的高度和軟硬是否適中?是否坐得太多或太少?坐得太多,整個臀部都移到蒲團上面,臀部就會承受全身的壓力;坐得太少,就容易向前滑。有這些情形就需要稍稍移動,讓蒲團跟臀部能夠相應,配合得好。
  
坐好了之後,接著審察身體各處。腿有沒有盤好?腰有沒有挺起來?胸部有沒有收好?胸部不能挺,稍微收,稱為「含胸」。肩膀有沒有平垂?手有沒有結好手印?手和胸部形成一個圓形。接著眼睛向前看,下巴內收,檢查頸部有沒有放鬆?要準確掌握頭頂到頸部的重心,可以在坐好之後,把頭稍微向後仰,如果你的心很細,會感覺仰到某一個位置時,整個頭會往後倒,在這個位置之前的那一點,就是整個頭部到頸部最穩的位置。
  
睜眼打坐的同學,繼續保持,讓眼睛放鬆,沒有聚焦,就是看著,視而不見。於此同時,視線是廣角的,凡是色塵能夠映入眼根的,都能了別,但沒有分別,只是知道緣這個色塵,這是一種觸的作用。如果是半張眼睛,不需要處理眼皮,只要把視線收到前面的空間即可;若是留心眼皮睜開了幾分,反而是一種罣礙,會讓眼睛繃緊。如果是閉眼的同學,眼睛往下視之後,輕輕地把眼瞼垂下來,讓眼睛好好休息;平時我們眼睛用得太多了,眼睛常常很疲累,這個時候就讓它好好放鬆。然後把舌頭抵到上顎,讓舌頭有比較大的空間可以分泌口水,接著臉部肌肉放鬆,依次一部分、一部分地審查身體的過程中,我們已經把心收攝到身體,這就是覺照的作用。

局部放鬆,勿掉入意識的相
  
常常審察便可發現,對身體的覺照會有一定的清楚。若是能從「照」的工夫下手,在當下整體地覺照全身,我們就把心收回來,放在全身,把身體放鬆,直接地、整體地覺照它。過程中會發現,我們對身體的覺照愈來愈清楚、心愈來愈穩,儘管身體常常還是有不同的覺受,有些覺受比較強,有的比較弱;強的覺受沒有把你的心帶走,對弱的覺受還是非常清楚地覺照,這樣我們的心就能夠保持在平衡的狀態。心不動搖,這就是「默」。
  
覺照的同時,保持在「默」的狀態,也就是對所覺照的觸覺,整個身根不管是哪一個部位、強或弱的觸覺,都能夠平等覺照,心保持平衡不動搖,這就是「默照同時」。工夫能夠直接用到這個程度的就用,若還無法如此,而只能夠注意到某個局部,那就練習從頂部往下,局部、逐步地放鬆。
  
要提醒各位的是,不論是透過老師引導,或自己練習局部放鬆,在用方法時很容易就掉入意識裡面的「相」。頂部、頭部、臉部、眼部……,每一個部位,在我們的意識裡,都有各自的名相,我們常用名相來代替各個部位的觸覺,習慣性地藉由意識去想像,想像著頂部放鬆、頭部放鬆……,意識裡面有頂部放鬆、頭部放鬆的名相跑出來,可是我們的心,並沒有跑到那個部位。這是很常發生的情況,也可能已經變成我們的習慣,而在局部、逐步放鬆的時候,我們只是用意識,而不是直接用我們的心去觸覺我們身根的各個部位,這點是我們要注意的。
  
因為透過意識告訴你的部位,只是在意識裡面的想像與作用,而不是直接到你的身根。意識是心比較內在的作用,常常讓我們誤以為它就是心的作用,其實意識是心的一部分作用而已。心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整體的功能,我們現在是借用身根的觸覺,所以我們的心也要直接回到身根來,讓心直接與身相應。
  
剛開始時,意識可以幫忙提起名相,讓心到達身根的各個部位;但如果可以不透過名相,直接到各個部位,那就直接去觸覺各個部位。從頭頂慢慢往下,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到整個身體,直接地去觸覺、放鬆。意識常常告訴自己要放鬆,但結果還是不能放鬆,如果方法用上了,經過的部位都能覺照,慢慢地,你不用刻意叫自己放鬆,你就能夠放鬆。

整體覺照,進入默照
  
覺照時,知道了,就繼續往下覺照。各個部位都覺照,最後是整體的覺照。盡量保持在整體的覺照裡,它能讓身體局部的緊,慢慢地放鬆。如果發現某個部位比較強的觸覺,就是無法放鬆,讓人不舒服,你就把心放到那邊去,要它放鬆,這麼一來,心就動搖了,沒有保持在「默」的狀態,覺照也不平等了,而且這只是意識在叫它放鬆,那個部位還是不能放鬆的。要保持在整體覺照的工夫裡面,儘管有些觸覺不清楚,或有些部位比較緊,我們只要知道,而不把心移過去,這樣「默」的工夫還在,心就不被它干擾,「照」的作用也能夠保持,緊的部位慢慢也會放鬆。整體覺照時,若發現心又漸漸地開始動搖、不清楚了,這時我們可以再回到局部,次第地覺照。
  
上述這個方法是從「照」入門,從能夠覺照全身,然後保持整體覺照,再由此入「默照」。在用方法時始終保持在默照的心理功能的運作上,清楚,並且不被動搖。
  
這種以整個身根來做覺照的方法,近代是由聖嚴師父所教授;早期則稱這種方法叫「只管打坐」。只管打坐比較偏向從「默」入門。默照本是我們的心具足的功能,只是這兩者的作用常常會分開,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太散、太粗了,又或者長期以來有太多的雜染,而讓心的功能無法整體而完整地發揮。我們現在所練習的方法,就是要讓這個本具的功能顯發出來。
  
從「默」入門的「只管打坐」,是把姿勢調整好了之後,什麼方法都不用,只保持著坐的姿勢。因為我們知道自己的妄念多,而最不容易調的,正是我們的妄念,當身根的觸覺不舒服的覺受出現時,往往妄念就會成為干擾,這是因為我們的心沒有放鬆。本來觸就是觸覺而已,但我們觸覺了以後,又把它轉成另外一種受—苦受,並讓它開始動搖我們的心;如果我們能夠把妄念慢慢地沉澱下來,在沉澱的過程中,因為雜染的妄念愈來愈少,我們的心就會愈來愈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