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一路念佛到中土:梵唄史談

作者:賴信川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15x21 cm / 穿線膠裝

商品編號:1111000401

ISBN:9789575981471

定價:NT$350

會員價:NT$29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一篇 緒言

↑TOP
第一篇 緒言

一、媽媽的音聲

  這世上,再也沒有像梵唄這樣深情的音聲了!

  不論是在北邊的高原,乃至南邊的海岸,甚且是烏蘇里江的邊上,還是帕米爾高原陲脊,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中國,處處都看得到寺廟。寺廟裡,除了如雲如蓋的裊裊薰香,就是那陣陣潮音似的佛號誦經聲。誦經的人,有廟裡的法師,還有我們的母親。

  寺廟的周邊,常常是戶戶佛堂的鄉鎮。佛堂裡,則常常見到手持淨瓶,立足雲端或趺坐蓮花的佛菩薩畫像;伴隨著代代相傳的熏香煙暈,是木魚聲,也是那佛號誦經聲,誦經的人也是我們的母親。

  梵唄裡,有媽媽的音聲;那兒有多少祈求的音聲、感恩的心聲。這份心聲,常常託付給眼前碩大莊嚴的佛菩薩聖像。在那個郵電不發達的時代裡,佛菩薩可能是最可靠的信差,祂們常常要把這份慈母寄付的愛,遞予那雲端之下的遊子。

  就這樣,佛教深情地走入了每戶人家。不論人們認識佛祖與否,儘管他們對教義一無所知,就算是願意徜徉在這難忍難耐的五濁惡世,還是無視於另一個美麗而遙遠的極樂世界,哪怕是中觀與唯識,抑是八宗和五葉,經聲和佛號能夠獲得心安與庇佑,是千年以來人們的共識。梵唄,就算內容是多麼艱難,義理再怎樣深奧,再難唱的曲調,大家還是願意念,願意唱,只因為,梵唄,是媽媽的音聲,是希望的音聲,也是感恩的音聲,更是那代代相傳,風俗淳厚的音聲。

  毫無疑問,佛教發軔於印度,是擁有最深奧哲學的宗教之一,若非受過哲學教育的知識份子,其教義恐怕不易令人接受。然而它竟然能夠跨越過世界的屋脊喜馬拉雅山,走遍了亞洲的原野,飛越了廣闊的海洋,成為世界上最大、分布最廣,擁有最多信徒的宗教,這並不是偶然的。事實上,這份寄託了慈母祈求的音聲──梵唄,就在佛教遍行世界的旅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呢!

  世上很多宗教都是仰賴音樂來傳播教義。基督教有聖歌,回教有祈禱聲曲,道教有科儀與道情,佛教則是梵唄。然而所有宗教音樂皆有一共同特性:就是宣揚其教主的偉大及其崇拜的意義,使信徒升起信仰的殷望。佛教的梵唄則有其獨到之處:不僅有崇拜佛菩薩的信仰部分,更有其修行的功能,也就是所謂的修行法門。這種音聲法門不僅成為僧人們終身的事業,每日持誦經咒不斷,還形成了寺廟生活的重心。在中國,很多寺廟道場每天朝暮固定的五堂功課不算,還有很多的法會,如講經、佛七、禪七、節日法會、信徒應酬等等,這些都會用到梵唄。而僧人與信眾們不論是住在茅蓬,還是在公寓,乃至大寺廟道場,不論是消災祈福法事,還是個人精進用功,梵唄的運用是處處可見。因此,數千年來傳唱不絕。不僅僧人們因此修成正果,中華文化還因此開展出了嶄新的一頁:聲韻學、音樂、舞蹈及戲劇等等有開創性的成就。而我們的列祖列宗、祖母和母親也得以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裡,靠著這些佛號經咒──梵唄,獲得了身心的慰藉。

二、宣教助手

  佛教,以一個外來的宗教,其文化能夠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份,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素,使得中國人願意傾心接受,甚至積極吸收它的思想呢?固然,這和佛教的教義有關,但最得力的,還是在於歷來傳教大師們。他們以德行、修持感悟了君主,也感動了黎民百姓;他們還積極介紹了博大精深的佛教哲學,大量翻譯經典,把佛教思想介紹給中國知識分子;他們也制定佛門的儀規,推動可實踐的修行法門(例如:禪修、持咒、念佛等),使佛法生活化的理念落實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他們更舉辦了各種法會,擴大與群眾的接觸面,向民間廣闊地宣揚佛教的慈悲教義。就這樣,佛教哲學不但使知識分子們接受,也獲得極高評價,佛教的實踐方法受到了大眾的認同,佛教的法會更獲得普遍的歡迎,這使得到今天每逢吉慶喜日,上廟燒香拜菩薩,成為中國人根深柢固的觀念和習以為常的事情。

  在這段日子裡,扮演最得力的宣教助手,吸引群眾最重要的角色,除了弘法的大師們獨特的魅力,就是那佛教的梵唄。不論是在廟堂之上的經論講座,或是為祈福而設的大小法會之上,梵唄總是運用美妙的音符,來詮解簡單而深刻的佛教哲理,並傳遞了慈悲而深情的關懷。這些梵唄的內容通常包含了兩個部份:分別是在於讀誦經典,與讚歎佛菩薩的讚歌,即佛經本身就具備兩種文體:「詩偈」與「長行」,兩者都是梵唄的主要內容。然而傳入中國之後的佛教卻有所分別:讀誦經典稱之為「轉讀」,而讚嘆佛菩薩的古代佛教歌曲的讚頌,則稱之為「梵唄」。梁代慧皎法師於《高僧傳》中,曾就梵唄的定義做說明:「然天竺方俗,凡是歌詠法言,皆稱為唄;至於此土,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讚則號之為梵唄。」這裡我們要談的梵唄,主要就是指佛教使用的誦經儀式及法會上所唱念的讚歌,而史談的內容則是追溯梵唄的根源,和傳入中土後的發展與流變的概況。

三、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一部分

  梵唄在佛教裡通常被賦予讚頌與修行兩種功能。特別是後者,唱誦梵唄可以使人心情平和,甚且進入禪定狀態,是以「音聲卒成為佛事」。然而,最主要的還在於梵唄是附著於法會儀軌來發展的。儘管佛教自東漢傳入以來,其間雖然有過宗派的分立,但佛教始終沒有停止過它的活動,梵唄也是這樣毫不間斷地流傳著,基本上還是在於儀軌與清規的關係。是以梵唄自古即廣受佛教各界的重視,在《高僧傳》等歷來的佛教高僧傳記上都有記載,並闢有專欄。而《釋氏要覽》引《菩薩本行經》說明了梵唄內容之一的讚佛功德,這可以看出梵唄在佛教受到重視的程度:

  阿難白佛言:「若使有人以四句偈讚嘆如來,得幾功德?」佛言:「正使億百千那數無數眾生,皆得辟支佛道,設有人供養是等衣服、飲食、醫藥、床臥敷具,滿百歲,其功德多否?」「可難言甚多!」佛言:「若人以四句偈,用歡喜心讚嘆如來,所得功德,過於上福,百千萬億倍,無以為喻。」

  梵唄既然有如此無以為喻的百千萬億倍功德,自然廣受佛教各宗各派的重視,對中華文化也自然起了一定的滋潤作用。中國佛教的梵唄與古代印度佛教的梵唄基本上是一脈相傳的。因此,中國佛教梵唄同佛教學說及哲學一樣,只是全部佛教史的「流」,至於它的「源」,自然不在中國。從本質上來看,中國佛教的梵唄文化並非中國本有的東西,它承襲了印度佛教的梵唄文化;另一方面,佛教梵唄同其他佛教文化一樣,不僅僅是作為宗教音樂的文化,也是印度古代民族音樂文化的一部分。從印度傳入中國,大致上來說,是經過了兩條管道:一個是佛教傳教人士的管道,另一則是國家與民間的外交管道。當它在中國扎下了根,一方面作為宗教的文化藝術,保留並流傳在寺院裡,另一方面則做為華夏民族的新興文化藝術,被保留在宮廷內及民間宗教活動裡。佛教自東漢初傳中國以來,大概經過了六、七個世紀,中國人才逐漸認識、了解並接受,而逐漸的轉變成為屬於中國寺院的音聲文化,與成為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