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一路念佛到中土:梵唄史談

作者:賴信川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15x21 cm / 穿線膠裝

商品編號:1111000401

ISBN:9789575981471

定價:NT$350

會員價:NT$29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自序

↑TOP
<自序>

◎賴信川

  過去筆者曾經擔任佛學社團的「維那」,帶領同學們做晚課。當時有一位同學提出問題:「為什麼佛教的歌曲要這樣唱?」他指的是佛教的「讚」為什麼曲式與流行歌曲有這麼大的差異,各個字之間要拉得這麼長?

  這是很好的問題,它使我走上了梵唄研究的路程。
 
  不論是在學術界,或是在佛教界,從過去以來梵唄發展史一直很少被討論。儘管佛教藝術已成為學界關心的對象,在部分大學當中已開設課程,然而範圍僅止於寺廟建築、石窟、造像,及繪畫等等。而相對於學術界,佛教界對梵唄當然是更為關心,然所關心的對象僅止於唱法,如「鼓山調」與「海潮音」的比較,再來就是法器的板眼。真正有關佛教梵唄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音樂學界的成績,目前並有學者致力於田野調查,及相關的曲式、旋律等和音樂相關的研究。
 
  事實上,宗教音樂自來有其神聖性,更何況是儀式上使用的歌讚,所以很少人會去想到這個問題:今天流行的讚唄,如〈爐香讚〉這樣的六句讚,從文體上可以看出,並非當初佛教傳入中國所唱的梵唄,顯然梵唄已經有過變化。果真如此,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它的變化呢?還有,變化之前的梵唄,又是什麼樣的面貌?如此具有神聖性的梵唄竟然會發生變化,想必一定有其指導思想支持它的變革,佛教梵唄的製作是緣於什麼樣的指導思想?而容許它發生變革的指導思想又是什麼?一連串的問題,所指出的無非就是佛教梵唄發展史的問題。

  儘管國內對佛教梵唄的研究向來就很少受人注意,然而近二十年來佛教蓬勃的發展,大型法會不斷舉行,募款活動積極推動,不僅僅是在於社會救濟,教育事業也積極籌劃,從文教基金會的設立,到大學社團的紛紛成立,今天佛教可以說從過去給人出世消極的印象,轉變成積極入世的扮演淑世的角色。為了因應這樣的改變,佛教的弘法事業已經邁入了媒體傳播的時代,從而促發佛教音樂事業的蓬勃發展。事實上,從民國初年弘一大師所作的佛化歌曲創作以來,佛教音樂就已經走出傳統梵唄格局,從過去主要以佛教信徒為主要傳唱對象的傳統佛教音樂,到新發展出來的心靈音樂,佛教音樂已儼然成為音樂市場的一股潮流。這股潮流對佛教形象的改變影響很大,使得今天人們不再視相關音樂為迷信,並以聆聽這種音樂當作高尚的興趣。

  佛教音樂的新發展對佛教思想傳播帶來莫大的助益,卻也帶來了衝擊。原因就在於新的佛教音樂受到大眾歡迎,但是因為發展速度太快,作品未盡完善,部分廠商為了迎合市場需要,造成風格低俗的現象。另一方面,受到新式佛教音樂的影響,佛教界為傳統梵唄找尋新的發展方向,部分道場為傳統梵唄發展出梵樂,並組織梵唱團,配合國樂伴奏來唱誦傳統梵唄,巡迴世界各地演唱,並將這種新風格的梵唱製作錄音帶,推廣各地,為傳統佛教梵唄的維護盡了一份心力。

  然而,不論是新發展的佛教音樂也好,或是國樂交響伴奏的新的梵樂,畢竟還是衝擊了佛教界,引起部分教界人士的憂心。南普陀寺的法藏法師曾於民國八十四年在《僧伽雜誌》上撰寫了一篇〈梵唄略考〉,其中講到一些很重要的問題,他指出:
有些人不喜梵唄,堅持「梵唄無用論」或「非佛本制論」,視一切佛門傳統唱誦或儀式等皆為異端而排斥之。……另一方面,……「佛教音樂」,近幾年來,正隨著佛教的興盛,與社會消費大眾的喜愛,而逐漸地風行了起來。……然而,美音乃壞亂禪定之毒箭,佛陀早有明訓。是不是「佛教音樂」就不會有壞亂禪思的危險呢?……聽音樂固然不是什麼「大戒」,可是心神蕩漾久了,道心會不會腐蝕? (《僧伽雜誌》,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份)

  確實,音樂本來就是佛制禁戒之一。那麼出家眾是不是可以聽音樂,參與音樂創作,這事實上不是在家居士的筆者想要討論的。
   
  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既然佛教本來就有「非樂」的政策,那麼梵唄竟然可以流傳到現在,可見它應該不是一般普通的音樂,是釋迦牟尼佛特許的音聲。究竟佛教梵唄是不是佛本制?佛教梵唄是不是無用論?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研究佛教梵唄史開始。

  然而,過去我國佛教梵唄相關的研究卻率多定義為音樂研究,大多忽略了佛教精神的研究。儘管民國五十九年台灣的第一篇相關碩士論文,李純仁所撰寫的《中國佛教音樂之研究》提及佛教精神部分外,其後的論文幾乎都沒有提到這方面的課題。換言之,從佛教徒本位出發的佛教音樂研究,事實上還算是少見。筆者以為,宗教音樂的本質,並非專為音樂而音樂,最重要的是為宗教而音樂的音樂。是以,不論是佛教梵唄或是佛教音樂的研究,佛教的教理和精神的闡發是至為重要的課題,誠如佛教藝術,亦非專為藝術而藝術一般。釋迦牟尼佛固然重視方便法門,但音聲娛樂絕非世尊本懷。

  職是之故,筆者要指出,對佛教人士而言,今天我們想要了解的梵唄不再只是唱法,根本上來說,應該是梵唄如何回應時代的問題。社會人士常常會問:「佛教為何有這樣的梵唄?」有心提昇佛教形象的法師也會問:「我們可不可以改變這種風格的梵唄?」甚至有人還會問,今天佛教已經傳播到海外,想要創作英文梵唄、法文梵唄,甚且是俄羅斯佛號,乃至非洲〈爐香讚〉,要怎麼做?創作的原則又是什麼?這些問題已經不再只是研究唱法所能提供的,根本上來說,是一個思想上的問題,事實上,佛教梵唄當初來到中國,又傳到日、韓、越、緬、泰等亞洲各地,發展到後來也是以本土化的形式呈現。

  所以今天的這些問題,其實也是過去祖師們所面對的問題,因此研究梵唄發展的歷史可以提供我們可靠的答案。是以本書的立論宗旨是以佛教的本位來看整個梵唄歷史的發展,不論佛教梵唄過去從什麼樣子變成什麼樣子,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形式上變化當中的佛教梵唄能夠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正所謂「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若能從歷史當中學習到梵唄在隨緣的過程當中,所展現不變的內涵,那就是本書寫作的初衷所在。

  而對於佛教梵唄發展史立論的敘述角度,是得自於筆者自身發展的研究心得:「梵唄模型論」。所謂的梵唄模型論是指研究梵唄所需要研究的四個要點:

1歷史觀:淵源、作者、流變與傳承。

2功能論:研究梵唄背後的指導思想和作用性質。

3角色論:主要是研究梵唄在儀式當中存在位置。

4結構論:指梵唄本身的文學及使用的語言,還有樂曲的結構。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理論產生,其推導的過程請見拙著《魚山聲明集研究》第三章「本論文的研究方法」部分。其實,本書的撰作本來是為了研究論文《魚山聲明集》所發現的研究方法總結。由於《魚山聲明集》內的梵唄現為日本佛教天台宗所傳承,筆者於研究該書過程當中,無意間發現我國梵唄存在流變的現象,因此集結這次研究心得,來談自己所知道的中國佛教的梵唄發展歷史。

  不過在此特別說明二點:其一,由於原先筆者基於研究《魚山聲明集》的關係,在中國佛教梵唄發展時期的研究僅到唐朝會昌年間,因此有關唐朝會昌以後的佛教梵唄發展,尚不及深入研究,只能以備考性質而作。事實上就中國佛教的梵唄發展史而言,從唐朝流行的整齊式五、七言的詩偈梵唄,一下子變成今天所看到詞曲牌梵唄,是非常重要的轉折點,諸如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還有,民間出現趕經懺,為人作超渡法事,這與佛教唱誦風格地方化有很大的關聯;此外,僧人作品的出現成為梵唄的現象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關涉到今天梵唄的風貌,如此複雜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筆者到現在還在追索這個問題。因此,本書僅存略說,至於詳情,則有待來日的說明。其二,真言宗與西藏密宗在本書討論當中並未列入,這是因為真言宗教理別開一路,其音聲與儀軌的理論頗為複雜,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說清楚,限於規模,有需要歸為別冊,說明之時亦有待於來日。缺憾之處,敬請見諒。

  這次能夠出版這部書籍,首先要感謝的是法鼓文化王尚智先生的支持,及編輯部門的協助。至於研撰的過程當中,給予協助的人很多,在此也一併感謝。

  茲因所得甚少,資質魯鈍,不周之處,所在多有,故懇請各方不吝賜教。倘若這點淺見能夠收到拋磚引玉之效,即是心願所在。
民國八十九年十月於香港新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