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III 宋元明清
Buddhism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Culture:China III,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作者:編輯委員:沖本克己 / 編輯協力:菅野博史 / 中文版總主編:釋果鏡

譯者:辛如意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新亞洲佛教史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45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10081

ISBN:9789575986698

定價:NT$520

會員價:NT$442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序言

↑TOP
一切生命皆面對著「生老病死」的命運輪迴,人類創造的歷史、文化現象也無法脫離發展、成長、延續、衰亡的循環。從這個角度縱觀宋代之後的佛教史發展,將其視為傳承或衰亡期,自有一番道理。然而,這樣的看法是否正確?

凝然(一二四○-一三二一)所撰的《三國佛法傳通緣起》(一三一一年),是日本首次出現內容涵蓋印、中、日三國的佛教通史,時至今日,此書對於提供佛教史基本架構,依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然而,若從闡論宗派成立史,或以教理為中心的日本佛教成立史的研究來看,此書仍有幾項缺點。

首先,《三國佛法傳通緣起》幾乎未曾提及宋代以後的中國佛教史。從凝然的狀況來說,他身處的時代相當於中國南宋遞嬗為元朝之際,因屬同一時代而力有未逮,可說無可厚非。真正的問題在於,日本直至近代為止,對中國佛教史的研究依然沿襲這樣的角度。

若從「對日本產生何種影響」的觀點來看,所謂中國佛教式的或中國文化東傳的佛教文化,確實似乎都集中於隋唐時期。然而,這也是一種謬見。

第二項缺點是,從宗派成立史的角度來探討佛教史,導致研究焦點只著重於宗派人脈和基本教理的課題。宋代以後確實沒有新宗派成立,但不應就此將各宗派視為一成不變;事實上,它們應是順應時代而不斷求新求變的。

宋代形成朱子學等宋學(道學)思潮以此為指導原理,佛教在此趨勢下也絕非停滯。《大藏經》首次刊印、各宗派大部叢書陸續開版、僧制完善化、五山制度確立等發展,這些文物制度,隨著航海技術發達而陸續傳入了東瀛。宋代及其後的歷代佛教文化,對正值發展期的日本影響極為深遠。

中國版圖變化無定,自宋以後,歷代屢有異族強闖中原,每遇皇朝更迭之時,總是屢經破壞和創造。漢族形成的文化是貫通古今的基調特質,時而出現的對立與融合,則是理解現代中國的重要因素。儘管如此,宋代以後的中國佛教史,可說是由宋、元、明、清、加上近代中國總括形成的粗略史觀。

佛教因應各時代風氣,不斷豐富變化,概觀其發展,可發現元代是將統治階級蒙古族信奉的西藏佛教(喇嘛教)視為國家指導原理。西藏佛教在明、清時期深受帝室庇護,故能繼續維持其勢。

另一方面,傳統佛教在帝室崇抑政策下邁向隆盛期。基本上,元代對諸宗教採取寬容政策,儒、道得以共存,又因西方版圖幅員浩大,勢必涵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勢力,進而與儒、釋、道三教衍生出複雜關係。如此思想混淆形成的歷史深具意義,留下懸而未決的課題亦多。

其次,明朝立國後取代國祚較短的元朝,漢族得以復權,包括對元朝批判在內的各種回歸傳統的偏激運動趁勢興起,佛教因屬於外來宗教,自然備受冷落。這段壓抑時期反而讓佛教內部體制得以重建,新興的民眾佛教隨之勃興,而民眾佛教的盛行,也成為具體信仰型態的歷史課題。

隨後興起的清朝,是滿人(女真族)趁明朝內鬨之際征服中原、掌握霸權而建立的皇朝。清廷諸多制度沿襲前明,佛教在其統治下步入衰微,進入現代中國時期,又經歷毛澤東的徹底摧殘,之後再度復甦,發展出新的中國佛教。

本書以日本過去甚少理解的宋、元、明、清佛教做為探討課題,並集結各專家新發表的論述。此外,在特別論述方面,也收入中國佛教美術的最新研究成果。至於其他具有特色的課題,就以「專欄」方式,做點到為止的介紹。儘管仍有許多課題尚無法盡數網羅,筆者相信此書將可做為新研究領域的指針,充分發揮功能,並謹以此文代序,期盼能引發更多讀者進一步關注中國佛教並投入研究。

沖本克己
(編輯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