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烽火家人:從原生家庭看自我成長
Transforming Family Conflict: Personal Growth in Light of the Family of Origin

作者:楊蓓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4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般若方程式

規格:平裝 / 176頁 / 21x15 cm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50121

ISBN:9789575986537

定價:NT$200

會員價:NT$170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從因緣觀看家庭關係

↑TOP
面對家人,很多人會這樣說服自己:我是無奈的、我沒辦法選擇父母、我只有認了……。「認」字是由「言」加「忍」所組成,「忍」下來後,把家庭關係一起打包,「認」了;也有些人會轉向佛教的緣起、因緣等說法中找答案。

但當我們對這樣的說法認知不夠深刻,或沒辦法了解到自己在這個因緣裡的刻意造作時,只能夠走到「我認了」的地步。

唯有我們試著理解:因為我的父母是怎樣的人,在怎樣的家庭長大,所以才會形成我父母這樣的性格;他們又怎樣養出我這樣的孩子,我又用什麼行為反應來回應他們的對待……。

理想家人與現實家人

當我們對於因緣的演變過程中,有比較深刻的了解時,對那個「認」,就會心甘情願;對那個「認」,才會覺得感恩。

就像前文敘述的那位學生,她父親講一些不合時宜的笑話,是為了討好她,想要和家人關係做一個連結。當這個女兒開始理解父親為什麼這樣做時,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因為她覺得慚愧,以前不僅不懂得父親的苦心,還有所抱怨。當她懂了以後,回應的方式就不一樣了;當回應的方式不一樣時,關係就會改變了。

所以當我們說「因緣」或「緣起」時,要了解「緣」是如何運作?在「緣」運作的過程中,我們又做了些什麼?我們怎麼做、怎麼說,都是一個因,也是一個緣,因與緣互動會產生蝴蝶效應,整個家族就會連動起來,於是因緣也就跟著一起轉變了。

當這位學生帶著體諒的心情,隨著父親一起說不合時宜的笑話時,他們父女的互動會變成怎樣呢?可以想像得到,可能他們會互相取笑,家人相處的氛圍開始輕鬆快樂,「原來我可以取笑我父親」、「我可以取笑我女兒」,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靠近了,而家人關係最難的是在於「能不能夠靠近」。

如果我們能夠明白,「烽火」,就是家裡的那些紛擾、戰爭,放在不同的結構、層次上,究竟對我們造成了什麼影響時,才比較能夠知道「原來我們的家人是這樣組成的」、「我們家裡的這些關係是這樣形成的」。我們也會發現,自己心目中「理想」家人和「現實」家人之間的落差,而且進一步明白落差源自何處。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的家人關係不但無諍而且和樂,我們從出生就渴望被父母所愛,當自己有了子女,也希望自己是愛他的。每個人都如此渴望,而這些會深深影響我們一輩子。

當我們細細地梳理與家人的因緣關係,了解它,就會發現不再「認」得那麼痛苦了。「認」,除了「忍」之外,還有一個「言」,就是能夠「言說」,把事情講開是非常重要的;能夠說得出來,表示自己的內心是明白的,所以才可以把它說出來。

原生家庭的烙印對人際影響

在中華文化的傳統中,家族裡有很多事情是不說出來的,為什麼?事實上,早期家族的環節,我們都用「角色」來彼此對待,例如父親是一個角色,母親也是一個角色。以前,人只要扮演好角色就可以了,父親要像個父親,母親要像個母親;父親對母親是夫妻關係,父母對子女就是父子、母女關係,全部都是「角色」之間的對應。可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要建構家人的關係,我們最欠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對待。於是,這些角色之間的投射和未完成的期待,就在往後的人際關係中不斷重現而不自知。

在時代變遷過程,我們的價值觀糾結、掙扎,我們的關係也在改變,從以前的大家庭到現在的小家庭,在演進的過程,我們一直沒有好好掌握關係改變的原則。也就是說,我們沒辦法看清楚角色裡的這個人,究竟是怎樣變成這樣的一個人。加上我們從小就沒有與家人建立起「你和我什麼都可以說」的習慣,家庭裡很多事情不說開,所以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一個人。等到事情發生了,或是某一個現象出現時,都已經是結果了。

有些家庭會為了一些小事吵架,可是那些小事的背後,其實很多都是難以言說、忍下來不說的話,漸漸累積出來的。當我們回頭去看這些行為是怎麼產生時,才能夠找到其中的脈絡,是什麼樣的因緣養成了現在的行為、習慣。如果我們可以理解,就比較容易用一個欣賞的眼光來看待。

當類似的欣賞漸漸多了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很多的關係是開放的,去理解對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如果不能欣賞他的行為,很容易產生誤解。

當我們了解每個人如何從他的原生家庭生存下來時,在與他的應對之間會漸漸知道,原來他就是這樣長大的,原來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那還有什麼好挑剔的呢?即便是不欣賞,也因為能明白其來有自,因此容忍、因應的方法也可以比較多元。

人與人互動的磨合,難在哪裡呢?就是既要先從整個時代背景看起,接著看原生家庭,還要再看到現在的家庭,最後才落實到每個互動剎那之間,真是變化無窮。這個「大時代、小視框」的現象,充斥在生活的每個情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