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楊郁文:其佛法之理解與實踐

作者:黃侃如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4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00511

ISBN:9789575984656

定價:NT$480

會員價:NT$40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李志夫序

↑TOP
序 黃侃如《楊郁文――其佛法之理解與實踐》

本人在文大開的佛學課程,除專宗、專題外,最多的就是佛學概論,從未敢開過佛教史。因講佛教史是要講人、事、地、物及及思想史的連結;而佛學概論則只是佛學橫斷的切割,要省力很多,而且對哲學系的學生來說也較適合,所以在《阿含經》方面,就沒有深入的觸及。
印順導師研究佛學是從部派著手的,才意識到阿含的重要,遂強調阿含的研究。在此一契機下,佛學界從「九天之外,飛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以一位從黃金職業之大夫「降落」到佛教教育之行列,從事阿含學之研究,竟然以一生相許,使我們專門從事佛學研究者相顧失色。
這一大事因緣中,居然也有我的一份小因緣:1978年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曉峰先生敦聘聖嚴法師為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的所長,本人有幸擔任主任秘書;1981年又敦聘星雲大師為印度研究所的所長,本人兼任副所長。實際兩所之教務行政都是我在負責。
由於印度研究所助教依淳法師告訴我:楊郁文醫師在編審《佛光阿含藏》;我也拜讀過楊先生的兩篇鴻文,所以就專程商請他在兩所合班授課;並非是如本文所記(頁111):「當時李志夫老師自己先來旁聽『看看是不是可以』,聽過以後就邀請我……」如然,就是我對楊老師的大不敬。而實際是:我帶著兩班同學一齊去上課,我因為工作忙,聽了二次課後無以為繼,所以就「休學了」。現在,楊老師已為阿含學之權威學者,真是與有榮焉。楊老師執業期在本所兼任的鐘點費悉數捐出;直到休業,在本所專任才領一份微薄薪水。二十幾年來,他一直在協助本所成長,他是我們的良師,也是我的益友。
印度《博伽梵歌》認為解脫可從信、解、行三方面入手;大乘佛教主張信、解、行、證。信、解是理入;行、證是行入。信從疑起步;解從理著手。信從疑帶有好奇;解從好奇帶有期待。行是信解的實踐;證是實踐後之了悟。
正如本文頁404作者指出:「筆者卻與楊郁文之間始終存在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隔閡。這種情況一直等到筆者對於研究內容愈來愈熟悉,並且自己很自然地能夠在生活中體會到這些法義之後,那一層隔閡才逐漸消失。但卻在此時,心中原先的那一份感動也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客觀與理性。」本書是作者從楊老師的生命、生活的信仰上雕塑而成的一部傳記力作,侃如同學現又在泰國深造,茲可預祝楊老師的阿含學後起有人。
1993年,我奉聖嚴法師之命籌設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其中社工系、所的籌設計畫就是台大詹火生教授主持的,我親自把聘書送到他的研究室,他召開過好幾次籌備會議我也敬陪末座候教,他的熱心、細心、負責使我非常感激、感動。不期侃如同學社工所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就是詹火生教授,詹教授是社會學家從事宗教體驗而走入佛教,侃如同學之所以有此成就,信有以也。尚希更進一竿,有厚望焉,是以為序。
 2008年1月29日 李志夫序於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