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京都有禪:一位留學僧的京都學記
Zen in Kyoto: A Foreign Monk's Journal When Studying in Kyoto

作者:釋有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04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琉璃文學

規格:平裝 / 15*21cm / 256頁 / 彩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700481

ISBN:9786267345245

定價:NT$480

會員價:NT$374 (7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內心有感動,那裡就有禪

↑TOP
「啪!」一聲清脆聲響,劃破了禪堂內的寂靜。庭院內蓮花池上的薄冰,在夜晚與清晨的微小溫差中,裂了開來。我睜開眼,在昏暗的大殿內,隱約可見眼前坐著的幾個身影,像一尊尊莊嚴的雕像。不久,住持法師手持香板開始巡香,在朦朧的燈光中,他的身影被拖得長長的。此時,沉重的冷風,慢慢滲透全身,讓人不禁打起哆嗦。我輕輕抓起蒲團前的毯子裹住上半身,卻從眼角的視線看見那長長的身影對我搖了搖頭,彷彿聽到住持法師平時的鞭策:「修行人要能忍耐寒冷。」

在日本留學期間,我每週都會到遠離京都市中心的福成寺,參與半日的禪修會。在二月的某個清晨,氣溫降到攝氏零下十度,而住持法師仍堅持大開門戶,讓大家體驗最樸實的京都。很多人因嚮往古都禪風而參訪京都,但如果真正經歷過禪堂的洗禮,可能另有一番不同感受吧!

許多到京都遊玩的朋友,都會請我推薦「名所」。對於第一次到訪京都的人,我會建議參考網紅推薦的景點,先到清水寺、金閣寺等感受京都古剎之美,然後去離宮二條城體驗茶道,或到日本最古老的劇場「南座」觀賞能劇,再到祇園、二年版、三條商店街等購買伴手禮。若時間允許,大家也可以到鴨川賞鷹,或爬上大文字山鳥瞰京都的美景。

對再次到訪京都的朋友,我則會帶他們前往京都大學的佛學研究室、北白川的宿舍、狸谷山的晨運徑道、哲學之道上的侘寂咖啡館,乃至無遊客到訪的福成寺等這些我最熟悉的生活場景。原因無他,這些地方皆留下我多年走過的足跡,更有我對京都之美的不同體驗。那是一種難以言傳,只能以赤子之心方能領略的體會,就像禪心一樣。

「禪」是什麼?從我開始學佛以來,這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裡徘徊。第一次禪修,我還在加拿大大學念本科。當時,來佛堂的人,大都對禪修抱持某種刻板印象,譬如坐姿必須如何、打坐時間必須多長、心境必須何等安詳等。因此,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總覺得,禪修是離不開禪堂的修行模式。

多年以後,當我到法鼓文理學院念研究所時,第一次進入禪堂打禪七及禪十四,感受非常深刻。法鼓宗的禪風,讓我體會到禪的活潑性與生活化,並時時提醒自己,禪修的心態必須延續到離開蒲團以後,在日常生活裡,也保持專注與覺察,讓心如藍天一樣,任由雲朵飄浮而過,不留下一絲痕跡。

到了京都大學,研究生活變得異常忙碌。漸漸地,我發現,即使不到禪堂,在這經過千年文化的醞釀,以及日本美學「侘寂」的陶冶而形成的古都,處處可發現觸發內心對禪的體會。因此,在京都安住下來以後,我開始愛上攝影。我覺得,攝影能讓我捕捉當下內心的感動,讓我記錄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我希望把自己注意到的細節,透過一定的角度和視野,將內心的感動描繪上去,讓大家也能感同身受,然後做出自己的解讀和體悟。對我而言,這就是日常生活裡的禪修。

在京都,我習慣用照片及文字做真實的生活記錄。此外,我會在每天晨跑,從北白川的宿舍前往狸谷山途中,跟四季不同風光的稻田打招呼,跟路上準時碰面的鄰居們微笑搖手;閒餘之際,我會到哲學之道上的咖啡館,聞著咖啡香,聽著流水聲,看著窗外來來往往的人們,感受綠影中的寧靜;每週日到禪宗寺院,接受臨濟宗棒喝式的磨鍊;我甚至參與過坊間的落語學會,跟著一群歐巴桑及歐吉桑去巡迴演出;我也到晶子老師的日本茶室,接受日本茶道的熏習。這些對日本文化的觀察及體驗,都被我用照片及文字記錄下來,成為你手上的這本散文集。我相信,攝影是由外而內,而寫作是由內而外的過程,兩者相輔相成。

很多朋友以為我一個人到日本留學,能從開始時不懂一句日語,到完成學業,一定有過人之處。其實不然,在留學期間,我經歷過許多失眠的夜晚,只為了在期限前完成日文論文;我也曾因為在撰寫碩士論文的最後階段遇到瓶頸,致電給臺灣的教授求救;加上自己不善交際的個性,在學業上曾感到徬徨與無助。這些挑戰,我都在跌跌撞撞中,一邊學習與適應,一邊成長。慶幸的是,每當我感覺身心疲累時,只要走出校門,在幽靜整齊的路上行走,不論是前往哲學之道散步,或走向鴨川尋找老鷹與野鴨的蹤影,甚至只是走回宿舍休息,或前往超市買菜,在大街小巷裡所接觸到的人與事,都會讓我得到心靈上的療癒。我深深體會,在京都的人文風景裡,處處都有禪意。

當初開始書寫京都生活的感想時,我只在臉書上分享簡短、隨性的貼文。沒想到,自己的塗鴉受到法鼓文理學院學長的青睞,將它推薦給《人生》雜誌的主編,就這樣,我開始了每個月投稿的儀式。其實,剛接到邀稿時,感受是很複雜的。原因無他,《人生》雜誌乃臺灣佛教界深具代表性的佛教刊物。很難想像,我的散文會出現在這本刊物。當時,主編對我說:「法師,就照您在臉書的方式來寫稿就好,對讀者會有啟發。」雖然心裡七上八下,最後還是接下了這項任務。

這本書讓我透過一支筆和一支鏡頭,記錄京都生活的各種法喜。其實,我既沒有禪定工夫,更沒有高超的洞察力。我只有一雙愛觀察的眼睛,和想傳遞感動的心意。我希望跟大家分享那些觸動心靈的經歷,並引起大家的共鳴。就像冬天裡在福成寺打坐,雖然沒有得到開悟的啟發,卻讓我體驗了京都最樸實的美,以及最刻骨銘心的感動。

不論身在哪裡,只要內心有感動,那裡就有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