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哲學家的學佛筆記:關於「離苦得樂」的思索與修行

作者:冀劍制

出版社:啟動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48頁 / 雙色印刷 / 二版

商品編號:1151810031

ISBN:9789864931545

定價:NT$450

會員價:NT$38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修行中的神秘經驗

↑TOP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常常會體驗到新的經驗。例如,第一次戀愛時,才會知道「原來戀愛的感覺是這樣」。而第一次失戀時也才懂得何謂刻骨銘心的痛。

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的〈醜奴兒〉寫道:「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裡談到了少年人不知真正的愁,但學了「愁」字,便很愛用。一邊玩耍,一邊還要唉聲嘆氣,作詩填詞,好像生活中多麼不如意,盡是哀愁。但生活中真正體驗了愁滋味後,反而不想說了,轉而望向天涼秋好的意境。愁苦內化後,更顯淒涼。

每個人都有識得與不識得的苦滋味

真正識得苦滋味的人,大概都能體會這首詞的意境。但反過來說,能體會這首詞的,是否都是識得苦滋味的人呢?其實這大有問題,還要看看我們怎麼定義「真正的苦滋味」,否則,少年人看到這首詞又何嘗不覺得自己也有所感呢?也就是說,有感覺,並不代表感覺是對的。

每個人的人生境遇不同,遇過幾次失業與失戀的人會覺得已經識得苦滋味。但曾經在事業上大起大落、和親人生離死別的人,會覺得前者不懂何謂真正的苦。而經歷戰亂、瘟疫、生死邊緣的人,又覺得前面兩者都不懂人生。

簡單的說,所謂的「苦滋味」也有程度之別,但人們通常以自己的現有經驗去解讀文字,所以,其實包括為賦新詞的少年人在內,每個人都懂一些苦,也都不懂某些更深的苦。所以,懂和不懂,其實只是程度的差異。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如同不知愁滋味的少年人。

掌握了這點,也算掌握了一種「無知之知」,知道自己不知道某種類別的愁滋味。如果不具有這種無知之知,每個人都會和少年人一樣,自以為懂。當我們缺乏某種經驗,自然會忽視它,把感覺不到的東西當作不存在。在這種心境下,當有人說出他們心中的苦時,都會以為自己很懂,用自己現有的知識去解讀,但事實未必如此。萬一遇到自己不懂的東西還自以為懂而去教導別人,不僅喪失學習新東西的機會,還讓人覺得討厭。

你有多少愛護流浪動物的慈悲心?

舉例來說,社會上許多人會去餵養流浪動物,但也有許多人認為這些餵養流浪動物的人是偽善者。常見的理由是,「這麼愛護流浪動物為何不帶回家養?」「在外餵養弄髒環境真不應該。」我不清楚那些餵養流浪動物的人裡,是不是真有偽善者,但可以了解為何有人會這麼認為。理由也很簡單,因為這些批評者缺乏對流浪動物的同情心。因為自己沒有,就自然會誤以為沒有這種東西,既然沒有這種東西,那麼,那些人為何要餵養流浪動物呢?如果行為不是來自於同情心,那很可能就是來自於想藉此標榜自己的善良吧,這樣的心態就屬於偽善者的心態。這樣的推理,不是很有道理嗎?

對流浪動物缺乏同情心的人會覺得這個推理很合理,但具有同情心的人卻很清楚知道這是錯誤推理。只要對流浪動物有同情心,就會依據這份心情去解讀那些餵養流浪動物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就不會用偽善者來理解他們。

然而,如果我們對那些批評者說出這番道理,他們一定不會認同。他們會說,「我當然對流浪動物有同情心,只是認為不該餵養他們,而是應該帶回家養。」這裡的問題在於無法帶回家養時該怎麼辦?這些批評者會認為如果沒辦法帶回家養,那就讓流浪動物在自然界中自然生長。

聽起來其實也有道理,但重點在於,餵養者就是基於認為那些流浪動物在自然界中自然生長很可憐,又無法帶回家,只好在外餵養。這個爭議的關鍵點在於對流浪動物的同情心的程度是不同的。批評者也並非完全沒有同情心,如果有人虐待流浪動物,他們很可能也會反對。但兩者的同情心顯然有差距。如果沒有仔細思考,就很難看見自己的缺乏。

智慧提升到能夠看見自己的無知,就可以改善這類盲點。例如,我雖然具有不嫌麻煩、願意付出金錢買食物餵流浪動物的同情心,但如果看到流浪動物被車撞倒在地上,我的同情心還不會強到成為救助者。但連我的學生裡都有這種更強同情心的救助者存在,即使荷包沒什麼錢,每天靠著打工賺著微薄的時薪,還是願意把被撞傷的流浪動物送醫治療。如果我只用個人感受來解讀,大概也會覺得這些學生偽善、不明事理、或是愛過頭。但是,另一種更可能的解讀則是,他們具有比我更強的同情心。而這樣的同情心讓他們義無反顧的去行動。雖然我無法確認一定如此,只有在自己擁有類似經驗之後,才能證實這個看法。但依理性推測,我們可以想像存在有自己所不知道的經驗,而這些經驗主導著他人的行動。

當我們有了這層智慧的突破,就打開了一片屬於「無知之知」的天空,看見更廣闊的世界。例如,看到有人得了憂鬱症、聽到有人想自殺,一般人可能會說,「想這麼多幹嘛?」但更可能的解讀是,這些人心中有著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情感,才導致那些我們所不知道的想法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