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踏上成佛之道:金剛經講記
Setting Foot on the Path to Buddhahood: Commentary on the Diamond Sutra

作者:釋寬謙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272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531

ISBN:9786267345092

定價:NT$360

會員價:NT$306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緣起、性空、唯名

↑TOP
因緣法可以千變萬化,所謂的般若,即是緣起性空。印順導師把般若系稱為「性空唯名系」,一切法並非真實不變的,都是緣起而性空,不過藉名相而傳達,再重新認識,放下執著。

「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這可以說是《金剛經》的基本句型。「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佛說某某」的這個「某某」就是「緣起法」,現象是肉眼所見的果報相。「即非」,為什麼用「非」字?因為性空是慧眼所見,透過第六識深觀因緣法,知道世界的一切現象都由因緣和合而成,是緣生出來的,但也會因緣離散而現象消失,這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虛妄不實的,只不過名為世界,所以說「唯名」,讓我們重新認知,乃至放下執著。

《金剛經》有很多類似「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的經句。《金剛經》提醒我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當我們看到世間林林總總的相時,不要只用肉眼去看,而要打造慧眼,深觀因緣的平等性。「若見諸相非相」,是在講這些相都是因緣所成的,但是因緣會不會離散?會離散的。

我們要知道「相有」不是固定不變的,都是不可得、不可取、不可住的。離相無住,名相就是將因緣果報合在一起的現象。我們一方面因為有過去的因緣,而獲得現在的果報;另一方面,在現在的果報當下,卻又不斷地再去造作新的因緣,而結生出未來的果報。

當現象緣生的時候,應該要好好地珍惜把握;緣滅的時候,也不要太過於痛苦難過。例如佛陀以化身示現在娑婆世界,有佛陀的緣生現象,也必有其緣滅。佛陀入滅時,佛弟子們都有不同的表現。有的人呼天搶地,有的人默然無語,哪一種人的境界比較高?默然無語者。為什麼?因為他能接受。呼天搶地是因為情執於佛陀入滅的現象,我們凡夫就是如此,但是再怎麼呼天搶地,也沒辦法把佛陀呼喚回來,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難過。

真正有智慧的人,會在因緣和合緣生時,好好珍惜;當緣滅的時候,也能了無遺憾地接受。接受緣滅是一種智慧,能默然無語地平靜接受,這是件不簡單的事,是一種開啟慧眼所見的智慧。佛陀要我們學習的,正是以慧眼見如來,這才是真正見佛。因此,我們要珍惜當下,放下執著。

我們的生活經驗,都是執著差別相,因而煩惱不已。凡夫都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差別相」,尤其對我相特別執著,以為自己可以主宰一切,然而我們主宰得了嗎?如果「我」真能主宰,就能讓自己永保青春,但有誰做得到呢?每個人都要接受生病、老化,乃至死亡。為什麼聖者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呢?聖者的生命高度和凡夫不同,看到的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平等相」,毫無差別相。「無相」是無差別相,並非這些現象都消失不存在,而是透過性空的慧眼看到平等相、無差別相的現前。能驗證到平等相現前,方可稱為聖者。

聖者所見為「平等相」,凡夫所見為種種「差別相」,這是「高度」的不同。比方我們如果搭電梯上了十幾層的高樓,從高處所見馬路上的行人,微小如螞蟻。但由於我們不會執著螞蟻是公的、母的,是幼小的或年老的,不會有這種分別,因為看起來都一樣。因為不執著、不在乎,所以就不會起分別。可是,如果場景轉換成三壇大戒,幾百個出家人同時受戒,放眼望去都長得一模一樣,但說也奇怪,只要我認識其中一人,那就看來不一樣了。除了自己認識的人,在人群中會格外醒目,其他的人對我們來說,看起來好像長得差不多,其實是因為不執著。

曾經有一回,一位居士載我出門,她問我:「能否繞個路,順便去學校接我的孩子回家。」我回說:「當然沒問題。」放學時,校門一打開,幾百個小學生全部跑出來了,那位居士馬上指著其中一位說:「我的孩子就在那裡!」我說:「你怎麼能馬上認出來,真是太厲害了!」為什麼她能一眼就看到她的孩子?這是因為她的執著。那麼一大群孩子,因為沒有一個是我的孩子,所以我不會有分別與執著的心,就覺得看起來都差不多,長得很像。

菩薩之所以能歡喜行菩薩道利益眾生,就是因為起執著的心少一點,才能夠走得遠,不然的話,心中充滿牽絆與執著,如何去行菩薩道呢?菩薩道透過性空、平等性,用平等心服務眾生,才能夠見諸法實相乃至平等相的現前,直到成佛的究竟平等。佛陀等視眾生如羅睺羅,對所有的眾生完全平等,這是無相,並非像變魔術,把眾生從有變成不存在、消失了,而是調伏自性妄執的不平等達於平等。因此,修行是眼界高度的問題。

修行有兩件事很重要,一是「向善」,二是「向上」。「向善」是指要多多培養善因善緣,讓我們的善因善緣,能多過於惡因惡緣,這樣來世才可能投生善道,甚至能再回人間學佛,或是往生西方。「向上」是放下自性妄執修智慧,智慧讓我們有機會向上成長,提昇修行果位,並擴大眼界和心胸度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