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堪布仁波切說法界明光心
Commentary on” in praise of the dharmadhatu” by Khenpo Tsultrim Gyamtso Rinpoche

作者: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譯者:吳婉文

出版社:德謙讓卓

出版日期:2023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4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51440171

ISBN:9789869974912

定價:NT$420

會員價:NT$35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導讀

< 回商品頁

導讀

↑TOP
文 / 喇嘛扎西南嘉
中譯 / 哲也

在佛教傳統中說道,眾生之所以受苦,是因為他們對實相的認知錯誤,由於無法如實的看到事物的真實樣貌,眾生的心生起了二元的感知、我執,以及由我執而產生的一切情緒煩惱;然後基於這些情緒煩惱採取行動,於是創造出潛伏的業力,並在未來業力成熟時造成了痛苦。這個過程以及它的解決方案,在龍樹菩薩的「法界讚」第43偈中有清楚的說明:

於主意識法,斷分別伺察,諸法無自性,觀此是法界。

五種感官心識(五根識)的感知,也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是清淨且毫無遮障的,也就是說,它們是遠離任何概念的,但未悟的眾生體驗不到這種無概念的清淨。而在每一剎那直接且離概念的根識之後,會接著立即出現一剎那直接且無概念的意識,接著,緊跟著出現的則是那個直接意識的「複製品」或者說是「影像」,那並不是一個直接的體驗,而是一個所謂的「模糊的、相似的體驗」。

這種模糊的相似體驗,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投射」,就像我們平常說「這是你的投射」一樣的意思。這模糊的相似體驗或投射,形成接著出現的概念之基礎,我們隨即以此概念認知事物,並立刻認定它是好是壞等等。

堪千創古仁波切曾如此說道:「這第六識認知事物,它將概念加諸於體驗之上,因此混淆了『體驗本身』與『對體驗的概念』兩者,包括把當下的體驗與過去相似或似乎相同的體驗相混淆。所以第六識是有概念的,它不只體驗著當下,還會將過去與未來的概念加諸於當下的體驗之上。」

這個過程帶來了極具破壞力的結果。這代表著我們從未真實體驗當下正在發生的事,而總是或多或少的在概念性錯誤認知中打轉。因此,就算在最理想狀況下,我們對自身經驗所做出的反應也總是不準確,假如狀況沒這麼理想,我們的反應更可能是一場災難。

修學佛法的一切目的,就是為了「放棄這種行為模式」,而這麼做的結果便是認出了事物的真實本性——法性。認識了事物的真實本性之後,我們對生命中一切事物的回應將會是準確、有益、聰明而慈悲的。但這樣的認識並不容易。

事實上,破解自己的經驗模式是要一點一點來的。首先,要從認識到自己的困境開始,一旦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事實上包括世界的問題)都是由我執造成的,下一步就是生起一種「生命中沒有比破除我執更重要的目標了」這樣的智慧與勇氣。一旦生起這樣的勇氣,我們就能逐漸的止息散亂,充分簡化自己的生活,把修行佛法當成自己最重要的一件事,首要之務。

破除我執是需要分階段次第進行的。首先我們要捨棄的是被情緒性反應綁架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要先淨化「業力遮障」這個啟動行為反應的按鈕。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修持前行法(或稱加行)。接著,我們必須讓心中情緒性的迷惑得以平息,意即我們必須修持止禪,也可說是止靜的禪修。

下一步是培養清晰的觀照,也就是「觀禪」的勝解。我們要如實見到自身體驗的真實本性,然後禪修,安住在那狀態中直到一切迷惑與迷惑之根悉皆淨除。

看穿迷惑,意即看穿概念化的過程,看到自己是如何在自身對事物的體驗之上,又虛構增添了一個概念性版本,然後將它執以為實。如實的認知到這個過程的真相,能讓自己從其中解脫,你也將頓時了知現象的無自性。你將了知事物的真實本性:「本性」,你將了知法界、本覺、心的明光本性。如是了知之後,我們禪修法界,這禪修直接通往完全證悟的佛果。

❖❖❖

我們在自身體驗上虛構增添的概念,就如同解剖學的教科書中那種一層一層疊加的透明塑膠(器官圖)片,這一點,如果我們先認識了四種念頭,就會比較容易了解。這四種念頭是:「我」的念頭、「我的」的念頭、命名的念頭,以及認為所命名的事物具有某種特性的念頭。執著於這四者,就是我們麻煩的根源。

和朋友吵架時,我們所感受的痛苦,部分來自於我們將此人認定或命名為「我們的朋友」,以及期待此人表現出我們認為「朋友」應有的特性:朋友應該是愛你的,和你有著共同的興趣,永遠支持你。在爭吵過程中,我們對朋友的憤怒來自於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合乎這個特性。如果我們並沒有「這個人是朋友」的想法,他們的所作所為不會令我們如此惱怒。

比這種概念性的設定更深層的執著是:我們認定這個人是「我們」或「我」的朋友。如果是別人和「他們的」朋友吵架,我們可能一點都不會在意,甚至可能還覺得那是個挺有趣的娛樂。如果我們的孩子行為不檢,我們會很痛苦,別人孩子行為不檢,我們大概只會覺得有點遺憾,感到惋惜,心裡會關心,但不會有一樣程度的痛苦。

假如有個銷售人員失手將昂貴的勞力士手錶摔到地上,我們可能不痛不癢,但假如是我們剛買下那只錶然後失手摔在地上,痛苦可能就相當強烈了。然而手錶是同一只手錶,別人的小孩和我們的小孩都一樣是人。可見我們對這些對象所感到的痛苦,都源自於認為它們是「我的」。

假如我們聽說有輛校車巴士從公路翻落,導致數名孩童不幸喪生,其中一名可能是我們的孩子,便會痛苦無比。之後當我們發現死者不是我們的孩子,而是別人的孩子,剎那之間痛苦便大大減輕。將事物認定為「我的」,造成我們的痛苦。

但如果沒有「我」,就不會有「我的」,而如果沒有把自己的體驗分裂成「感知者」與「所感知者」這兩邊,並隨即將體驗中的主體這一邊認定為無比重要——假如沒有這樣根本的錯誤認知,就不會有「我」,也就不會有「我執」。沒有我執,就完全不會有痛苦。對「能者」與「所者」的這種概念形式沒有執著的話,就不會有錯誤的認知,一旦沒有了錯誤認知,有的就是心的明光本質和實相,就有幸福快樂和所有正面的功德特質。

放棄那概念化和虛構增益的作法,對個人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如此,對整個社會的利益也是非常廣大的。一旦沒有了概念的覆蓋,沒有概念的迷惑和我執,業力和煩惱的迷惑能量就自然被轉化了,它們自然而然、毫不費力的被轉化爲智慧的能量,並向外放射出溫暖、光明和加持給予一切有情眾生。

以邱陽創巴仁波切的說法即是:當我執與概念的錯誤認知不再出現,此時「無有放射者,卻有(力量)放射而出」。這加持力的放射,有時也稱為大悲力,它平息了情緒煩惱,豐潤了眾生的心靈與體驗,強化他們的專注力,如此他們方能接受這寂靜之道的教導,並掃除障礙。

這放射而出的力量將會打動眾生內心深處,激勵眾生放棄自己狹隘的心態,開始關心他人的利益。對於那些從事政治或社會運動並渴望為世界帶來和平、和諧、自由、富饒與快樂的人來說,最高深的政治行為,就是禪修並了悟法界。老子曾說:「智者沒有做什麼卻能完成一切,人們還以為是他們自己完成的呢。」

❖❖❖

有個必須再次強調的重點,那就是:這條修持之道,是無法光靠自己讀讀書就能學習和修持的,一位具格上師的教導與傳授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唯有上師能為我們指出真實本性,然後給予我們禪修這真實本性的方法,讓我們的覺受增長直到開花結果,也就是證悟佛果。雖然上師給你的教導也許和你在書裡讀到的字句一模一樣,但不同的是,上師的教導中含藏著證悟的傳承所傳遞下來的力量,而後者只有那麼一點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