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轉念快樂:讀懂解深密經
Transformational Thinking for Happiness: Taking in the Samdhinirmocana Sūtra

作者:釋法源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16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511

ISBN:9789575989972

定價:NT$220

會員價:NT$18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自序

↑TOP
以唯識論典來研究禪學,將更能清楚明瞭禪定止觀的教理及修法。然而,難解的唯識論典的佛學名詞卻讓人不容易親近。於是,我生起介紹唯識學的根本經典《解深密經》的想法,希望讓更多人有機會將瑜伽止觀實際地用於修行。

大學畢業後,我最初學佛禪修,是依止於千佛山雲陽寺住持如山和尚,千佛山的特色是止觀法門禪密並重,對我有獨到的啟發。自中科院辭職出家後,披剃於西蓮淨苑惠敏和尚座下。由於西蓮淨苑傳承智諭老和尚的淨土念佛法門,我從禪修法門轉而學習淨土法門,剛開始不太適應,直至就讀中華佛學研究所參與「《瑜伽師地論》資料庫專案計畫」,有機會研修唯識學及禪定止觀,才發現禪修法門和淨土法門都是止觀法門,而了解禪、淨其實是不二的,乃至能體會「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的意境。甚至發現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皆不離止觀法門。如能學好止禪、觀禪的原理,就能掌握佛教各種宗派及法門的修行重點,進而探究完整的戒、定、慧三學。

《解深密經》是修習瑜伽唯識的必讀經典,因為重要的唯識教理及瑜伽止觀都出自於此經。在禪修的實務中,詳盡地介紹十八門瑜伽妙行,對於佛教禪修的止禪(奢摩他)和觀禪(毘缽舍那)有詳細地解說。讓我們了解止禪的「專注」訓練和觀禪的「觀照」訓練,可以分開來單修,就是一種漸次止觀,這就是中國禪宗「北派漸悟」的方法;而禪宗「南派頓悟」的方法,其實就是將止禪及觀禪合起來兼修,例如,默照禪、話頭禪是直接操作止觀雙運,就皆為一種圓頓止觀。至於中國淨土念佛法門的「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其實也是一種圓頓止觀,念佛而心無雜念,就是「止禪」;心無雜念而清楚念佛,就是「觀禪」,同時運作達到止觀雙運。

佛陀在《解深密經》中,首度提出「唯識所現」的觀念,對修行實務很重要;特別是當禪修有了定境,必須了解各種禪定境相,都是心念及意識的作用,都是唯識所現的,才不會產生定愛的執著。即使生起了神通或特異功能,也能了解都是唯識所現的,就不會產生法愛的執著。另外,「唯識所現」再配合「三自相」、「三無性」的教理,因為萬法唯識,所以修行人可以運用「生無自性」的「依他起相」,用心念體證「勝義無自性」的清淨「圓成實相」,最終就能涅槃解脫。避免將心念執著於「相無自性」的染汙「遍計所執相」,就不致墮落生死輪迴而受苦。無論是生死或涅槃,一切都是唯識所現的,端看修行人的選擇,是將心念放在清淨或染汙的意識上。

想要徹證清淨的「圓成實相」,達成涅槃解脫,需要依靠智慧。唯識學的智慧,是透過意識的轉化及淨化來提昇,即所謂「轉識成智」。在實務上,很難做到轉識,主要是因為我們深層的「阿賴耶識」業識種子,有著強大的習氣及慣性。所以,要淨化深層意識,先要轉化表層意識,也就是「轉識」要先「轉念」。例如,生氣時設法離開當現場,可以先運用一些世間法,如深呼吸、情緒坐標等,將心念從憤怒的情境中轉移出來。下一步運用止禪,停止生氣的妄念,再運用觀禪,觀照一切唯識所現,便能逐漸淨化意識。不斷地藉境轉識,淨化「阿賴耶識」,生起「大圓鏡智」,終能徹底轉變所依,達成「轉依」,就是成佛。
「轉識成智」的三步驟為:先轉念,再轉識,最後轉依。若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人、事、物各種情境,練習此三步驟,足夠熟練以後,遇到情境能馬上「轉念(第六識)」,並自動進行「轉識(第七識、第八識)」,五蘊身心逐步淨化,就能夠一氣呵成。如同量子物理的量子纏結及量子塌縮般,瞬間完成意識的轉化及淨化,或可稱之為「量子轉識」。
現代社會緊張忙碌,生活充滿壓力,很需要適度地調節情緒煩惱,學習轉化表層的情緒意識和深層的阿賴耶識。如果能在平常養成禪坐的習慣,從禪定止觀中,體驗到唯識所現,就能從生活中藉境轉識,提高內在的智慧。

唯識學的名相雖多,但值得我們用一些耐心修學瑜伽止觀,當心識都淨化了,人生也就離苦得樂了。想要生活得快樂,就必須修學《解深密經》,幫助我們在生活裡歷境鍊心,產生智慧,從中體驗轉念快樂,禪悅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