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現觀總義(藏中對照)

現觀總義(藏中對照)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俱釋解心要莊嚴疏義善說──顯明般若義之燈

作者:福稱

譯者:佛子

出版社:大千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07月2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精裝 26*19*16.9cm

商品編號:1150231941

ISBN:9789574473786

定價:NT$1800

會員價:NT$1,530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內容連載

↑TOP
請跟隨具格上師

種敦巴尊者百思不解地向阿底峽尊者請問:「西藏有很多修行者,卻沒有

人獲得成就,這是什麼原因?」阿底峽尊者答:「獲多少大乘功德,全仰賴上師。西藏人僅將上師視為凡夫,這哪能獲得功德?」

五濁惡世末法時代,上師難遇,非常難以尋獲一位具格上師。若能跟著具資格的上師,照他的話實踐,無論距離多麼遙遠,皆能得到加持,內心快速成長,最終成佛無庸置疑。

如經論所說般,必須長時間觀察上師。觀世音尊者是位具格的上師,越是觀察、檢驗他,對尊者的信心越是日益彌增。

尊者具備十種功德

如《大乘莊嚴經論》中說:「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憫離厭應依止。」此中談到了十種功德,尊者也具備十種功德。

1.偈頌中「調伏」指持戒功德,在此是指別解脫戒。尊者本身持戒清淨,一般持守戒律裡提到五種方法,其中一個是時常提醒自己的受戒身份。尊者曾經開示:「在夢中,始終記得自己是位比丘。」如果一個人可在夢中仍不忘自己身為比丘、是一個確確實實的比丘,持戒已達渾然天成的境界,不須刻意持守,因已成為他的一部分。尊者應邀遠赴世界各地,不辭辛勞講經說法,不分眾生的種族、膚色、語言,解決眾生身、心上的痛苦。尊者晚上不吃晚餐,堅守「過午不食」的出家戒。

為利益眾生,他必須資養色身,因此,有時因應無助眾生渴求,時間到了比較晚,肚子會餓,尊者會請求世尊原諒,然後吃一塊餅乾。

2.「靜」指息滅沉沒、掉舉,已獲奢摩他的禪定功德。法王一上法座,傳授佛法約四、五個小時,未曾有疲態,這是一種已獲身、心輕安的徵兆。從事任何善的行為時,可隨心所欲操控身、心,不厭倦、不疲憊。尊者不論從事任何活動:講經、下屬報告皆格外專注,並且周遭一花一草、一舉一動、一言一語等絕不離他的觀察內。

3.「近靜」指大、小乘宗義共通的粗品無我智慧,可暫時止息粗品煩惱。尊者曾在敘述自己一生的修行經驗,提到三十五歲時,對空性有十分深刻的體驗。從那時開始,就一直覺得沒有一個「我」。但尊者認為,所空掉的那種「我」是「能獨立之實體我」,可見尊者已通達粗品無我的道理。

4.「德增」指優點多過弟子。身、語、意的功德,聞、思、修的功德,以及戒、定、慧的功德等都超過弟子。

5.「具勤」指努力。尊者片刻不浪費,無時無刻為眾生。每日清晨三點起床直到八點,以拜佛、禪修、閱藏等方式利眾;從上午八點到下午五點,正式利益眾生,以演講、授課、開示、會晤的型式滿眾生願;晚上五點到八點,則又再次修行利眾。帶著歡喜心行持,時時心繫眾生、想的唯有眾生、為的只是眾生。

6.「教富饒」指滿腹墨水。尊者說法時,不時引用佛經、論典、典故,聽者往往覺得以管窺天。從尊者的開示中,可見他遍覽三藏十二部,貫徹通達且了然於心。針對任何問題,立即從頭到尾掃描藏經一遍,繼而做出非常詳盡的解釋。每次說法或會見信眾時,旁徵博引,不時引經、舉論,彷彿手持經、論直接朗誦而出,不是背誦,而是自然流露。

7.「善達實性」指通達空性。尊者在詮釋空性時,皆以緣起性空互相輔佐的角度解釋。將緣起現為性空、性空現為緣起,對其中一者有領會時,立即對另一者產生堅定認知。不僅如此,更強調所謂「空性」、「無自性」,並非僅僅「尋找不到」而已。因龍樹菩薩《中觀寶鬘論》云:「士夫非地水,非火風非空,非識非一切,離此無士夫。」在這之後,龍樹菩薩還刻意加上:「士夫六界合⋯⋯」等文,說明緣起性空、分別心安立,顯然可知,「不能找到」並非究竟空性。

8.「具巧說」指說話非常善巧。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往往傷及不少人;有些人語無倫次,不懂說話時機,該講時不說、不該說時,反而口若懸河。尊者沒有這些缺點,他應眾生需求,宣說有益的話語。不論是來問問題或踢館者,每位都被他恰如其分的短短幾句話說服得五體投地。據說,有位寫大量文章批評尊者的人,有次晉見尊者、與尊者談話時,痛哭流涕,哭得無法自拔,當面告白、懺悔之前做的錯事。

9.「悲憫」指有菩薩的慈悲心腸。尊者擁有許多別人供養他的東西,只要對眾生有利,他都會慷慨布施。這舉動發自於對眾生的愛,像母親哪有什麼不給孩子?只要對孩子有幫助的,即使是生命,她也會犧牲。有一天,某位秘書長帶了一位來自內地的僧人面見尊者。那位僧人向尊者請求賜予一個學中文的環境,尊者想了幾個地方都不合適,其後,就交代秘書長說:「將這位僧人送往台灣好了。」其實,尊者一心一意想要幫助僧人,滿他的心願,完全沒有考慮到身為一個內地僧人該如何前去台灣?是否可辦得到簽證?純粹想盡自己所有的能力利他。

10.「離厭」指從來不喊累,內心持有歡喜心。尊者分分秒秒想著眾生,時時刻刻為著眾生,將畢生奉獻給眾生,只要對眾生有益,未曾推辭且樂於其中。尊者說:「這輩子最有意義的事就是利益眾生,沒有什麼比此更有意義。」

尊者具備八異熟功德

尊者也具備了八異熟功德。

1.壽量圓滿(住樂趣):尊者長壽,現今已八十六高齡。

2.形色圓滿(身):尊者相貌莊嚴,年輕時,也是位帥哥。尊者五根具全,人見人愛。

3.族姓圓滿(生):指於貴族中出生。尊者為什麼不選擇出生貴族的原因,可從傳記中知曉。在傳記中提到:「當我看見我祖先的村莊和我的家時,我油然產生了一股自豪之感。我意識到,假如我來自一個富庶或貴族人家,我便不會珍惜西藏的低下階層的感情和思想。然而,由於我本人卑微的出身,我可以理解他們,明白他們的思想。那就是我何以對他們有如此強烈的感情,並致力於改善他們生活的原因。」菩薩度化不同眾生,示現不同形象,因此,尊者出生卑微,這應該也是一種示現。他有能力出生在貴族中,但沒有示現這個相。

4.自在圓滿(財位僚屬):尊者擁有財富,有很多人將自己一輩子的收藏品、金錢、佛像供養尊者。尊者也有眾多的親朋好友。

5.信言圓滿(世間量則):由尊者口中所出,大家皆視為真言,不會懷疑他說的是假的。二〇一三年,尊者在西藏兒童村(Tibetan Children’s Villages)傳授他五十年前寫的一本書時說:之前的看法至今仍舊如此,沒有改變。可見他的見解有多麼堅固;由此可知,尊者的話可信度之高。

6.大勢名稱(彼所有名稱):尊者美譽遍揚五大洲,連五、六歲的小孩都知道他是誰。有時,尊者自己開玩笑說:「以名氣而言,可能連世尊也沒有像我這樣。」

7.丈夫性(一切功德之器):指尊者是男性,不僅如此,還是位比丘。

8.大力具足(諸所應作勢力具足):尊者少病,幾年感冒一次,幾乎無病,非常健康,體力超乎常人,每天行程緊湊。雖已年長,但不見其體力不支。二〇〇八年,開刀取出膽囊時,復癒能力迅速驚人。

其實,尊者的三身祕密功德無量無邊,並非凡夫與言詞能表達。在此描述的僅是譯者粗略觀察所寫下,希望讀者閱讀之後,對尊者生起虔誠依止的心。

1.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導讀

如何學習《現觀總義》?

採訪洛色林資深大老師班登扎巴格西(摘錄)

問:《現觀總義》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

答:發心、歸依、四諦、二諦。其中「二諦」在洛色林學院是現觀第四年的課程,如果學好這些,之後聽聞道次第開示時、對自己的修行都會有助益,這是最重要的。還有,在三大寺,非常重視現觀第四品。第四品中有「三智一百七十三個行相」、「義相與知相」、「不退轉相」等,其中「能表與所表」的內容非常廣泛。在洛色林學院時,由於教第二品的時間與冬季大辯經同時,所以往往只能在課堂上學第二品,沒有時間辯經討論第二品的內容。

問:在台灣或華人地區,在家人學習《現觀總義》應該如何做才能學好?

答:全部學完可能是種挑戰。就如我剛剛提到的「發心」,這個要學好。將所學到的種種法義內容歸納到「發心」本身,或發心的因、發心的結果,也就是將主要的內容攝於「發心」。還有,「靜慮無色」單元中的「奢摩他」、「毘鉢舍那」,應結合《菩提道次廣論》的「奢摩他」、「毘鉢舍那」單元一起研讀。

問:學習五大論時,如何與修行結合?譬如:學《現觀總義》時,怎麼修行?

答:修持現觀,最主要是修「菩提心」。之前,師長這麼說:

「發心」單元,闡述了完整的成佛道次第;「十教授」裡,也說明完整的成佛道次第;有些單元,則包含全部的道次第。必須知道:在不同單元每個道次第以什麼不同相貌呈現。

問:如果學了很久仍然學不會,退心了,該怎樣克服?

答:之前,我們要花一個小時才讀得懂一堆文字,現在兩、三分鐘就讀通了。要這麼想:「只要堅持,會慢慢進步的。」

剛開始若抱著速成心態,之後無法達成,會氣餒的,所以心急不得,就跟上學一樣,一年一年慢慢來。但說學不會也不見得,就像朗讀一樣,十個英文字母組合成的字,一看到就讀得出來,可是初學時,連一個字母也不會唸。所以慢慢學,速度逐漸變快,就可以立即唸出來了!

《入行論》說:「久習不成易,此事定非有。」只要有一定的練習,就會變得容易。諸位大師不僅計畫今世,也計畫下世,我們似乎也應該好好考慮長遠一點,不要想很快學會。此外,將學會的,盡量用之於促進慈悲、菩提心等善念增長;將學會的道理反覆思考,讓自己留下深厚的習氣。就像小時候,父母對我們說:「不要傷害別人,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必須具備優良品德。」這些道理深植於我們內心般。

不管在台灣或漢地,內心留下深厚習氣,是我們唯一可以寄託的希望。因為是佛教國家,佛法仍在世間,小時候又有父母教導,於內心種下善的種子,所以在學校時,聽到或看到一些負面做法,會想到父母親說的話才正確,不會傾向那些負面做法。如果沒有接受過這麼正確的想法,想法容易受影響,就會遇到很多困難。(老師又補充說):要學些《釋量論》。《攝類學》中的闡述,也都是《釋量論》的思辨邏輯。學了這些之後,就知道如何分析、觀察,以正理推證,將會有所助益。菩提心、慈悲⋯⋯都是靠這些「觀察修」而來。作觀察修必須要思考許多理由,透過觀察修令心堅固;藉由「安止修」,讓心清楚顯現。

問:學《現觀總義》需要幾年才能學會?答:洛色林學七年,有些學院只學五年。

問:學《現觀總義》最受用的是什麼?

答:歸依、發心的道理。大略知道「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歸依,我以施等諸資糧,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內涵後,內心有股特別的喜悅。

譯者佛子介紹《現觀總義》

般若經內容分兩類:空性次第與現觀次第。前者的解釋本主要是龍樹菩薩的理聚六論,後者的解釋本是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

此《現觀莊嚴論》是詮釋般若經最主要的一本著作,其中有印 度先賢的諸多釋論、藏地祖師著作則約有一百五十本。在印度先賢釋論中,與般若經結合的主要有十二本,未結合的有九本。

藏地解釋《現觀莊嚴論》,主要依循獅子賢論師所造的《明義釋》;《心要莊嚴疏》,則是宗大師對賈曹傑大師講述《現觀莊嚴論》的內容時所筆錄下來。

本書《現觀總義》則是《心要莊嚴疏》的精華版,非常精簡,有條不紊,次第明瞭,易於學習;不僅納攝無邊佛理、主要闡述般若經義,還引用印度與西藏大師的經、論作為依據,破斥邪說,安立自宗。此作如於般若海中時,不知何去何從,霎時看到前方的一座燈塔。

《現觀總義》是學習般若經的主要教科書,現今,受到許多寺院、學院重視和學習,如:哲蚌洛色林學院、甘丹東頂學院、惹對寺、上密院、基地(Kirti)學院、辯經學院、涅沖寺、女眾的度母 洲學院等大大小小單位。

宗大師父子三尊著作中,有許多無法詳盡解釋的難題,詳述於此書。作者由清淨正理,於八事、七十義之基礎上,盡述成佛深、細道次第,且針對八現觀的內容,詳盡探討相關的主題如:「離一、異因」、「涅槃」、「發心」等。

三大寺有此一說:五大論中《現觀莊嚴論》是核心;《釋量論》是《現觀莊嚴論》的理路(邏輯辯證);《入中論》是《現觀莊嚴論》的見解;《毘奈耶根本經》是《現觀莊嚴論》的行持;《俱舍論》是《現觀莊嚴論》的細節。由此可知此書的重要性。

《現觀總義》學習之旅

譯者本身當初在北印度辯經學院學習時,天天背誦《現觀總義》。老師常說:「不背經典,怎麼可能學會經典?」所以,許多學院都將《現觀總義》列為「必背」的一本重要教科書。

因本著重視《現觀總義》,各學院有不同的學習期限。辯經學院入學後,先學《攝類學》《心類學》《因類學》一年,接著《現觀總義》學期為六年:第一年是從「禮讚文」到「法輪」,第二年從「了不了義」到「八現觀」,第三年由「發心」到「二十僧」,第四年由「加行道」到「第一品」完,第五年學「第二品與第四品」,第六年學「第五品與第八品」。洛色林學院學期則為七年,翌年,要透過筆試、辯經、背誦《現觀總義》等考試才能升學。東頂學院學期則為五年。無論哪一種學程都很辛苦,但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

以上謹提供簡單相關內容介紹,《現觀總義》主要的詳細內容,請見內文。祝大家閱研此作,洞澈三世諸佛本意,生起空慧,發菩提心,早日成就。

凡例說明

本書翻譯所依據之藏文版本:

福稱論師(᪠᫥ᨕདᨋ᪄᪱᫥ᨋᨻᨵ᫥ᨋ᪍ᨎ)著,《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俱釋解心要莊嚴疏義善說—顯明般若義之燈》(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མན་ངག་གི་བསྟན་བཅོས་མངོན་པར་རྟོགས་པའི་རྒྱན་འགྲེལ་པ་དང་བཅས་པའི་རྣམ་བཤད་སྙིང་པོ་རྒྱན་གྱི་དོན་ལེགས་པར་བཤད་པ་ཡུམ་དོན་གསལ་བའི་སྒྲོན་མེ་ཞེས་བྱ་བ་བཞུགས་སོ།ᨎ),簡稱《現觀總義》(ཕར་ཕྱིན་སྤྱི་དོནᨎ),南印度:哲蚌寺洛色林佛學院圖書館(DrepungLoselingLibrary Society),2012,第三版。(2002初版)

引用

1.原著所引用之經典,若已有中文譯本,則沿用之,主要參考之中譯本如下:

(1)彌勒菩薩造,《現觀莊嚴論》,以法尊法師《現觀莊嚴論略釋》譯本為主,敬請參見:楊德能、胡繼歐主編,《法尊法師全集:全14冊》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7,第一版之第1冊(繁體字排印本),或CBETA, B09, no. 31。

(2)獅子賢造,《明義釋》,以及賈曹傑造,《心要莊嚴疏》,以滇津顙摩的譯本為主,敬請參見:彌勒怙主造論,獅子賢尊者作釋,賈曹傑尊者作疏,滇津顙摩中譯,《般若波羅蜜多要訣現觀莊嚴論釋心要莊嚴疏合集》,台北:大千出版社,2007,初版。

(3)上述所引用之譯本,若遇有與藏文不同處,仍將依藏文的文意譯出,並將所引用之譯本附注於註腳,以便參考。

(4)若遇特定法相名詞,主要沿用玄奘大師之中譯。

(5)若遇中文《大藏經》未收錄之藏文經論,主要採用法尊法師之中譯。

2.中文《大藏經》主要是採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 CBETA)的電子佛典線上版(網址: cbetaonline.dila.edu.tw)。

3.引用《大正新脩大藏經》出處是依冊數、經號、頁數、欄數、行數之順序紀錄,例如:CBETA, T30, no. 1579, pp. 279a7-280b26。

所引用的佛典將適度地加上新式標點符號,如:《俱舍論本頌》原無句讀,為利讀者明辨,故另行增加標點符號。

增字

藏文原書所無,為方便讀者清楚了解、辨別,或為完整表述中文文義、段落、科判而加。

1.為讓讀者清楚了解,增加「問」、「答」、「駁云」等字。

2.〔〕裡的字代表加字。

3.為使文字通順,在字詞後加上詞頭或詞尾,如:「斷」加上「德」字,成為「斷德」。

因應中文習慣用法,稍有省略、變化

1.藏文中有「與」、「以及」或兩個以上的「以及」,中譯會依狀況予以增減、省略,有時以標點符號代替。

2.「表」、「明」、「顯」、「示」皆為「揭示」之義,視修辭需要輪替使用,若有類似狀況亦可同此。

3.「乃」、「即」、「是」皆為「是」之義,視修辭需要輪替使用,若有類似狀況亦可同此。

4.凡藏文的引文之後有「等」字,而引文尚未結束,則於引文後加「⋯⋯」與「等」字表之,如:「施者受者⋯⋯」等。

5.為令讀者易於理解藏文中的「爾」(藏文ཁོད།)或「彼」(藏文དེ།)字,有時在譯文中不寫出「爾」與「彼」,而是將其所代表的內容直接表述。

6.有時文中之「初者」、「次者」,原藏文書為「第一」、「第二」,若易與其他數字混淆,則以「初者」、「次者」代替。

7.「覩史多天」為玄奘大師的譯詞,但鳩摩羅什大師所譯「兜率天」較為人熟知,故以「覩史多天(兜率天)」顯示之,若有類似狀況亦同此。

特殊句型

1.本書中常出現「因⋯⋯故」的句型,此屬因明論式,意為:因為⋯⋯的緣故。為明確標出可成立所主張之理由,在理由之前加上「因」字,最後以「故」結語。

2.非強調推理時,「有⋯⋯,因⋯⋯故」的論式句型,為符順中文習慣,會省略「因⋯⋯故」。

例如:「有無漏九地,因有初靜慮近分、初靜慮但住者、初靜慮勝進者、後三根本靜慮,與無色前三根本無漏故。」

省略「因有⋯⋯故」,譯為:「有無漏九地:初靜慮近分、初靜慮但住者、初靜慮勝進者、後三根本靜慮,與無色前三根本無漏。」

有關人名

1.藏文中提及人名時,有時不加「菩薩」、「論師」、「大師」等尊稱,本書依藏文慣例也未添加。

編輯

1.本書參照藏文書之目錄編排。為利於讀者閱讀,將目錄各單元名稱插入於內文各段落前,為藏文紙本書所沒有的。

2.本書前面的作者簡介、譯序、導讀,以及附錄等為特別企畫,專為現代讀者量身訂做,是藏文原書中所沒有的。

3.本書注釋分為兩種:[1] 為原書注,1 為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