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現代佛法十人(三):宗師、人師、經師:歐陽竟無

現代佛法十人(三):宗師、人師、經師:歐陽竟無

作者:歐陽竟無

出版社:網路與書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23*17*1.6cm

商品編號:1150570061

ISBN:9786269504404

定價:NT$380

會員價:NT$32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悲憤而後學的唯識大師——歐陽竟無

↑TOP
窮真究極、悲心澈髓,弘揚闡述玄奘系唯識學,復興佛教文化的不世大師

楊仁山以金陵刻經處傳續佛教典籍,而金陵刻經處所附設的祇洹精舍,更是當代中國第一所新式佛教國際教育學堂。雖然礙於經費,僅短短兩年即停辧,但就讀其中的僧俗十餘人,卻對後來中國佛教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中的太虛大師及歐陽竟無居士,分別為僧、俗之代表。

幼志儒學悲憤向佛之一生

歐陽竟無原名歐陽漸,生於一八七一年,江西人,字鏡湖,四十歲之後改字為「竟無」。

他的父親是清朝官員,但沉浮官場二十餘年不得出頭主事。他六歲時,父親逝世,從此雖然家境艱辛,生活孤苦,但他卻沒有失去學習的志向。

二十歲那年,他考中秀才,進入「經訓書院」,跟隨其叔父歐陽昱研治儒學經史,博學宋明理學程朱諸家,並回溯諸子百家及天文數學等,可說是博古秀才。然而,此時正值清廷甲午戰敗,歐陽竟無感慨國事之變化不定,決定摒棄雜學,一心專治義理之學,以此匡救時弊,因此繼研程朱之後,再究陸王心學。最後在同鄉友人桂伯華的引介下,研讀《大乘起信論》、《楞嚴經》,而步入佛學,從此救弊之心轉以佛法治之。

光緒三十年(一九〇四年),歐陽竟無赴京師參與廷試後,到金陵向楊仁山請益,於佛法多有啟發,學佛之心也日益堅固。

歐陽竟無的母親年輕守寡,其嫂子及姊姊也都守寡,無法自立謀生,皆來依附,其母肩挑一門三寡及幼兒生計,含辛茹苦,最後在歐陽竟無三十六歲時病逝。他悲慟之餘,發願茹素並斷絶世欲以淨梵行,杜仕途以少名利,一心皈依佛法,以求解脫之道。

歐陽竟無守母喪期滿之後,在楊仁山的建議下,去日本停留數月,這段期間與章太炎、劉師培等碩學討論佛法,並尋求佛教遺籍與學習密法。回國後為生計故,曾至廣州任兩廣優級師範講席,及與友人經營農場,但最後皆以病而停職。後來他決定不再為生計於世俗奔波,一心專志投身佛法,長期住在南京,隨從楊仁山學習。這時他已經四十歲了。

次年,楊仁山病卒,將金陵刻經處的編校工作咐囑於歐陽竟無。不久,國民革命軍攻南京,他在危城中,艱苦守護經坊四十天,使經版毫髮未傷。

革命勝利後,他與李證剛等發起佛教會,主張政教分離,未獲實現,佛教會也就解散了。從此他投入瑜伽系學說之研究,歷時數年,分清了法相、唯識兩宗的界限,為佛學理論提出新貢獻。

一九一八年,他按照楊仁山的計畫,刻完了《瑜伽師地論》後五十卷經版,並作序言闡明瑜伽學系一本十支的深義。自明代以來,久已晦澀的法相宗學說,到這時才重新昌明,而對知識界接受佛學發生了很大的作用。

為刻印經書,並籌辦支那內學院之經費,歐陽竟無汲汲奔走勸募,得到雲南唐繼堯督軍及北京蒯若木督辦之助,並在如蔡元培、梁啟超、章太炎等社會名流協助下,終於在一九二二年成立。一時之間學佛、研佛者匯集歐陽竟無所創辦的支那內學院,聲名與太虛大師所辦之武昌佛學院並舉,對近代中國佛教有著重大的影響。

歐陽竟無立下「師、悲、教、戒」作為支那內學院之院訓,是其一生行持所依止,充溢著菩薩行者的勇猛精進與源源不絶的熱情。長期以來傳統佛教皆以出家僧眾為弘法主體,在家居士長期處於財施的護法角色,甚至有白衣(在家居士)不應說法的理論;然而,歐陽竟無在支那內學院院訓釋中說:「佛者第一義也,師者第一義也,今而欲作師,是之謂作佛。菩提心者第一義也,師者第一義也,今而欲作師,是之謂發心。」文中並提出自釋迦佛陀以來,法會上常見眾多在家居士宣助闡揚,佛時讚嘆。他倡導回歸以法為核心,而非以出家、在家的身分區隔,使得近代居士佛法運動,有了更堅實推動的理論基礎。

歐陽竟無在支那內學院講學,名流士子與之學習者不少,如梁漱溟、梁啟超、湯用彤等,皆曾問學於他,無不信服其學識深厚,如梁啟超曾言:「聽歐陽竟無講唯識,始知有真佛學。」陳真如、黃懺華、黃樹因、熊十力等都曾師事歐陽竟無學唯識之學,其中呂澂、王恩洋、聶耦耕則為其弟子傳人。

支那內學院在艱辛中創辦、在刻苦中教學,但時值國亂之秋,先因北伐革命軍入住刻經處而停辦,後因二次大戰對日抗戰而遷移四川江津。

雖然歷經艱辛,但歐陽竟無始終堅持不懈,在四川江津成立支那內學院蜀院,繼續刻經講學,一生以院為家,最後於一九四三年病逝於內學院,享年七十三歲。入寂後,由弟子呂澂繼任主持內學院事物與教學事宜。

回首觀今猶見影

歐陽竟無一生孤苦勵學,又接連遭至親生離死別之慟。慈母病逝之後,胞姊、子、女也皆先他去世。然而愈是苦痛,他愈是化悲憤為力量,精勤研究佛法。如其愛女病逝,他日夜勤研瑜伽學得唯識與法相不同之本末;其胞姊病故,而發願治學《般若》、《涅槃》等諸經,而後有諸經藏要之印輯。這也正如同他自述其一生因「悲而後有學,憤而後有學,無可奈何而後有學,救亡圖存而後有學」之慨。

歐陽竟無以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闡明悲心的真諦,是成就一切的根本:「大悲是一切功德之本,般若之母,諸佛之祖母。若無大悲必無般若,欲崇般若須先重悲。……悲然後有眾生,悲然後有俗諦,悲然後有方便,悲然後求一切智智,悲然後能為無知眾生說法令知,悲然後有摩訶衍,悲然後能被大功德鎧,發趣大乘。乘是大乘,悲然後能入於三塗,無善不具。」

重要著作與從學者

歐陽竟無初學佛時,因桂伯華關系,始讀《大乘起信論》、《楞嚴經》,初楊仁山居士為其開示華嚴法界之要旨,亦持誦《華嚴經》;四十歲後則專心佛學於仁山教下,專研法相唯識、《瑜伽師地論》等典籍,後則研讀《大智度論》、《般若經》、《涅槃經》等,但以專攻法相唯識聞名,為人尊稱「宜黃大師」或「竟無大師」。在支那內學院辦學間,致力於教學與著作的撰寫,一生講學著作不輟,在晚年他將其撰書著述結集成《竟無內外學》刊行於世。

《竟無內外學》中包括:

內學:《內院院訓釋》、《大般若經序》、《瑜伽師地論序》、《大涅槃經序》、俱舍論序》《藏要經序》、《藏要論序》、《法相諸論敘》、《五分般若讀》、《心經讀》、《唯識抉擇談》、《唯識研究次第》、《在家必讀內典》、《解節經真諦義》、《楞伽疏決》、《內學雜著》、《小品》、《詩文》、《經論斷章讀》。

外學:《中庸傳》、《孔子雜著》;《論孟課》、《毛詩課》、《詞品甲》、《詞品乙》等二十六種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