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現代佛法十人(二):佛教的改革者:太虛

現代佛法十人(二):佛教的改革者:太虛

作者:太虛

出版社:網路與書

出版日期:2021年10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23*17*1.5cm

商品編號:1150570051

ISBN:9789860661590

定價:NT$380

會員價:NT$32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佛教改革第一人——太虛大師

↑TOP
提倡人生佛教,發揚菩薩精神,開創佛教思想新境界,允為當代最偉大的佛教大師

太虛大師生於一八八九年,浙江海寧人。俗家姓張,學名沛林,法名唯心,字太虛,別號雪山老僧、昧盦等等。

太虛兩歲時父親病逝,五歲時母親再嫁,此後與外祖母生活。幼年體弱多病,到八歲時聽舅父教授講解《四書》,兼說《今古奇觀》之類,理解力頓發。太虛深受一生篤信佛道的外祖母薰陶,幼年隨從外祖母去九華山晉香、朝禮普陀山,沿途禮拜諸佛寺,見寺僧生活而生起歆慕之心。

十三歲開始,他到百貨行當學徒,後因體弱不堪勞務,十六歲出家。他自述最早出家的動機,是因為在百貨行時看了很多章回小說,所以仙佛不分,「吾以慕仙佛神通而出家。」十七歲時,太虛依止水月法師,聽受《法華經》,間閱《指月錄》、《高僧傳》等,開始用禪錄中「話頭」默自參究。隔年,得與圓瑛因詩文而結交,彼此相互欣賞,至七月,兩人訂盟為弟兄,彼此共許「同究一乘妙旨,同研三藏玄文……同宏大教,同演真詮,乃至最末後身同證菩提,同成正覺」之願。太虛至天童寺,聽道階老法師講《法華經》,才知佛與仙神不同。

十九歲時,太虛再往天童寺,聽道階老和尚講解《楞嚴經》,閱讀《楞嚴蒙鈔》、《楞嚴宗通》而愛不釋手,閒暇時聽道階講《相宗八要》及《五教儀》,於是具有天台教義的基礎。太虛後來聽道階老和尚讚嘆閱讀《大藏經》的利益,心生嚮往,並得圓瑛幫助,為他修書介紹及親自帶他至慈谿汶溪西方寺閱《大藏經》。

是年冬天,太虛閱《大般若經》將盡,身心漸漸凝定。

「一日,閱經次,忽然失卻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剎煥然炳現,如凌虛影像,明照無邊。座經數小時,如彈指頃;歷好多日,身心猶在輕清安悅中。」

太虛契悟之後,說自己再看《華嚴經》時,「恍然皆自心中現量境界……所有禪錄疑團,一概冰釋,心智透脫無滯。所學內學教義,世諦文字,悉能隨心活用。」

太虛本來準備從此就走超凡入真之路,但是次年當時開僧界新風氣的先行者華山來找他。華山對他力陳世界與中國的新趨勢,以及佛教不快速革新將無法適應時代新潮流。太虛初時不認同,與之辯論十餘天,後來跟華山要了他帶來的書閱讀,包括康有為〈大同書〉,梁啟超〈新民說〉,章太炎〈告佛子書〉、〈告白衣書〉,譚嗣同〈仁學〉、嚴復〈天演論〉等,與華山結為莫逆之交。太虛以佛學救世之宏願,從此勃發不止。他把先前要超俗入真之心,改為迴真向俗之行。

不久,太虛再結識革命僧人棲雲法師,閱讀《民報》、《新民叢書》及鄒容的《革命軍》等書刊,引起他「中國佛教亦須經過革命」的思想。

二十一歲時,太虛在華山和棲雲兩位法師的激勵下,到南京楊仁山創辦的「祇洹精舍」就讀。當時祇洹精舍有十多名學生,但半年後因經費而停辦,太虛因華山推薦到普陀山化雨小學任教員,年底再回西方寺閱藏。

二十二歲時,太虛在廣州期間受粵僧誌光等人邀請,在華林寺講佛學。太虛很快在誌光的獅子林,組織設立佛學精舍,按時講說,並編出《教觀詮要》、《佛教史略》,這是太虛講學著述的開始。

一九二二年,太虛三十四歲時,在李隱塵、陳元白等人的建議下決定創辦養成佛教人才的學校,提出興辦佛學院計畫,在武漢政商各界支持下,創立了「武昌佛學院」,僧俗兼收,目的在造就佛教師範人才,出家者實行整理僧制工作,在家者組織正信會,推動佛教讓廣大的人們有正確的認知或信仰。佛學院參考日本佛教大學的課程設立,管理則參考禪林規制。太虛的建僧運動,發軔於此,中國佛教界始有「佛學院」之名。

同年,太虛在廬山大林寺發起組織「世界佛教聯合會」之議,太虛的世界佛教運動從此開始。兩年後,太虛在廬山召開了「世界佛教聯合會」。

一九二八年,太虛在南京創設「中華佛學會」,並弘化於英、法、德、荷、比、美各國,是中國僧人赴歐美傳播佛教的開始。

太虛在法國學者建議下,於巴黎東方博物館召開會議,發起籌辦「世界佛學苑」,學苑宗旨「昌明佛學,陶鑄文化,增進人生之福慧,逹成世界之安樂」,並商定學苑通訊處設立在法國東方博館,及中國南京毘廬寺,之後又增設英國倫敦、美國芝加哥、德國福朗福特三處通訊處。次年四月太虛離開美國後,結束歷時七個多月的歐美五國訪問弘法,將遊歷訪問寫成《寰游記》出版。

二次大戰中日戰爭爆發,太虛以中國佛學會理事長之名義電告全國佛教徒,呼籲全國各地佛學會、佛學機關團體及叢林寺庵等四眾佛弟子,團結抗戰。抗戰期間,太虛擔任佛教訪問團團長,出訪過緬甸、印度、錫蘭等國,並與泰戈爾和聖雄甘地會面。帶回法物及紀念品,包括最珍貴的貝葉巴利文藏經共約五百餘件,全放在縉雲山漢藏教理院陳列室。

抗戰勝利後,一九四七年三月,太虛在上海玉佛寺說法快結束的時候,突然中風舊疾復發去世,世壽五十九。封龕時,各界參禮者三千餘人,備極哀榮。不久,在海潮寺荼毘,法尊等拾取太虛靈骨,得舍利三百餘顆。

重要著作與傳人

太虛大師是當代中國佛學集大成者,他擅長於融貫統攝,而且不拘泥於天台、賢首、禪宗、淨土宗,而卓然自成一家,著作等身。

主要著作有《真現實論》、《法相唯識學》、《起信論研究》、《整理僧伽制度論》、《太虛大師寰遊記》等。太虛大師圓寂後,由弟子印順法師將太虛大師的著作編成《太虛大師全集》共約七百餘萬字,文章共一千四百四十八篇。

太虛大師教化僧俗,桃李滿天下,門下四大弟子有印順、法尊、葦舫、塵空等。而大醒、大勇、東初、慈航法師等也都師志太虛大師。印順更將其人生佛教思想轉為人間佛教,在臺灣佛教成為主流傳教弘化的思想。

對佛教的貢獻

佛教在民國初期面臨時代的衝擊,在時空環境強力變遷下,佛教淪為老舊的象徵;歷代累積而來的龐大寺產,也成為社會覬覦、侵奪的對象。在危急存亡之秋,佛教內部紛紛發起改革的聲浪。當時,從事教育、慈善者眾多,而全心投入佛教體制革新者,則以太虛大師為領袖。

他一生倡導佛教革新,致力於佛教制度的創新,太虛在表明其革命心志時說道:「志在整理僧伽制度,行在瑜伽菩薩戒本。」對於力行出家僧團制度的革新,及實踐菩薩所應行時,在他《五十初度詩》中說:「我今修學菩薩行,我今應正菩薩名,願人稱我以菩薩,不是比丘佛未成。」志慕大悲菩薩行的志向顯露無遺。

太虛大師畢生推動對僧伽教育的革新,對現代佛教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 開啟現代僧學教育:太虛大師開啟了佛教興辦僧學的風氣,特別是他所創辦武昌佛學院,為佛教現代化教育帶來新氣象,也帶動各地佛學院的興辦。

二、培育僧伽人才:近代佛學院的興起,為佛教造德學兼備的僧才,現代諸多耆宿長老,如:大醒、印順、慈航、演培、續明等,許多都曾就學於太虛所創辦的佛學院。

三、世界佛法的弘觀視野:太虛大師與英法學者共同發起籌辦「世界佛學苑」,積極向海外各國弘法布教,與世界佛教聯結,並派遣學僧分赴西藏、印度、錫蘭等地留學,以從事巴利文、梵文、藏文等系佛學的研究。法尊法師所主持的漢藏教理院,正是其中具體的成果之一。

太虛大師一生志業的核心精神,正如其所自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其一生以大乘菩薩的入世精神,倡導立足於「此時、此地、此人」的人生佛教,致力於佛教的改革與振興。

太虛大師的精神不只是這個時代的,同時也是未來的。他所展現的精神,正是佛陀以來的根本精神:從深刻體悟佛陀的教法,悟入法界實相,進而以自身開悟的境界,上合於佛陀教法,在時代中弘揚教化,這正是佛法「藉教悟宗、依禪出教」的大傳統,不離於佛陀的應世本懷,使一切眾生得到廣大的利益。太虛大師真修實證的悟境、寛廣的心胸,及宏觀的國際視野,這三個要素使他能穿透時代,不斷開創出新精神,成為當代佛教革新運動的偉大舵手,及現代漢傳佛法乃至世界佛法的重要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