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仁慈的吸引力

仁慈的吸引力
Survival of the Kindest

作者:皮耶洛.費魯西 Piero Ferrucci

譯者:席玉蘋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12月29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21*14.8*1.4cm

商品編號:1150330421

ISBN:9789865549336

定價:NT$320

會員價:NT$272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導讀

< 回商品頁

作者引言

↑TOP
老太太連東西都懶得吃了。在世上孤零零的,她覺得所有的人都忘了她。她萬念俱灰,連吞嚥都困難。光是想到咀嚼食物就令她無法忍受。她把自己鎖在無聲的悲傷裏,一心等待死亡。

  這時候,蜜黎娜闖了進來。蜜黎娜是我的姨媽。每天下午她都會四處巡視,照顧無家的遊民、安養院裡被遺忘的老人、被忽視的孩童、被社會放逐、適應不良的邊緣人、垂死掙扎的病人。她會想辦法讓他們開心點。

  蜜黎娜遇到了那位不再吃東西的老太太。她對她說話,想引她開口。老太太以微弱的聲音說起她的兒女,說他們太忙無法照顧她,現在更是根本不來看她了。她沒有病。她只是因為吃不下所以沒有力氣,又因為沒有力氣所以吃不下東西。

  蜜黎娜建議:「要不要來點冰淇淋?」很怪的點子,要一個奄奄一息的人吃冰淇淋。可是這點子奏了效。隨著一匙匙冰淇淋下口,雖然極緩極慢,老太太的氣色、聲音和活力都回復了幾分。

  就這麼簡單,有如神來一筆:給無法進食的人容易入口的美味,很快就能讓她精神一振。不過,這個解釋只是部分。蜜黎娜會想到冰淇淋的辦法,是因為她把老太太放在心上。因為她看得出來,老太太需要的不只是食物,更是關懷和注意;這和我們所有的人需要的沒有兩樣,一如我們需要氧氣。老太太在吃到冰淇淋之前,先接收到了被理解的溫暖,而讓她的臉色恢復紅潤的不單是食物,更重要的,是一個簡單的仁慈舉動。

  仁慈?或許我們連想到這個主題都會覺得荒謬。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暴力、戰爭、恐怖主義和毀滅。然而,生命之所以繼續,正是因為我們以仁慈對待彼此。我們只是不以為意,沒有替它大肆宣揚而已。明天沒有一家報紙會刊載某個母親為孩子唸床邊故事、某個父親替家人準備早餐、什麼人專心傾聽別人說話、某個朋友替我們加油打氣、哪個陌生人幫忙我們提手提箱。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會發現日常生活當中,仁慈處處可見。我們很多人都是仁慈的,只是連自己都不知道。我們做仁慈的事情,純粹是因為那是對的。

  我的鄰居尼可拉一向忙碌,可是他絕不錯過任何助人的機會。每當我或內人、孩子必須從我們位於鄉下的家去機場,他立刻主動說要送我們去。之後他會替我們把車開回家,在車庫停好,如果我們要離家很久,他還會為我們取出電池。等我們歸來,他會到機場接我們──不管是酷暑難當還是天寒地凍,他一定到。

  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是什麼驅使他花掉半天的工夫、不分晝夜地幫我們這個忙?他大可選擇其他更緊急或更有樂趣的事情去做。他大可把我們載到最近的火車站就好。可是他不;永遠是到府服務。只要他能力所及,他總會想辦法伸出援手。

  這就是純粹、不涉利害關係的仁慈。這樣的事聽來或許特別,卻絕非特例。恰恰相反,它包含了諸多人際互動的因子。竊盜、謀殺我們時有耳聞,可是幸虧有尼可拉這樣的人,世界才能繼續轉動。我們生活的經緯是由關懷、同理心、互相服務這些纖維編織而成的。這些特質深植在日常事務當中,我們因此不曾留意。

  接受仁慈對我們有好處。請你回想一樁別人曾經對你做過的仁慈舉動。它可大可小:一個為你指點車站方向的路人,或是一個為了讓你免於成為波臣而縱身投入河中的陌生人。這件事對你可有什麼影響?這樣的影響八成是有益的,因為如果有人在我們亟須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我們會感到如釋重負。每個人都喜歡自已的心聲被聽到,喜歡受到溫暖友善的對待,喜歡被了解、被呵護。仁慈,讓我們的生命得到了救贖。

  這種關係的另一面也有同樣的效果;施予仁慈和接受仁慈一樣,對我們的好處無分軒輊。如果你接受我在本書中所勾勒的廣義的仁慈定義,你大可拍著胸脯保證,因為科學研究在在證實過,仁慈的人比較健康長壽,比較受人歡迎、生產力較高,事業較為成功,也比較快樂。換句話說,仁慈的人比較強健,勢必要比欠缺這種特質的人有個更有趣也更完滿的人生。仁慈的人等於有更好的裝備,去面對人生的詭譎莫測和驚濤駭浪。

  不過,我已經聽到有人駁斥的聲音:如果是為了自己的快樂和長壽而以仁慈待人,那麼我們豈不是扭曲了仁慈的本質?如果仁慈流於心機的計算、自我利益的考量,它就不再是仁慈。一點也不錯。仁慈本身就是它的目的,不能出於其他任何動機。仁慈真正的好處就是居心仁慈。仁慈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意義和價值,帶領我們超越煩惱和爭鬥,讓我們對自己滿意,重要性或許更甚於其他生命要素。

  就某種意義而言,所有顯示仁慈好處的科學研究都是無用的──這些研究並不是有用的誘因,因為仁慈唯一的誘因就是伸出援手的渴望、慷慨助人、關注別人生活而得的樂趣,除此之外別無其他。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觀之,這些研究還是具有非凡的重要性: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如果體貼關懷、富同情心、開放心胸接納他人的人比較健康,這就表示我們的仁慈是與生俱來。推廣一層來說,任由敵意滋生或是抱恨終生,我們不可能達到最好的境界。而如果我們忽視或壓抑這些正面的特質,很可能既傷人也傷己。一如精神學者亞柏多˙艾柏提(Alberto Alberti)所言,沒有表達出來的愛會變成恨,沒有盡情享受的喜悅會變成壓抑。是的,上蒼造人的時候,已經為我們設計了一顆仁慈的心。

  科學研究是了解自己的有用工具,不過並不是唯一且有決定性的工具。隨年齡而增長的智慧、偉大的藝術成就、個人一己的直覺,在在都有助於我們了解自己。我們後面會看到,仁慈具有種種不同的面向,它可以變成一場卓異的內心探險,徹底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和生活方式,讓我們快步趨向個人和心靈的成長。諸多關於性靈的傳統思惟都將仁慈和利他思想視為是救贖或解脫的關鍵。例如,佛陀曾經列舉仁慈的好處,雪倫˙薩茲柏(Sharon Salzberg)曾於她優美的著作《愛上仁慈》(Loving Kindness)中引述如下:如果你仁慈,

  一、你會安然入睡。
  二、你會容易甦醒。
  三、你會有甜美的夢。
  四、你會受人愛戴。
  五、天神(神明)和動物都會愛你。
  六、天神會保佑你。
  七、外在的危險(毒藥、武器、烈火)不能傷你。
  八、你會容光煥發。
  九、你會心境澄明。1
  十、臨死之際一無所惑。
  十一、你會重生於極樂世界。

  在偉大的詩人眼裡,愛護天地萬物、與所有的生靈和諧共存乃生命的精髓,也是人生最大的勝利。例如,但丁在《神曲》中歷經了地獄和煉獄之旅,在目睹各種人性的扭曲和不快樂之後,他昇入天堂,趨近旅程的終點。在那朵神秘的玫瑰花當中,他看到一位「含笑的美女」──那就是聖母,女性的原型。根據某些譯者的闡釋,整部《神曲》其實是一趟發現之旅,是一個男人和他陰柔面及失去的靈魂重新聚合的過程,而這裏的靈魂指的就是這人的心,以及感受和愛人的能力。

  殊途同歸的是,德國劇作家歌德在他畢生嘔心瀝血的巨作《浮士德》中得到了同樣的結論。根據浮士德和魔鬼訂下的契約,他必須在一生中找到某個讓自己的生存富有意義的時刻,否則就得永遠成為魔鬼的俘虜。他在感官享樂的極致、錢財權勢的狂喜、科學知識的大夢中孜孜尋找快樂,可是一無所獲。最後,當他似乎喪失了一切,洋洋自得的魔鬼前來索取勝利,他卻在永恆的女性特質中找到了生命的完滿──愛、柔情和溫暖。

  且讓我們回到現實。現在各位應該很清楚,我說的是真正的仁慈。上蒼讓我們免於虛偽──出於自利的禮貌、工於心計的慷慨、流於浮面的禮數──,也讓我們不至淪於違反自我意願的仁慈。如果某個人幫我們的忙只是出於罪惡感的驅使,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尷尬的事?心理分析學界也提到另一種仁慈:暗藏著憤怒的仁慈,亦即一種「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想到自己滿心憤怒,我們就不免心煩意躁,因此我們在潛意識裏就壓抑這個陰暗面,刻意孜孜行善。可是,這是一種虛假、不自然的仁慈,和我們心底真正在乎的毫無關聯。另外,脆弱有時候會以仁善的面具現身:你心裏很想說不,卻每每點頭答應;因為想討好別人,所以隨波逐流;因為害怕得罪人,所以節節退讓。一個太過鄉愿、凡事唯唯諾諾的人,到頭來會落得全盤皆輸。

  所以,且讓我們揚棄所有這樣的仁慈。我的重點是:真正的仁善是一種強韌、真誠、溫暖的自然狀態。它是好幾種不同特質的交互作用,例如溫暖、信任、耐心、忠誠、感恩,不只一端。本書各章就是以每一種特質的角度來談仁慈,就像同一個音樂主題有不同的版本變化。  這些特質缺一不可,否則仁慈既不真誠,也欠缺信服力。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用心培養、發揚光大,每一種特質都足以促成心靈的改革,大大改變我們的生活。而這些特質一旦攜手合作,行動會更有效,成果也更豐厚。從這個觀點來看,仁慈不啻是心理健康的同義字。

  仁慈和源出於它的各種特質好處多多,不一而足。為什麼心存感恩的人做事較有效率?為什麼有歸屬感的人比較不會垂頭喪氣?為什麼為別人著想的人較為健康,信任別人的人比較長壽?為什麼你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為你比較漂亮?為什麼養寵物有益身心?為什麼常跟別人聊天的老人較少罹患阿茲海默症?為什麼受到較多愛與關懷的孩童比較健康也比較聰明?因為這些態度和行為都關乎仁慈,能讓我們更接近人生的目的和本質。它的道理其實基本之至:人我的關係越融洽,我們就越快樂。

  我們後面會看到,仁慈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可是它的精髓卻是簡單已極。我們會發現,仁慈是一種無須太費力的處世之道。它是至為經濟實惠的態度,因為它省去了我們浪費在猜疑、憂慮、憤恨、鉤心鬥角或是無謂設防上的大量精力。這種態度是減法,將不必要的東西剝減殆盡,我們便能回歸到簡簡單單的本來面目。

  仁慈關乎我們身上最柔軟、最親密的一面。它是我們的本性之一,可是這個層面往往沒有充分表露──尤其是我們文化中的男性,女性亦然。這是因為我們害怕自己脆弱的一面一旦曝光,我們會受苦受罪──我們會遭到攻訐、嘲笑或耍弄。可是我們後面會看到,我們之所以受苦受罪,反而是因為不將仁慈表露於外。事實上,只要我們觸及了這個柔軟的核心,整個感情世界會變得生氣蓬勃,無數的可能性也隨之開啟。

  只是,這個工作不見得容易。我們置身的文化常是敗事有餘,這是因為人類身處於一種「全球冷化」當中。人際關係越來越冷漠,人與人的交流有如急就章,彷彿事不關己。利潤、效率之類的價值觀重要性日益升高,人情溫暖和實體接觸因而被犧牲。親情和友情受到磨難,越來越難持久。全球冷化處處有跡可尋,尤其當它化身為日常生活的小災小厄而影響到我們的時候,更是明顯可見。

  你打電話要找個人談話,結果聽到的是語音錄音,告訴你一大串選項。你停了車,發現停車場的服務員已經變成計費碼表。你等朋友寫信來,結果收到了電子郵件。你深深喜愛的農場不見了,水泥建築取而代之。你注意到,老年人得到的照顧和尊重今不如昔。你的醫生不聽你說話也不看你,只專心看檢驗結果。小孩子不再到後院玩球,只在電動遊戲的虛擬世界裡活動筋骨。另一方面,尋常生活的人情味日減一日,人情溫暖被當成了商品販售:家庭手工冰淇淋、古法烘焙的麵包、老奶奶桿製的麵條、彷彿讓你回到子宮的汽車、讓你有如當面對話的電話。

  人類的感情不可能恆常不變;它的主調和重點會隨著世紀的變遷而異。現在,我們不妨來談談情感的歷史。我相信我們正經歷一場心靈的冰河時期,這個時期約莫始於工業時代,一直持續到如今的後工業年代。冰河時期的導因不一而足:新的生活情境和工作型態、科技的日新月異、大家庭的式微、將人們從出生地連根拔起的大批移民潮、價值觀的薄弱、現代世界的分崩離析和膚淺化,快馬加鞭的生活步調。

  別誤會我;我並不是懷古戀舊。恰恰相反,我認為我們居住在一個很不平凡的世紀裏。想培養同理心、仁慈、對他人的關懷,我們擁有遠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豐富的知識和工具,成功的機率也更大。話說回來,我們目前置身的冰河時期令人憂心。如果說它和憂鬱症和惶然無措這兩種流行病是聯手的盟友,我不會感到驚訝,因為這兩種心理疾病最可能的導因除了日益薄弱的歸屬感外,就是缺乏溫暖和一個令人安心、提供保護的社群。

  仁慈本身看似微不足道,其實它是我們生活的中心要素。它的力量驚人,足以讓我們改心革面──說不定比任何心態或技巧的威力都大。阿爾多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3,英國作家及批評家)在研究各種旨在發揮「人類潛力」的哲學和技巧上堪稱先驅,他研究過林林總總的方法,例如吠陀哲學(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學)、幻覺、勞筋動骨、靜坐冥思、催眠和禪學。他在生命告終前的一次演講中說:「常有人問我,轉化生命最有用的技巧是什麼。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究和實驗,我實在有點難為情,可是我必須說,最好的答案就是──仁慈一點。」

  這也是達賴喇嘛的哲學。他的座右銘:「我的宗教就是仁慈,」是我聽過最簡單、也最有效的話語。這就像心靈的相對論公式 E=mc2,一個舉世皆準、包含了巨大的為善潛能的原理,它貫穿所有的教條教義,邀請我們聚焦在一個基本主題,為我們指引出一條走向解脫的康莊大道。

  且慢。雖然無可懷疑,我們都心懷利他的念頭,但我們同時也是這個星球上最殘忍的物種。人類的歷史充滿了邪惡和恐怖。然而,如果就此認定人性唯善或唯惡,這種觀念既危險也失真。原始人為求生存而以暴力和欺壓手段互相爭鬥,這樣的影像有誤導之嫌;如果人類漫長的進化算是成功,那也是因為我們仁慈。我們養育、呵護幼輩的時間,比任何哺乳動物都來得長。人類因為懂得休戚與共,促成了彼此的溝通與合作。我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面對橫逆、發揮智慧,善用多種資源。拜我們付出與收受的溫暖及關懷之賜,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贏家──因為我們會互相幫助。當此二十一世紀,一個仁慈的人在這個暴力充斥的世界裏並不是怪異的突變物種。無論男女,這人其實是個懂得將曾經有助於人類進化的諸多天賦發揮到極致的人。

  無可諱言,活在一個仁慈的世界裡,我們會富足許多。仁慈以最廣博的定義觀之,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藥方──它先治個人,因為唯有具備關懷他人能力、愛自己的人才是健全的人。繼而治所有世人,因為人際關係越融洽,我們就越快樂、越成功。

  無論是何等程度的教育,仁慈都是基本的功課,因為在溫暖、專注的氛圍中學習,要比在淡漠和壓抑的環境中學得更多更好。受到溫柔對待的小孩人格養成更健全,受到尊重和關注的學生進步更快。健康方面亦然,仁慈也是一個重要元素:受到同理心和關愛對待的病人痛苦較少,痊癒較快。

  而商場上又如何呢?我們依然可以獲致同樣的結論。剝削勞工、破壞環境、欺瞞顧客、助長浪費風氣的企業短期內或許能獲利,長遠的競爭力則遠不如重視環保、不佔員工便宜、誠心為客戶服務的組織。

  政治圈內,仁慈是放下強權主導的心態和長年的鉤心鬥角,同時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見、需求和歷史。大家越來越清楚,以暴力和戰爭來解決世界的紛爭,是極其粗糙又無效率的手段,它只會挑起眾怒,從而製造新的暴力、紛亂、苦難、貧窮和資源的浪費。

  最後,就人類和大地之間的關係而言,仁慈也是首要之務。大自然理當得到我們的敬畏,如若我們不予以尊重愛護,不以仁慈愛心對待,遲早會自食惡果,被自己的毒藥所殺。

  話說回來,我們依然不知道自己真正是什麼樣的人。一個足以定江山的論斷還沒有出現。我們有能力做出最令人髮指的罪行,也有能力展現最崇高的行止。善惡這兩種潛能都不夠深固,不能讓我們確定是哪一種主導了人性。

  我們必須帶著這樣的問號活下去,不過,或許我們有能力可以選擇。一個猶太故事說,上帝賜給以撒特權,讓他回到從前,目睹上帝創造天地的過程。以撒看到,上帝創造了地球、太陽、月亮、所有星球後說:「很好」。接著,上帝創造了花朵、植物、湖泊、溪流、各種大自然的美妙後說:「很好」。接著上帝創造動物,也說:「很好。」最後祂創造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後卻沉默不語。以撒迷惑了,這沉默代表什麼呢?他問上帝:「為什麼在創造人類之後,您沒有說『很好』?」上帝回答他:「因為創造的工程還沒有完成。現在,將創造延續下去是你們的責任。如何依你們所願創造自己,決定權在你們。」

  是的,決定權在我們。這是所有人類的生命抉擇:要選一條自私自利、誤濫偏頗的途徑,還是一條同甘共苦、仁慈和善的道路。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令人激奮又危險的時刻,在這樣的時刻,仁慈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如果我們對彼此和這個星球多一分善待,我們就能繼續存活,甚至欣欣向榮。更好的是,當我們變得更加仁慈,說不定會發現這是送給自己的最佳禮物──一份最聰明又最有利的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