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

心識與解脫:對比視域下的佛教心意識理論
Mind, Consciousness and Liberation: A Comparative Look at Buddhist Theories of Mind and Consciousness

作者:林建德

出版社:國立臺灣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27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21*14.8*2.8cm

商品編號:1152320011

ISBN:9789863504221

定價:NT$710

會員價:NT$604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已搶購一空
目前無法購買

可購買時通知我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導論:佛教心靈的現代探索(摘錄)

↑TOP
三、研究背景:心意識研究炙手可熱

心意識的研究在1980年前以哲學研究為主,之後則吸引大批的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資訊科學家及其他領域的學者投入研究,甚至諸多重要的諾貝爾獎得主也跨足涉入。因此,關於心意識的哲學理論,除傳統的「笛卡兒身心二元論」(Cartesian dualism,或稱「笛氏/笛式〔身心〕二元論」)外,各種學說、理論也紛紛出籠。其中在「意識」的哲學問題上,如約翰.瑟爾所表示的:「意識正成為現今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乃至神經科學中,最引人注目、甚而最核心的研究主題。」尤其意識經驗涉及了難以解明的主觀面向,因此如何以客觀的研究方式,來掌握主觀的經驗內容,成了其中棘手之所在。此客觀科學研究意識所將遇到的瓶頸,哲學家們稱為「解釋鴻溝」(explanatory gap),或將此歸為一「艱難問題」(the hard problem)。簡言之,對於心靈與物質間是否有不可跨越的解釋鴻溝,及意識經驗是否具有非物理性的特質,而不會僅是一種腦的作用而已,成了意識問題的爭議之一。

根據法蘭西斯可.凡瑞拉(Francisco J. Varela)表示,現今意識研究的各種學說, 可初分為四類,分別為「神祕主義」(mysticism)、「物理主義」(physicalism)、「功能論」(functionalism)及「現象學」(phenomenology)進路。其中神祕主義認為(或者可歸為如Collin McGinn的「不可知論」〔agnosticism〕),以客觀的科學來研究主觀的意識經驗,涉及主、客觀兩種觀點,而此超出了人類的認知限制,好比猴子無法瞭解量子力學一樣,因此將意識歸為「無解」的問題。「功能論」把人類的心與認知比擬為一資訊處理系統(information process system),認為人的心靈現象可藉由計算機科學的運作模型來解釋。「物理主義」則主張,藉由客觀科學之第三人稱觀點,即可解釋所有的心靈現象;其視心靈為物理世界的一部分,認為可建立一套對心智客觀的科學理論,而將所有的心靈現象化約為物理現象。至於「現象學」則重視由第一人稱的知覺經驗出發,來詮釋所經驗到的現象,認為要瞭解主觀的意識經驗,不外是藉自身的觀察而可得知,因此與客觀科學的研究路數大異其趣。

但以上各派理論都面對了一定程度的挑戰,例如法蘭克.傑克森(Frank Jackson) 的「知識論證」(knowledge argument)對物理主義形成一定的威脅,而約翰.瑟爾的「華語房論證」(Chinese room argument)也質疑功能論觀點的有效性。除此四種之外,也有物理學家號召「新科學」的發展,作為一種研究意識的進路,代表人物如牛津大學的Roger Penrose。此外,艾倫.華萊士(B. Alan Wallace),亦在否定科學唯物論之後,探索新科學的發展,而提出「冥想科學」(contemplative science);此「冥想科學」乃結合(converge)西方科學與東方禪定學的意識研究,可謂統合第三人稱為進路的客觀科學研究,及第一人稱意識經驗所作之觀察,亦可說是「新科學」的一種範式。除了「冥想科學」外,現今採取科學與現象學、佛學之整合性觀點的,還有凡瑞拉及湯普森等人,他們反思唯物論之局限,提出所謂的「神經現象學」(neurophenomenology)。

回到東方思想的脈絡中,在東方,心靈與意識之論述一直是其中的重點,其中佛學更是如此;或者說,心與意識的探討可說是佛教哲學的優勢與強項。因此面對意識、心靈等課題,佛教哲學如何在學界取得一定的發言地位,應是值得關注的。如前所述,從代表初期佛教的《四阿含》或《五尼柯耶》之思想,強調觀照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而得解脫,到阿毘達摩(Abhidharma)中對於身、心細緻的解析,以及大乘瑜伽行派的唯識理論,乃至後期佛教(如禪宗)的心性論及如來藏思想,再再都與身心或心識問題相關。因此,在佛學相關研究中,心意識的探討即是一熱門課題,如二十多年來國際佛學期刊的研究趨勢,其中「心靈哲學」即為一大重點。也誠如Rhys Davids所說,佛教之哲學及其宗教是奠基在心理的基礎,而且其中一些主要的論爭,亦與現今心理學的主要學派的觀點有相似之處。

總之,諸多心意識的哲學、科學理論如雨後春筍般浮出,佛教的心意識學說的理論探究和實務應用,亦已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意識之課題不再限於西方哲學、科學脈絡下的探索,而可從佛教哲學的觀點作思考,本書即在這樣的背景下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