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光在,心自在〈普門品〉陪您優雅穿渡生命窄門

光在,心自在〈普門品〉陪您優雅穿渡生命窄門

作者:釋悟因

出版社:橡樹林

出版日期:2020年08月06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22*17*1.4cm

商品編號:1150772141

ISBN:9789869901147

定價:NT$350

會員價:NT$29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TOP
原來他/她就是觀音菩薩

有位老居士,跟我一樣,年紀一大把了。她和她先生經營一個將近三十年的麵攤子,最最搶手的就是手工水餃,每天天未亮,就已經有人排隊搶購。站在攤子前的她流著汗,手沒停過,一邊打包一邊算錢,那汗水直流浸入圍在脖子的毛巾,擦個汗都沒空。

你讚歎她的水餃還是其他麵類產品,她總是從頭說起——她先生以前是運動國手,家裡擺著整排的獎盃。原本生活過得還不錯,孩子一個個落地。直到她的公公過世,夫妻倆才突然驚覺,家中經濟一下子沒了靠山,總不能靠著獎盃養孩子吧?該怎麼辦?

一片愁雲慘霧之際,先生提議:「這樣好了,我做麵,你煮麵,我們經營麵攤,不必求人,還能給麵食增加價值。」就這樣,她跟著先生一起打拚。

她看到世間很多幻相,知道不需要用自己攀爬不到的高度,來要求自己和子女,一枝草一點露。她說:「我們就老老實實,踏實做事。」又說:「人要知人,才是有智慧;可是能自知,才是真明白。」

人類是一種「講故事的存在」。但是,任何一個人的故事,從來都不是孤立的個人故事,因為個人並不是先於社會存在的一個原子,是在社會關係中被造就的,是被生活的共同體塑造而形成的。這位老居士說的:「能自知,才是真明白。」如果你要回答自己是誰、需要什麼和想做什麼,這些問題,只有講通了自己成長的故事,理解這些經歷,如何形成了你的目標和需求,你才能真正回答這些問題。

社群的紐帶關係,不僅構成你這個人,也不只是團體中的情感依賴。就算是個人做出選擇,這些選擇依然是和所處的家庭、社會有著緊密的紐帶。也正是在這種紐帶關係中,你有了歸屬感,也知道了如何講述自己的故事。

普陀山隔岸住著一個以殺豬為業的人,家中還有老母親。他大清早出去做生意,晚上喝酒,每天都是醉醺醺地回家倒頭就睡。回來時,如果母親開門稍微晚一點,就會被他拳打腳踢,還常出言不遜。

每年都有好多香客朝聖普陀山,禮拜觀世音菩薩。有天,這兒子想說,觀世音菩薩是什麼樣的人物,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遠道來朝拜?於是他決定去看個究竟。

這人一早就乘船出發,黃昏時抵達普陀山。在山上到處逛,一座寺廟走過一座寺廟 。天黑了,他遇到一位老和尚在觀世音菩薩殿前念佛,威儀莊嚴。見到德相莊嚴的老和尚,他問:「師父,我是來找觀世音菩薩的,請問觀世音菩薩在哪裡啊?」老和尚說:「觀音菩薩外出,真不巧。」「去哪裡呢?」「聽說要去隔岸某村的某戶人家。」「某村的某戶人家,跟我家很像耶!」「是嗎?」「我如何可以找到觀音菩薩呢?」「觀音菩薩出門時,穿著一件破棉襖,反著穿鞋子的。」

兒子心想,一定要看究竟。老母親每天念佛吃素,老和尚說的某村某家——該不就是來我家啊?他急忙趕回家,回到家已經是深夜時分,猛敲門,敲門聲又大又急。把已經躺下的老母親,從睡夢中驚醒。一把老骨頭,怎應付得了這陣陣的聲響。棉衣一披,拖著鞋子,急急忙忙趕緊開門。兒子一見到開門的人,「一身破棉襖,反著穿鞋」,這一幕竟然是自己的老母親——他抱著母親痛哭,錯愕的老人家不知發生什麼?只能口中不斷念著「南無觀世音菩薩」。

日後,這個兒子會怎麼講自己的故事?永遠也繞不開那開門一見的身披破棉襖,反著穿鞋的老人家——我們在這個家庭成長,在這個社會工作,它塑造了你的身分認同、生活理想、道德感與責任意識。而在開門那個剎那,終於明白了自己所在的位置,「能自知,才是真明白。」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內容重點,讀者可再詳參本書的解釋。其中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有個定型句,大家要反覆思量、體會,即「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個何身,可以帶入各種身分、角色、性別、職業、種族……——無論你身處何地,你的選擇與追尋,對自我的理解,都是與你所對應的環境一起,無法脫離群體與你的紐帶,在這個紐帶中,你要生存、要奮鬥、要成為你自己——觀音菩薩會不斷跟你建立紐帶,那些在你落魄或成功、快樂或悲傷,包容你、接受你、從生至老死,和你重新找回那些穩定的依戀關係、深刻的歸屬感,以及可靠的生活理想的人們,原來他/她們就是觀音菩薩。就在你講述自己的故事的時候,就在你一心喊出:「觀音菩薩,求求你!」你就會發現觀音菩薩,抑或觀音菩薩就會發現你。

我跟煮麵的老居士結緣,是我任職寺院監院的時候。法會期間,她很熱心問我:「師父!你做法會,我來煮麵給大家吃,好嗎?」我答應了,於是她開始煮麵,騎腳踏車載來給大家吃。當時的我,已出家多年,從我重拾書本,到以一個出家人的身分參加大學聯考,大學校園的青春朝氣,至今還十分清晰——我是一個佛教比丘尼,不應該只是關在寺院裡個人修行,還要具足更多因緣,不斷學習,與人結緣。——辦法會推廣共修,共修需要有人護持大眾麵食。觀音菩薩一定是聽到我的祈求,於是分身——千手千眼來煮麵給大家吃。

然後呢?這故事還沒說完。讀者還是多多誦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心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重新面對世間的無常、苦、空、無我,在災難平息中祈願,人人都能所求如意,尤其是當講起自己的故事時,是多麼滿足、多麼肯認、多麼歡喜生命中所有的觀音菩薩。

一起,時時虔誠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悟因

序於香光山寺

2020年夏安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