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楞嚴禪心
The Mind of Chan as Illustrated in the Surangama Sutra

作者:釋果醒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16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351

ISBN:9789575988401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5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楞嚴經》的修行地圖

↑TOP
《楞嚴經》是禪宗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古德向來有「開悟楞嚴,成佛法華」之說。近代虛雲老和尚勸人要把整部經背起來,法鼓山創辦人聖嚴師父則從一九八四年起,於臺灣及美國兩地,宣講此經長達二十年。種種可見,漢傳禪佛教對《楞嚴經》的重視。

《楞嚴經》很重要,卻也不容易懂,特別是經中有些觀念與常人的生活經驗完全相反。比如,「心在身內」是多數人牢不可破的認知,可是佛告訴阿難:「如果心在身內,那不是真心,而是妄心。」佛也說,眼前的虛空山河大地,包括眾生及造業受報等,是因每個人的真心妄動而顯現,稱為「從真起妄」。也就是說,這個世界與一切眾生,都是真心產生的虛妄夢境。像這種說法,教人如何體會和領略?

三十多年前,當我初讀《楞嚴經》,不僅內容看不懂,觀念亦難接受。可是當我讀到所謂天堂、地獄皆由心生的這段話,我記住了。從此,「你講什麼,我都相信」,因為我們所見、所聞任何人所說內容,都是我心中的東西。

為了深入法義,於是涉獵各家註解,從元代惟則大師,明代蕅益、憨山及交光大師,到近代的太虛大師、虛雲老和尚與聖一法師、宣化法師、元音老人等多位善知識講記,都是我反覆熏習的教材,甚至將各版註解存於電腦,有空就看,慢慢體會。

祖師及近代善知識的闡釋,有些是純義理解說,有些以實修配合義理行解。其中,憨山德清大師及蕅益智旭大師的釋經方式,並非逐字、逐句解說,而側重於修行面的實踐,對我影響至深。如蕅益大師以天台的「一心三觀」、「藏通別圓」、「六即佛」、「四種淨土」提契修行要義。憨山大師把《楞嚴經》分作「修證門」及「迷悟差別」二科。「修證門」有體、相、用三類:「體」以天台的空、假、中三觀,而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等三稱。「相」分為理行、事行、密行三類,如二十五種圓通法門屬於理行,〈楞嚴咒〉屬於事行和密行。「用」分染用與淨用,如眾生、世界顛倒屬於染用,菩薩修行五十七位階屬於淨用。

至於聖嚴師父的解經方式,比較是站在實用層面和一般人能夠理解的角度。記得有一次,師父談到菩薩度化人間有三種方式:一種是透過意生身,如虛雲老和尚雪夜遇文殊菩薩化身的「文吉」菩薩,護他死裡逃生,事後卻怎麼也找不到這位文吉菩薩。第二種是經由投胎度化人間,此為菩薩最常見的方式。第三種是加持,比如師父有次講經,覺得更優於平時,事後就說大概是菩薩加持所致。類似這樣的開示,很容易讓人印象深刻。

研讀《楞嚴》,使我體認修行有兩個重點:一個是修行要避免誤入歧途,故於早年以「四依止」當護身符,日後轉以《楞嚴經》所具體描述的五十蘊魔,做為核對標準。另一個重點,修行要有導航指南,亦即義理與實修必須取得平衡。如果只解不行,形同把佛法當成學問,能說不能行;若是只行無解,就如開車缺乏地圖,可能上路一、二十年,仍在原地打轉,到不了目的地。

修行,即是「返妄歸真」的過程,從妄心返回真心。所謂真心,便是禪宗所說「大地落沉,虛空粉碎」,體驗到沒有時間和空間的心性,相當於《六祖壇經》所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如何返妄歸真?法鼓山園區,觀音殿匾額「入流亡所」,點出最關鍵的原則,違背這個原則,凡夫就會順十二因緣操作,流浪生死;正確理解及操作,則能逆十二因緣,反向操作,超越生死。關於「入流亡所」的實修過程,師父在《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一書,有具體而微的解說,行者可據此核對身心體驗。

體證真心無一物之後,如何度化眾生?因此又有「全妄即真」的第三個層次。有相的虛妄現象是無相真心的功能,覺悟者跳入虛妄的生死界,既不被迷惑,又能自在度化眾生。

《楞嚴經》正是揭示這麼一份兼備義理及實踐的行解地圖,禪宗祖師則把實際的體證,活用於日常生活中,對弟子的點撥、禪師間的你來我往,均表現於自在的心行。讀祖師語錄時,若不懂教理,又缺乏實踐,很難一窺背後隱藏的意涵。

回首三十三歲那年,在師父座下出家,如今又過了三十三年。記得出家前,有一天晚上到農禪寺上課,師父突然問我:「你是誰?」當然報出我的姓名。師父又問:「媽媽未生你之前,你是誰?」想了一下,回答:「我是我媽媽的兒子。」師父再問:「父母未生你之前,你是誰?」我誤解了,以為師父在問我的過去世,「我又沒有修行,怎麼會知道?」至此,師父沒轍了,對話結束。

後來明白,師父是以禪宗話頭「父母未生前,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逼拶我。儘管自己不解風情,話不投機,但師父好像看出我與禪宗有緣,因此在我出家後,逼著我講〈顯宗記〉及〈信心銘〉。就在安和分院及農禪寺試講的那兩年,只能就法義、內容分享,卻不易用自己的話講出來。這個過程,從看不懂到慢慢讀懂,到漸漸能懂,並且可與實踐結合,前後歷時二、三十年,才建立起禪宗體用的義理架構。

多年來,研習《楞嚴經》,並配合禪修及祖師語錄的探究,似乎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便是本書成書的因緣。《楞嚴經》的內容非常豐富,此書先以卷一、卷二談及的「十番顯見」,也就是從「真心的十個特質」闡釋真心與妄心之別,再從禪修體驗及生活實踐,說明每個當下與這十個特質的關係。因此,本書目的,不在增進了解佛法名相,而是邀請讀者重視佛法名詞必須與生命結合,成為時時修、處處修、念念修的修行功課。

感謝法鼓文化願意出版這本小書,但願讀者都來追隨《楞嚴經》的修行地圖,回到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真心,進入禪佛教或禪宗的自性大海遨遊。對於本書所分享的知見與方法,懇請讀者盡可能一讀再讀,細嚼慢嚥,將佛法落實於生活,相信必有收穫。

釋果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