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慈悲:果梵法師佛畫集

作者:釋果梵,釋果相 編

出版社:內苑出版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大菊八 / 111頁

商品編號:1150650011

ISBN:9789868460805

定價:NT$1000

會員價:NT$850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自序】二十年後佛畫的因緣

↑TOP
民國七十六年九月曾在台北社教館展出佛畫,名為「甘露畫展」,這是生平第一次的經驗。尤其以出家人身分參與社會文化活動,對性格內向的我來說,當時是經過幾番心理掙扎的。

猶記得在展覽之前,曾去拜訪辦過攝影展的常諄法師,她一臉明朗,開玩笑說:「可不可以不到會場去?當然可以不去。不過,最好要去,去了可不一定露面哦!」聽說可以不露面,我卸下繃得緊緊的表情,她立刻補充:「不露面?道你要躲在廁所裡頭,等著人跟你一一報告說,法師!某某人有問題要請教……。」說到這爆笑聲突然炸開,己個人忍不住互相鞠躬哈腰。我的眼眶濕潤一笑,竟會流淚,自己的幼稚想法確實可笑。

「甘露畫展」畫展結束之後,就選擇封筆。原因之一是再次投入僧團生活,團體的作息很緊湊,根本沒辦法「放心」作畫;另一個原因是寮房的空間很小,不但難以揮灑筆墨,亦無多餘空間放置畫具、畫稿等。

但是真得將佛畫藝術從心底裡投按了刪除鍵嗎?

約民國八十三年到高雄分院擔任輔導老師,原以為分院的空間較大,時間也較自由,偶爾可以創作佛畫。誰知一頭栽入執事的責任,時間上被切割的體無完膚,更難以「收心」作畫。

有一次,黃建富伉儷陪我去拜訪林士敏居士,林居士建議:「僧團的執事誰都可以擔當,佛教文化的推展卻需要專才去努力,法師何不全心投入佛教藝術?」林居士表示他很喜歡《大家的媽媽》兒童畫中新穎的觀音造型。我不加思索的回答:「我在僧團中的資歷較早,現階段只能『無牛駛馬』的領執,等新出家的法師養成將來或許可以再藉佛畫與大眾結法緣。」

此話透漏了隱藏在心裡頭的願景,它並沒有被刪除,它只是因應環境的需求,將佛畫的種子暫時儲存在倉庫裡,等待「種子生現」行的機緣而已。

那幾年聖嚴師父的香港弘法是必備行程。我主動跟師父請示,想去香港買佛畫的筆、墨、紙及資料。師父沒多問什麼,立即指示隨行。其實若不是「想要」有朝一日重時佛畫之筆,依我被動的個性,決不會表白自己的「需要」。

時間又在「想要、需要」的矛盾中匆匆一閃而過。兩年後的某一天上午於農禪寺大殿通往齋堂的轉角處,與師父擦身將過,師父及時叫住我,說:「你可以畫佛像,但寮房那麼小怎麼畫?不如去租個地方,或者問一下法鼓文化那邊的辦公室,是否有空間給你使用?」這天大的指示真令人雀躍萬分!刻不容緩找執事法師商量「繪畫的空間」,奈何石沉大海。

然而也不可能私下募經費粗房子,就在山窮水盡時,某法師忽然送我一個禮物,她輾轉借到了北投小社區的一間空房子。屋主表明可以長期提供,多年蒐集的資料、畫紙用具等總算有了安定的置處。

一年後,「聽說」有人捐贈僧團一間坐落在竹圍的房子,常住眾可以申請。我想與其私下跟居士借屋,不如像僧團借。於是,正是向上陳情,僥倖有了回應,雖然申請到的只是小房間,不敷使用,但是聊勝餘無。

世間上的事物百分之百變化球,我們的心都如此,何況外緣。北投的房子長期變短期,屋主突然要賣房子,久待仍等不到搬去竹圍的訊息,傳說紛紜,有的說缺水電,有的說……。總之,仍是障礙重重。

躲在悶燒鍋裡燉著的心情,可說糟透了!火裡降溫,這工夫可用上。可是,現實的問題-資料、畫紙、用具等,搬到哪兒?能搬去哪裡呢?

以前閉隻眼可以不去正視這躲在心房死角的「承諾」,終於被逼得必須正眼瞧瞧它,更必須處理它了!那是完成甘露畫展之後曾經許下的心願。新出家的法師們已經養成,自己漸入衰老行列,繼續等待嗎?生命有幾年可以許向無法確定的將來?未來不可信任,應當努力活於「現在」才是。

經過思惟、抉擇,確定新方向之後,像領眾的監院的法師報告,監院法師說:「可以,但是要跟僧團保持聯絡。」就這樣,間接催生「甘露畫展-慈悲之美在人間」的展覽。

創作佛畫藝術的目的

多年前筆者有緣到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及西安敦煌參觀石窟壁畫、塑像,真令人嘆為觀止!據說,營造石窟的緣起是僧人為了方便獨修觀想。有的洞窟極小,僅容一人盤坐;有的石窟攀緣在陡峭的山壁造像,極為壯觀雄偉,而其經變圖像卻鉅細靡遺,精緻巧繪。時空已屆千餘年,其彩繪之顏色仍艷麗光亮,其佛菩薩像的慈悲容顏真令人心動呀!賞心之餘,對古人仰信之誠,專業之精,感佩至極。

古人從事佛教造像藝術的畫家,都具備虔誠的信念,即使入住寺廟作畫工匠,也會嚴守身、口、意三夜的收攝-素食、靜心、慈意、奉獻,有此崇高的心靈昇華,其所塑造的佛菩薩形象,就能予觀賞者集中心念,淨化精神的作用。塑像之人心中有慈悲,有莊嚴,所造之相必也令人感應慈悲莊嚴,讓人於佛菩薩像上見到人佛心。

台灣的藝術氛圍裡,佛畫藝術並未受到普遍重視,多將它歸類為「民俗工藝」,其工匠之巧作。雖如此,並不影響創作及學習佛畫得熱誠。有的人以膠彩表現佛畫,有的以油畫、抽象畫、版畫或其他素材表達對佛菩薩的信仰,都各有特色。

筆者繪畫佛菩薩形象多以心理所感應隨興而作,藉中國人物畫的技巧,運用線條勾勒,或水墨變化來詮釋佛菩薩。很少精繪衣飾,瓔珞上的圖案,若過於彩繪圖案會影響人物的神韻,且易使畫面失焦,因為線與墨之生動變化才是中國畫的主軸。

而《佛說造像量度經》雖紀載塑造佛像之身軀、比例之嚴格規定,但中國的佛教藝術卻展現本土之風格。藝術需要創新,是不受任何觀念束縛的。在信仰的過程裡,古佛教藝術工作者隨著改朝換代,累代創作出新穎的佛像,有的依個人對佛菩薩的虔誠信仰,有的依佛弟子夢中所見,也有親眼目睹菩薩的造型等等,中國佛教藝術遂在信仰與藝術的興革之下,滿足佛弟子的心願,促使華人創造傲視世界的佛教藝術。

佛陀法身無形無相,任何形象的造作都是虛幻不實,不足以代表佛之真容。凡夫雖以恭敬心造佛形象,亦是妄想矣!我們看印度、日本、韓國、泰國、緬甸等國,所塑造的佛像都各有其民族面貌,佛像不「一」,當是佛菩薩感應眾生的心念,而大顯神通罷了!

我們面臨二十一世紀e化的時代應當與社會大眾的生活銜接。現代的佛畫藝術,不再是佛教徒崇拜的對象,佛像之美在於他蘊含著無限慈悲的吸引力,使凡心接觸佛心,的確有助於觀響者憶佛、念佛。但是如何藉佛畫藝術傳播佛法,如何讓廣大的群眾薰習佛像之美,乃至成為人們尋求信仰,深思生命意義的對象,應是佛畫藝術者努力的方向。

教學佛畫的心得

二十年前筆者曾被某校長徵詢教佛畫的意願,我委婉辭謝。因為自己非專業專攻,不敢誤人,也擔心自己追求完美的習氣,不作則已,投入就很難自拔。

多年前,法鼓山安和分院的佛畫老師突然往生。監院法師急著找我接下此棒,連著一條電話線兩人各撐一端,溝通很久,想放下此線,就得答應,而我定力不足,沒耐力硬撐。

歲月流逝,印象中如昨日之事,如今已教畫五年有餘。所謂「教學相長」,教學是雙向的活動,教師在引導學生時,必須不懈地充實自己,很慚愧!這一點我卻做不到。出家的形象讓自己在收放之間不敢放逸。慶幸自己是方外之人,雖遊於佛畫,卻不趕費食近修畫藝,只畫自己會的。當然,藝不精,亦是想當然爾。

重拾畫筆,初開始只應付學生的畫稿,逐漸地變成審查自己內心的「功課」。手握繪筆,虔敬運心,單單純純活在當下;筆線流瀉出佛菩薩的微笑,感受自己沉穩詳和的心。

「安詳」正是創作佛畫藝術的泉源,佛像似明鏡,是幫助行人觀照自己的工具。畫像不必追求藝術境界,而是宗教的身心體驗。佛弟子們塑像、繪佛,以佛像為典範,非執其相,而是學佛之德行,非偶像崇拜,而是見賢思齊,佛亦人修成也,有為者亦若是。

因此,對我而言的教學相長,「畫佛」等於反芻兩千多年前佛陀應化人間的教誨,提醒自己時刻保持正念,跟著佛陀的腳印走,走向群眾,傾聽世間。

畫佛,當成一尊佛像或一張圖像,其不同在於創作者是否有信仰心,信仰越深刻,感染力就越大!審視學生畫稿時,彷彿看見了佛陀的微笑臨摹在學生的臉龐上,佛菩薩的慈悲容顏像電腦科技一般複製、貼上。但願畫佛者都擁有安詳的心緒,都能從筆墨走向生活,面對生活,也面對真實的自己;瞭解需要終身學習的不只是筆墨技巧-此是枝末,學習將佛菩薩的慈悲智慧一片片暈染成自己的心眼,這才是畫佛根本,願以此共勉。

最後,感謝高明道老師余百忙之中賜予序文,饒益有情之心,不喻而言。此篇《淺談<華嚴>的「畫」》,從《華嚴》經群中舉出譬喻、因緣、宗教行為等三類的資料,說明菩薩的修行著重於智慧,而以「畫」作為譬喻。另外提及修補和采會破舊的佛畫,可以歡喜發菩提心;為佛造像或繪像,是弟子修福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些都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果報。無疑地,此文對我們投入佛畫的學習者來說,是溫馨的鼓勵及肯定,令人銘感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