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菩薩行證至彼岸

菩薩行證至彼岸

作者:竹慶本樂仁波切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譯者:江涵芠

出版社:德謙讓卓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07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2 cm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51440111

ISBN:9789869158435

定價:NT$380

會員價:NT$32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章節試閱

↑TOP
◎當我們膠著在某個事件上,這個事件就變得似乎很嚴重的樣子,但這也不過維持一剎那罷了──要記得,這也不過是一個剎那罷了。

◎要放下對想法的孤注一擲。放下妄念之舞時,我們會看到,它們就在這個廣大虛空中自然運作著。就好比跳舞時,你就在宇宙這個廣大空間中舞動一般,有一種擁抱空間、空間和實體雙融、身和心兩相結合的感覺,蒼蒼曠曠,廣大無垠。但是你若過於自我意識而扭捏作態,那空間就狹隘起來了;你完全不覺得寬坦自在,反而覺得笨重的身體扭曲著錯誤的舞步,就好像在搖滾樂之父查克‧貝瑞(Chuck Berry)的歌聲中跳著扭擺舞(twist)一樣彆扭,因為,你過於自我意識,只看到身體的各種侷限:死板、僵硬、總是跳錯舞步。這時,我們完全沒有彈性,也感受不到寬廣鬆坦的空間。

◎禪修時,在心的廣境之中,星星微微的念頭來來又去去,有的念頭停留稍久一些,如同國慶煙火,在空中乍然迸現,燦爛炫目、磅礡華麗;也有些念頭如同火花閃現,稍縱即逝,一不注意就溜走了。以上只是比喻性說法,實際上,心的廣境沒有光也沒有顏色,它超越了光和顏色,它溢於言表且無有極限,這就是我們的法身虛空,就是真實身。

◎無論做什麼修持,無論是世俗諦或勝義諦的修持,都有三個階段:初善或前行;中善或正行,也就是實際進行的階段;最終是後善或結行,就好比果實成熟的階段。起初我們播下種子,中間種子開始發芽成長,最後看到所有付出的結果。

◎說到大乘的寂滅境界,六地就是菩薩開始進入後善的階段,逐漸進入寂滅;七地真正契入,八地則終於安住在寂滅之中,九地菩薩從寂滅中起身,在十地證得佛果。

◎釋迦牟尼佛曾經是一名技藝高超的印度六弦琴演奏家,只為了教導某一個眾生;不過,這樣的應化到後來也教導了其他許多演奏家,他透過這六弦琴的樂音,透過演奏,透過聲音的創造教導弟子。

◎我的上師曾經說,金剛喻定就好比念珠上的念珠頭一樣。以念珠持咒計數時,數著數著,一定會掄到最大那顆念珠頭,標記著那一圈持咒的開始和結束,數過那顆念珠頭時,就代表超越了108次,那樣的超越非常美好

◎手杖的支撐能幫助我們站立、行走、然後再度坐下;同理,等無間意幫助六識從阿賴耶識的根本座位上起身,幫助六識行於遇上六種對境的不同剎那,也幫助六識完成生起的過程,這時你到達了那個目的地,然後又坐了下來。

◎我們人類六識的感知有多正確?只不過因為我們自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就堅持自己的感知才是正確的;但實際上,我們所擁有的感知並不更優於海洋中的魚類、街頭流浪犬,或是遨翔空中的小鳥。所有生物的感知都是平等的,我們全都擁有相同的佛性。

◎佛五智存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沒錯,我們談的就是自己的佛五智和八識。有時,我們讀書讀到忘記這些內容說的是我們自己,還以為自己正在讀某個叫做釋迦牟尼佛的印度王子、噶瑪巴或蓮花生大士的故事。但實際上,我們讀的是有關自己的心識的故事。諸佛、菩薩、上師眾、老師、教法等等,就好比明鏡一般,映現出我們的臉龐,讓我們認出自己。這面明鏡不是迪士尼樂園的哈哈鏡,會扭曲影像,而是可以放心看著這面清晰淨亮的鏡子,看到佛五智分分明明映現其中。你的臉龐、你的色身、你的心等等,在這面清淨無暇的鏡子裡,照映出的是佛五智的本性。

◎從大乘教法的觀點來看,我們整個生命存在的本質就在於八識,而這些平凡八識的本性,就是五佛智;散存於八識中的五佛智的整體狀態,就稱為「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