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陳那現量理論及其漢傳詮釋
Dignaga's Theory of Perception and Its Chinese Interpretations

作者:釋仁宥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89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00531

ISBN:9789575986803

定價:NT$800

會員價:NT$680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導讀

< 回商品頁

【提要】

↑TOP
現量理論是談吾人認識過程中的直接知覺,唯識學派中,首揭此理論的是無著(Asanga),而陳那(Dignaga, A.D. 480-540)承繼並加以改變,不僅把三量改為二量, 也將現量的定義設為「離分別」。而其後繼發展,則由法稱(Dharmakirti)宏揚開來,但是,眾所皆知,法稱與陳那的學說有別。到底陳那的主張是如何呢?《集量論》是陳那的現量理論的集大成,原本只有藏譯本,2005年,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與奧地利科學院合作下,發行勝主慧的《集量論大疏》(PST)梵文本的第一章之校註本(第一卷)和轉寫版(第二卷)。依此本還原PS和PSV,對於研究陳那的學說是重要標的。但是,勝主慧是八世紀的人,是以法稱學說為主流的時代,他的某些解說是否忠於陳那是被置疑的。

相對於此,七世紀玄奘從印度回國,沒有帶來法稱的學說,卻在講授翻譯中,引入陳那的《集量論》的部分頌文。而能證明這些的,是玄奘、窺基、慧沼、智周一派的七至八世紀的著作。雖然,漢傳是以不同的語言表達,但是,當時能將陳那與無著等論典對比解讀現量理論,應該是有保留陳那的說法。至少沒有涉入法稱的學說。不過,由於漢傳保留無著、陳那兩個不同現量理論,所以,當時並行兩種學說;從圍繞於根、識和陳那不談根的差別等,但同樣主張緣現在境的「自正明了」、「非不現見,非已思應思」,就可以看出端倪。

因此,PS、PSV、PST和漢傳詮釋的比對研究,就存在發掘陳那現量理論的可能空間。不過,此中涉及廣泛,實無法以一本論文總此研究成果,僅能以此論為初步研究,以待來者,屬拋磚引玉的工程。

由於本論處理PS1.6-12屬於意現量的部分,對於五識現量無法給出全面的說明。以下分述六頌的內容:

根據PS1.6,包含三種:取色法等對境作為認識對象、對欲望等的自我認知,以及瑜伽行者所見。而且,從對欲望等的自我認知引出概念構想的了知也是現量,所以,有PS1.7ab提出。

接著,從PS1.8cd量和果之關係,指出量=果,揭開三分說的序幕;次說PS1.9a自我認知為結果,說明認識生起帶有兩種顯相,也就是自身的顯相和對境的顯相,對識的兩種顯相的自我認知就是結果。原因是PS1.9b所說,對認識的確定是認識必須具有行相。具有行相,是PS1.9c-d1所說對境顯相的事實,這是謀求瑜伽行派和經量部共許:認識僅僅是指具有認識對象的顯相。理由是PS1.9d所說,認識是通過顯相被認識。最後,基於識體對認識本身的認知,依不同行相,於PS1.10提出三分,而且三者不離。但是,緊接於後,提出雙重行相PS1.11ab。
即:

1.對諸如色等認識對境而言,認識(一)都絕對具有認識對象的顯相和認識本身(一)的顯相;
2.對認識對境的認識的認識而言,也會有與認識對境行相一致的認識(一)顯相和認識本身(二)顯相。

雙重行相說明後來的認識有以前消失的認識對境的顯相,證明認識有雙重性,也因為PS1.11c 所說後時記憶的緣故,認識具有雙重行相並且必須是應被自我認知認識的事實。因為 PS1.11d 說有經驗才能記憶,沒被經驗就不會有對它的記憶,如同對色等的記憶一般。PS1.12則是針對自我認知提出認識是被另一個認識所經驗的反論。但是,按照這個說法,不僅因為於此認識還會有記憶,而出現無窮無盡的結果;而且轉移到另一個對境也會變得不可能。但是,一般認為認識轉移是可能的。所以,必須承認認識可以被自我認知所認識,而且自我認知就是結果。以上是根據PS和PSV的內容大要。

不過,按照PST,除了逐詞解釋PS和PSV之外,並處理有關現量的問題回應。如以具有行相和自我認知來尋求得到經量部的共許,還有,對於三分,回應唯識所問,沒有區分之性質的認識,如何會有認識主體的行相等區分。以及在雙重行相中,以每個後來的認識擁有以前消失的認識對境的顯相來回應無相說,諸如此等回應,都可在勝主慧的解釋中看到。

漢傳的文獻中,除了《因明正理門論本》等因明論典之外,確實沒有整體的說明;而散落各疏的文獻是需要結集整理,才能重建其要點。但是,散落諸說中,窺基一系顯然是著重於三分說,五俱意亦是重點,不過,相形之下,雙重行相就稍嫌勢弱。從內容差異來說,以「等無間緣」來說明意識的生起時,PST是以自境所產生緊隨其後的色等剎那,作為助緣,才使意識產生;而窺基說識前後生不應理,而且遁倫《瑜伽論記》是指「同時無間,非前後無間」,因此,等無間緣,就有前後和同時無間之差異。此外,相同的部分很多,有被重視的一再提起,也有不被重視的一次說,所以,就不在此一一列舉。

總之,認識是要自己體驗的,這樣的過程是從五識到意識的構造,透過這樣的釐清,吾人應該可以在我們的認識中,留心我們在認識行相中所增加的分別,也可以發現我們認識的原初──那個離分別的現量。

關鍵詞:直接知覺、現量、離分別、貪等、五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