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新刊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修學《金剛經》案頭必備經典,附白話語譯註釋及金剛經中文對照

新刊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修學《金剛經》案頭必備經典,附白話語譯註釋及金剛經中文對照

作者:明成祖永樂皇帝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06月1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精裝 / 368頁 / 14.8x21 cm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50260621

ISBN:9789862728031

定價:NT$400

會員價:NT$340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超越時代、超越宗教性的《金剛經》 第三世巴麥欽哲仁波切/黃英傑博士

↑TOP
南宋楊圭在一二三一年收錄、編輯《金剛經》釋義四卷,並為之作序,題為《金剛經集解》(又名《金剛經十七家註》)。明朝洪蓮汲將該書收入《金剛經註解》四卷,以《金剛經五十三家註》刊名於世。之後,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1360-1424) 以姚秦的鳩摩羅什所譯為底本,「摒除五十三家本中傳為梁昭明太子所作三十二分目,略減註者數家,而益以三十餘種經文或註文,寫成一卷」,成為《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又稱《明永樂內府刻本金剛經集註》(簡稱《金剛經集註》)。

本書《新刊金剛經百家集註大成》就是據明永樂刻本重新標點編輯之作。

《金剛經》六種漢譯本與其影響

《金剛經》是佛陀在《大般若經》十六會之第九會所說,全文僅約六千字,卻是承上啟下、言簡意賅的般若綱要,經藏分類隸屬般若部。自公元四至八世紀間,《金剛經》在漢地計有姚秦的鳩摩羅什(Kumārajīva, 334-413)、北魏的菩提流支(Bodhiruci, 約五至六世紀間)、陳朝的真諦(Kulanatha, Paramartha, 498-569)、隋朝的達磨笈多(Dharmagupta, ?-619)和唐的玄奘(602-664)與義淨(635-713)六種漢譯本並傳迄今。

這些譯者中,鳩摩羅什是西域龜茲人、菩提流支是北印度人、真諦是西北印度人、達磨笈多是南印度人,由此足以見證該經傳入漢地以前,於印度與中亞流佈,縱橫時、空維度之廣大。

漢譯六本的題目與文字粗有異同,若涉學派,最為通行的鳩摩羅什本,譯筆完全援用中觀派立場,其他譯本則多少受到瑜伽行派觀點的影響。無獨有偶,《金剛經》的印度釋論中也有這種差異性,例如唐朝的地婆訶羅(Divakara, 613-668)所譯的《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便是中觀派功德施所作,而菩提流支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金剛仙論》,則是瑜伽行派無著、世親所造。

據說《金剛經》從漢到唐,解註已多達八百餘家,有僧肇(384-414[?])、智顗(538-597)、吉藏(549-623)、智儼(602-668)、窺基(632-682)、宗密(780-841)等,分屬三論、天台、華嚴、唯識之教下諸派著名論師註釋的盛況。宗門則有禪宗五祖弘忍(601-675)勸進弟子一心受持本經,六祖慧能(638-713)更藉此悟入自性般若,在過去禪宗以《楞伽經》印證的楞伽宗般若思想基礎上,開衍出別具特色的南宗頓禪,留下有《金剛經口訣》一書。足見《金剛經》的影響力在漢傳佛教是不論教內、教外,不分僧、俗,並且縱貫古今、橫遍八方。歷來高僧大德證明自己佛學素養與修證成就的方法之一,就是註解本經。

《金剛經百家集註》的特色與思想骨幹

明成祖永樂皇帝在位初期,即御令編修道藏,又傾力完成中國第二部與第三部官刻漢文《大藏經》──《永樂南藏》與《永樂北藏》的雕版印梓。這位文韜武略功垂千古的傑出皇帝,同時訪購古今圖書,廣收自先秦至明初各類圖書達七、八千種,於一四○八年完編《永樂大典》。而這本《明永樂內府刻本金剛經集註》,篇幅達七萬一千九百一十八字,加上籤目、原序、新序,共計八萬零零四十六字。不但宗門、教下註釋兼容,並及於僊逰翁集英、逍遙翁、沖應真人周史卿等道家的註釋。然兼收之各道家註釋,多只出現一、兩次,分量上仍是微薄。

據筆者統計,本書約收入八十餘家言,以百數稱號。扣除引用的二十幾種佛教經論與老子《道德經》,實際收錄僅及六十家。在佛門解家方面,本書編者永樂皇帝,特別偏好宋朝李文會(1100-1165)的解釋,引用多達一五一次,川禪師之說一○八次居次,王日休(?-1173)所言出現九五次,梁朝傅大士(497-569)也有七二次。這四家註可以說是百家集註的骨幹。

其中,李文會是在一一四四年底被貶,後謫居江州時潛心研究佛學,有系統的對《金剛經》進行了註解,並撰寫出《三教通論》。川禪師是南宋臨濟僧人冶父道川禪師的簡稱,生卒年不詳(僅知一一二七年受具足戒)。龍舒居士王日休則是少年專心儒學,後專修淨土……

從這四大家背景來看,本書隱約有宋明以降儒釋道「三教合流」的思想傾向。

《金剛經》的影響力超越宗教性

漢傳佛教以外,永樂皇帝也十分熱衷藏傳佛教,曾邀請許多西藏大師赴京,從噶瑪噶舉派(Karma Kagyu)領袖──第五世噶瑪巴‧德新謝巴(5th Karmapa Deshin Shekpa, 1340-1383)領受無量壽佛等灌頂,實修〈那洛六法〉;將始自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賜封薩迦五祖‧八思巴(Phagspa, 1235-1280)的「大寶法王」一銜改予噶瑪巴;並遣使到西藏取得最早的十三世紀奈塘古版寫本甘珠爾部(經藏與律藏),於一四一○年複刻稱為《番藏》,成為中國第一部木刻版藏文《大藏經》。

藏傳佛教傳統上將《般若經》分類為「六部母般若,十一部子般若」,《金剛經》屬於子般若中的一種,只有一種藏譯本,名稱為《聖般若波羅蜜多金剛能斷大乘經》,別稱《三百頌般若》,版本上接近義淨的漢譯本。

八世紀前譯期的《登迦目錄》中,便列有由梵譯藏的十六種《般若十萬頌》等大小經典及五十二種註釋。十一世紀新譯派時期,有大譯師仁欽桑波(Lochen Rinchen Zangpo, 958-1055)、俄譯師‧羅登謝拉(Ngok Lotsawa Loden Sherab, 1059-1109)、印度大師阿底峽(Atiśa, 982-1054)及其弟子種敦巴(Dromtonpa, 1005-1064),翻譯、校訂、廣弘般若經論,撰述多種般若釋論。

此後,談論《般若經》明白顯說之空性與緣起的中觀學,以及隱藏其中之五道十地修行理論的般若學,成為藏地各派佛學院必修的核心科目。時至今日,如第三世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3rd 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 1961-)、堪布索達吉(Khenpo Sodargye, 1962-)等藏地上師,曾用英文與中文傳講《金剛經》,後者用的還是鳩摩羅什漢譯本。

佛教經院教育側重之,高僧碩德潛心研究弘揚之,《金剛經》亦備受佛外儒道知識份子、文人墨客推崇,乃至普遍流傳及於道教與民間信仰。甚至當今之世如新時代(New Age)奧修(Osho, 1931-1990)等,也曾讚揚與講釋本經,即便任意裁減、未盡佛理,卻也顯示出《金剛經》超越一切宗教性,同時含括一切宗教性的甚深、廣大內涵。

《金剛經》在漢傳佛教中的傳揚與影響

雖然《金剛經》有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但本經卻也是古今最多佛子書寫、受持、讀誦、註釋的佛典之一。歷來印、漢、藏佛教徒的《金剛經》感應不斷,因此漢藏皆輯有多種《金剛經感應錄》。對大多數信徒來說,唸誦《金剛經》是簡單易行的佛事,所得功德卻不可思議,不但能增福慧、消業障、治諸病,滿足各階層俗世的願求,還可出生死、報佛恩、度眾生、生起堅信之心。漢傳佛教更衍生以《金剛經》為思想主導的佛教懺儀,如梁武帝蕭衍(464-549)的《金剛般若懺文》、唐姚和尚的《金剛五禮》(又名《金剛五禮文》、《金光五禮》、《金光五禮贊》)、遼朝通理大師(1048-1098)集的《金剛禮》,以及現流傳於南方,作者佚名的《慈悲金剛寶懺》等,都是以《金剛經》作為造懺的根本依據佛典。

唐朝德山宣鑒禪師(782-865),少年學北宗禪,著作《青龍疏鈔》,講解《金剛經》義,被稱為「周金剛」,自稱:「一毛吞海,海性無虧。纖芥投鋒,鋒利不動。學與無學,唯我知焉。」後拜龍潭崇信,在禪師引領下悟道,體會南禪本意,焚燒疏鈔。此後德山以棒接眾,傳稱「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頗有「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之風。但在懺法與禪宗藉以印心之外,歷代漢傳佛教卻未見以《金剛經》形成具體的般若修持法。
《金剛經》在指示般若見地之外,更有策勵大眾進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之深觀以自利,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之夢中佛事,「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體證「無有少法可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德。此等般若修證訣竅與傳規,藏傳佛教仍傳持未絕至今。

《金剛經》在藏傳佛教中的傳揚與影響

禪宗東土初祖菩提達磨(Bodhidharma, ?-535),曾在幾百年間多次應化印藏,其中之一是十一世紀的印度大師──帕‧當巴桑傑(PhaDampaSangye, ?-1117),他與西藏女性成就者瑪紀拉准(MachigLabdron, 1055-1129)分別傳下以般若為主要修法的宗派:息結(希解,Zhije)與覺域(Chod)。

息結意為「能寂」,依靠對般若性空的認識,對治我執煩惱,息滅一切苦惱及其根源而獲解脫;覺域意為「斷境」,意即斷除煩惱。一切煩惱是起惑造業之源,故以菩提心斷自利的所想境,以空性見斷輪迴的所執境,以共道斷除四魔幻境。故此二者皆係以法門功德為教派名稱。
時至今日,息結與覺域雖未以單一教派的形式存在,然其教法已普遍融於藏傳佛教各派中。從十二世紀衛藏的直貢噶舉派(Drikung Kagyu)吉天頌恭(Jigten Sumgon, 1143-1217),到十三、四世紀噶瑪噶舉派第三世噶瑪巴(3rd Karmapa, 1284-1339)、十五世紀康區蘇曼噶舉(Surmang Kagyu),十七世紀覺囊派(Jonangpa)多羅那他(Taranata, 1575-1634),十八世紀寧瑪派仁增‧吉美林巴(Rigdzin Jigme Lingpa, 1729-1798)等,都對《般若經》人無我與法無我見地的實修口訣──斷法的傳揚作出貢獻。

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Taye, 1813-1899)在《知識寶藏》中說:「斷法就是《般若經》中『如是行般若波羅蜜多』的實踐。」上一世巴麥欽哲‧昆桑種都((Palme Khyentse Kunzang Drodul, 1897-1945)更曾於無戲勝義瑜珈境界中,為利他故寫下「斷境證三身密意義之高歌」的法教,直指「外清淨八識,內證悟無我」,用無我智慧斷除內、外、密一切魔障,圓滿獲證法、報、化三身的般若修證真義。

《金剛經》以修證為要

鳩摩羅什可說是本經最著名的漢譯者,圓寂前曾言:「若我所譯經典,合乎佛意,願我死後,荼毗時,舌根不壞。」火化時,果然薪滅形碎,唯舌不燼,弟子收其舍利,建造純玉石的完整一體舍利塔以滋紀念。

筆 者昔日曾參訪羅什駐錫、翻譯之長安草堂寺,在舍利塔及舌燦蓮花井聖蹟前,感通經文「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之真空妙有瑞兆。今日為 文導讀,也有伏線千里的因緣,願深體《金剛經》中「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諸智者,以成就無量無邊、第一希有功德故,福慧等善緣具足,速 得值遇傳承清淨之具德師資,領受、實修此等殊勝妙法,悟無生法忍,彼時以「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故,法筏捨與不捨皆無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