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啟動內在智慧的鑰匙:濟群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啟動內在智慧的鑰匙:濟群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作者:濟群法師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4年01月02日

語言:繁體中文

商品編號:1150260511

ISBN:9789862725153

定價:NT$330

會員價:NT$281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行由品第一】

↑TOP
〈行由品〉主要是六祖自述身世及黃梅求法、開悟得道的過程。從這段經歷中,我們能得到什麼樣的啟發?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這段文字相當於佛經開頭的序分,介紹了說法的時間、地點、聽眾、主講人等。

時,大師至寶林。
時,即那個時候,類似佛經所說的一時、爾時。依後人推斷,應是唐高宗儀鳳二年(六七七年)。大師,本是佛之尊號,後代學人為尊重本宗祖師,也敬之為大師。當時,六祖大師在寶林寺,即現在的韶關南華寺。明萬曆《曹溪通志》記載: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五○二年),印度高僧智藥三藏見此地「山水回合,峰巒奇秀,歎如西天寶林山」,建議地方官奏請武帝建寺。落成後,梁武帝賜額「寶林寺」,先後有廣果寺、中興寺、法泉寺、華果寺等名。六祖到寶林寺住錫後,在此說法三十七載,使南宗禪法大播於天下。此寺亦成為禪宗祖庭。

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
韶州,轄境相當今韶關市及曲江、樂昌、仁化、南雄、翁源、英德等地,因州北有韶石得名。刺史,古代官名,原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後沿為地方官職名稱。大梵寺,韶州曲江縣河西,又名開元寺、天寧寺、報恩光孝寺等。六祖駐錫寶林寺時,聲譽已隆,所以,韶州有位姓韋名璩的地方長官就率領一眾官員和幕僚到位於山中的寶林寺恭請六祖,迎至城內大梵寺講堂,為大眾廣開佛緣,講說妙法。

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升座,上高座說法。六祖登上法座,聞法的聽眾有刺史及官員、幕僚三十多人,對儒學有高深造詣的學者三十多人,出家、在家的男女眾共一千多人。大眾同時禮敬,祈請六祖開演頓悟法門的精要。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在那個交通和資訊均極閉塞的年代,千餘人共聚聞法,該是多麼盛大莊嚴的場面。這既說明六祖在當時影響之巨,也說明人們有著普遍的聞法熱情。這種熱情,正是禪宗能在唐朝盛極一時、高僧輩出的群眾基礎。有高素質的信眾,才會有高素質的僧才,才會從中湧現出類拔萃的佼佼者。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識,教導眾生遠離惡法和修行善法者,此處是六祖對大眾的稱呼,體現對聞法者的平等和尊重。菩提,即覺悟。自性,即本體。六祖告誡大眾說:善知識!每個生命都具有覺悟本體,它是本來清淨,不增不減的。在現前的凡夫狀態,菩提自性並未受到染污,成佛之後也未變得清淨。同時,它是具足萬法的,一旦開啟菩提自性,當下就與諸佛無二無別了。我們知道,禪宗的特點在於「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直指,就是讓我們直接開啟並體認菩提自性。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善知識!先聽聽我求法、悟道的經歷吧。為什麼要從自身經歷說起?原因在於,這段經歷正是禪宗修行的最佳詮釋,也是頓悟法門的成功案例。

《壇經》開篇的這句話直示宗要,可謂《壇經》之眼,直接、簡明而又痛快,可以作為修習禪宗的口訣。雖然只有短短十六個字,卻概括了《壇經》的見地和修行。我們對佛法任何一宗的瞭解,都要從見地和禪修兩方面契入。禪宗也是同樣,不僅提供了至高的見地,讓學人認識內心本具的菩提自性,同時還開顯了直截了當的用功方法。

一、求道因緣

1.聞《金剛經》,心即開悟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這一段,惠能介紹了他的身世和最初接觸佛法的因緣。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
左降,指降職、貶為閒職,或至邊遠地區任職,兼有流放性質。范陽,亦名範陽鎮、幽州,所轄區域多有變動,約在今北京和河北保定北部。嶺南,五嶺之南,相當於現在的廣東、廣西全境及湖南、江西等省部分地區。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惠能的父親,祖籍是河北範陽。後遭貶官,被流放於嶺南,成為新州百姓。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惠能這一生的境遇很是不幸,父親早亡,老母帶著他這個孤兒移居南海,生活艱難,只得到市場賣柴為生,聊以度日。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
某日,有位客人買柴,令惠能送到客店。客人收下柴薪後,惠能得錢,正要退出門外時,看到一位客人在誦經。

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惠能一聽這些經文,就開悟了。為什麼他會有這些反應?正是根機使然。其實,不僅學佛需要根機,乃至學習各種專業,都存在這個問題,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天賦、慧根。惠能一聞經語就能開悟,說明他慧根深厚,且遮蔽心性的障礙很薄,是以一觸即發,靈光乍現。如果塵垢太厚,不必說一聞經語,恐怕用石頭去砸都無濟於事。但慧根並不是天生的,也是往昔修行的積累。因為有積累,所以今生的起點就高於常人。如果我們根機比較鈍,現在努力修行,即便一時看不到多少效果,將來必定會有所改觀。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
惠能於是問道:這位客官誦的是什麼經文?客人回答說:是《金剛經》。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
接著又問:您從哪裡來,怎麼得到這個經典?

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
蘄州,今湖北蘄春南部。客人說: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東禪寺現由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那裡住持,在他門下學禪者達一千多人。我到那裡禮佛參拜的時候,聽聞並受持了這部經。

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五祖大師常常勸誡僧俗弟子,只要受持《金剛經》,就能明心見性,直接成就佛果。禪宗傳入中國之初,是以《楞伽經》印心。自四祖起,提倡依《金剛經》修行,繼而由五祖力弘此經。《金剛經》屬於般若系經典,但禪宗在受持《金剛經》時,所依見地不同於中觀學者。中觀學者是立足於「空」來解說般若,通過對無自性的認識,證得空性,開啟智慧。但禪宗不僅重視「空」的一面,還重視「有」的一面,是直接從心行上體認般若。《金剛經》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核心就是開啟般若智慧。禪宗祖師受持《金剛經》時,重點也在於此,所以《壇經》第二品即為〈般若品〉。

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惠能聽說後,心嚮往之,希望前去聞法修學。也是他往昔善緣所感,這個願望得到一位客人的資助,贈與惠能十兩銀子,讓他作為安頓老母衣食的費用。這樣,他就能沒有後顧之憂地前往黃梅,參見五祖。



2.初見五祖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餘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這一段是惠能初見五祖的情形,真是丈夫氣魄,不同尋常。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惠能將老母安置妥當後,就向親友辭別。因為求法心切,晝夜兼程,走了不過三十多天,就來到黃梅東禪寺,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五祖問他說:你從哪裡來,想求什麼?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餘物。
惠能回答說:弟子是嶺南新州地區的百姓,千里迢迢趕來禮拜祖師,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成佛,其他一切都無所求。這段應答擲地有聲,體現了六祖的根機和高遠志向。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獦獠,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也泛指南方人。五祖說:你是嶺南人,乃蠻夷之邦的未開化者,憑什麼能夠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惠能回答說: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分。我這個蠻夷之人雖然身分與和尚不同,但生命內在的菩提自性又有什麼分別呢?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五祖聞言,不禁刮目相看,本想再和他對答考察一番,看到身邊總有徒眾圍繞左右,不便多說,就讓惠能隨眾參加勞作。

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和尚,即親教師,弟子對師父的尊稱。作務,在寺院參加勞動,培植福田。但這只是有形有相的福田,惠能卻識得無形無相的福田。所以對五祖的這一安排,惠能回答說:惠能稟告和尚,弟子內心時時生起智慧,不離覺悟本體,就是最大的福田。不知和尚要我做些什麼?

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槽廠,本指養馬的小屋,此處為做雜役處。五祖說:這個蠻夷之人根性實在太利,你再別說什麼了,到槽廠去吧。

五祖教化多年,有心物色接班人,這番對答已使他對六祖另眼相看。但當時道場有一千多人,如果談得太多,唯恐惠能因鋒芒太盛而引人注目,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反而不利於在此修行。所以,讓他先去槽廠磨煉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