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

作者:賴永海 主編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05日

語言:繁體中文

商品編號:1150020271

ISBN:9789570840841

定價:NT$200

會員價:NT$170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一章 出家證果

↑TOP
這是本經的第一章,說明沙門證阿羅漢果的過程。從這一章開始,直到第四十二章,都是屬於正宗分,即是本經所講的主題。

佛言:「辭親出家1,識心達本,解無為法2,名曰沙門3。常行二百五十戒4,進止清淨5,為四真道行6,成阿羅漢7。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8。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9。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10。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譯文】

佛陀世尊說:「辭別親人出家,識自心源,通達佛的深理,了達一切法的本來真實相,解無為
法,這樣的行者稱為沙門。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威儀進止清淨,觀察四諦而修道行,證阿羅漢果。阿羅漢能飛行變化,具有曠劫壽命,一行一住,皆能感動天地。其次為阿那含果。獲阿那含果的行者壽命結束後生於十九天之上,於五淨居天中證阿羅漢果。其次為斯陀含果。獲斯陀含果的行者,一上欲天,一還人中,即證得阿羅漢果。其次為須陀洹果。獲須陀洹果的行者,七次生於人間天上後,便證阿羅漢果。斷除愛欲後,便出苦輪,如同四肢斷掉一樣,不再復用。」

【注釋】

1 辭親:辭,就是辭別。親,就是父母親或親戚朋友,辭親目的是要出家。辭親而出家,可以分為兩方面:一、辭別親人,奉父母命出家。佛在世的時候,一個人想要出家,必須經過父母的同意,才可以出家;要是父母反對的話,釋迦牟尼佛也不會接受他出家的。二、辭離親族,以便斷除纏累。家庭是一種拖累障礙道業,遠離家庭恩愛,才能夠修學佛法。出家: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就是出離家庭,到寺廟過生活。廣義,出世俗家,入真諦家;就是出離了世俗之家,出五蘊家,入法身家。

2 無為:無造作之意。為「有為」之對稱。即非由因緣所造作,離生滅變化而絕對常住之法。又作「無為法」。原係涅槃之異名,後世更於涅槃以外立種種無為,於是產生「三無為」、「六無為」、「九無為」等諸說。於小乘各部派中,說一切有部立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合為「三無為」。大眾部、一說部、說出世部於「三無為」之外,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四無色處」,及緣起支性(十二緣起之理)、聖道支性(八聖道之理)等,總為「九無為」。化地部則以不動、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無記法真如取代「四無色處」,亦作「九無為」之說。大乘唯識家於「三無為」外,別立不動、想受滅、真如,合為「六無為」;或開立真如為善法、不善法、無記法,而為「八無為」。然無論開立為「六無為」或「八無為」,非謂無為有多種別體,而係斷除我、法二執所顯之一種法性;復以此一法性從所顯之諸緣而稱種種之名。準此而言,真如、法性、法界、實相等亦皆為無為法。又以涅槃而言,上記「三無為」中之擇滅無為、「六無為」中之真如無為即涅槃;而涅槃乃一切無為法中之最殊勝者。

3 沙門:又作「沙門那」、「沙聞那」、「娑門」、「桑門」、「喪門」。意譯「勤勞」、「功勞」、「劬勞」、「勤懇」、「靜志」、「淨志」、「息止」、「息心」、「息惡」、「勤息」、「修道」、「貧道」、「乏道」。為「出家者」之總稱,通於內、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鬚髮,止息諸惡,善調身心,勤行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在印度,不單是佛教的出家人叫沙門,在當時的婆羅門教,以及其他九十六種外道,只要是宗教師,都稱為「沙門」。不過,釋迦牟尼佛的弟子,是「釋種沙門」。

4 二百五十戒:又稱「具足戒」。即比丘所必須遵守之戒律,共有二百五十條。各部派所傳之不同律藏,各部派戒條之數亦略有出入。然大體皆以二百五十條為基本之數。主要遵守的是「五
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戒,意指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

5 進止:出家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都要合乎威儀,合乎戒律。進,即前進。止,即停止。清淨:音譯「毘輸陀」、「輸陀」、「尾戍馱」、「戍馱」。略稱「淨」。指遠離因惡行所致之過失煩惱。一般常用「身」、「語」、「意」三種清淨。

6 四真:即四真諦。道行:又作「道業」,意為佛道之修行。

7 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囉呵」、「阿黎呵」、「遏囉曷帝」。略稱「羅漢」、「囉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其中主要的三種意義是應供、殺賊、無生,「應供」意為阿羅漢是真正應該接受人天供養的聖者。「殺賊」,賊,指煩惱賊,證到阿羅漢的聖果,已經把所有的煩惱都斷盡了。「無生」,阿羅漢既然斷除了一切的煩惱,也斷盡了一切染污的行為,這時候已經了生脫死,不會再來受生了,所以稱為「無生」。總之,阿羅漢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然一般皆做狹義之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8 阿那含:舊譯作「阿那伽彌」、「阿那伽迷」。略稱「那含」。意譯「不還」、「不來」、「不來相」。乃「聲聞四果」中第三果之聖者。是斷盡欲界的煩惱的聖人的通稱。凡是修到此果位的聖人,未來當生於色界無色界,不再來欲界受生死,所以叫做「不還」。

9 斯陀含:又作「沙羯利陀伽彌」。意譯作「一來」、「一往來」。係「聲聞四果」中之第二果位。

10 須陀洹:為「聲聞四果」中最初之聖果,又稱「初果」。即斷盡「見惑」之聖者所得之果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