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作者:賴永海 主編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6日

語言:繁體中文

商品編號:1150020301

ISBN:9789570841206

定價:NT$290

會員價:NT$24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勝義諦相品第二

↑TOP
勝義諦相,勝義與世俗相對,勝指勝智,義指義境。以真如理為勝智的境義稱為「勝義」。諦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不捨離於所說義之義,諦在這裡與語言有關,另一方面是觀察以上所說義到究竟清淨義稱為「諦」,這裡含有清淨真如的意思。相是體相、相狀的意思。本品即是講勝義諦的真如有離言等五種自體相狀。本品與後面三品共同組成「境、行、果」中的所觀「境」。所觀境就是指佛教行者所觀照的物件,這裡有「世俗境」和「勝義境」之分(後面四、五兩品分為有性境和無性境)。大乘佛教中所觀「境」面對的是一切法,一切法包括了有為法和無為法,本品開始就分析了一切法,指出一切法中的有為法和無為法都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的本質是無二,即非有為非無為。這就是「勝義諦境」所討論的問題。但是要怎樣來表示「勝義諦」呢?本品認為勝義諦相超過了我們一切的意識尋思境界,其無相所行,不可言說,絕諸表示,不是通過諍論來獲得的,是聖者的內證境界。「勝義諦相」奧義微細甚深,其與一切行相的關係,既不是相同也非不同,超過或「一」(相同)或「異」(不同)的行相境界,此中的偈頌說明:要真正了知「勝義諦相」的奧義,獲得解脫,須要勤修止觀。這也就是第六品所說的。本品還說「勝義諦相」於一切處中是同一味相。於如在蘊處所獲得的勝義諦相和於其他處如「緣起」、「食」、「四諦」、「三十七道品」等處所獲得的「勝義諦相」是相同的。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言1:「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2。一切法無二者,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二?」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一切法者,略有二種:所謂有為、無為3。是中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4。」

如理請問菩薩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最勝子!如何有為,非有為、非無為,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言有為者,乃是本師假施設句5。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6,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有為。善男子!言無為者,亦墮言辭,設離有為無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正等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相謂之有為。

「善男子!言無為者,亦是本師假施設句。若是本師假施設句,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不成實故,非是無為。善男子!言有為者,亦墮言辭,設離無為有為少有所說,其相亦爾。然非無事而有所說,何等為事?謂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正等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相謂之無為。」

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訶薩復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言:「最勝子!如何此事彼諸聖者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正等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相,或謂有為、或謂無為?」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善男子!如善幻師或彼弟子住四衢道7,積集草葉、木、瓦礫等現作種種幻化事業8,所謂象身、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9。若諸眾生愚癡頑鈍惡慧種類10,無所知曉11,於草葉木瓦礫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實有象身,實有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彼於後時應更觀察。

「若有眾生非愚非鈍善慧種類有所知曉12,於草葉木瓦礫等上諸幻化事,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見者,無實象身,無實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然有幻狀迷惑眼事,於中發起大象身想,或大象身差別之想,乃至發起種種財穀庫藏等想,或彼種類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愚妄』,為欲表知如是義故,亦於此中隨起言說,彼於後時不須觀察。

「如是若有眾生是愚夫類、是異生類,未得諸聖出世間慧,於一切法離言法性不能了知,彼於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實有有為無為,如其所見,如其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愚妄』,彼於後時應更觀察。

「若有眾生非愚夫類,已見聖諦、已得諸聖出世間慧,於一切法離言法性如實了知,彼於一切有為無為見已聞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決定無實有為無為,然有分別所起行相,猶如幻事迷惑覺慧,於中發起為、無為想,或為無為差別之想,不如所見,不如所聞,堅固執著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癡妄』,為欲表知如是義故,亦於此中隨起言說,彼於後時不須觀察。

「如是善男子!彼諸聖者於此事中,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現正等覺,即於如是離言法性,為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相謂之有為、謂之無為。」

爾時,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佛說離言無二義,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於此癡所惑,樂著二依言戲論。

彼或不定或邪定13,流轉極長生死苦,

復違如是正智論,當生牛羊等類中。」

【譯文】

這時,如理請問大菩薩(菩薩名)即在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大菩薩(菩薩名)說:「佛子,佛陀常說『一切法無二』,在這『一切法無二』中,什麼是一切法?怎麼說是無二的?」

解甚深義密意大菩薩回答如理請問大菩薩說:「善男子!一切法簡單來說有兩種:一種是有為法,一種是無為法。這裡所說的有為法非有為、非無為;所說的無為法,也非無為、非有為。

如理請問菩薩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說:「佛子,如何說所說的有為法非有為、非無為;所說的無為法,也非無為、非有為?」

解深義密意菩薩回答如理請問菩薩說:「善男子!講說有為法,這是本師佛陀假立施設的語句,如果是佛陀假立施設的,也就是說周遍計度的所集言辭所說,如果是周遍計度的所集言辭所說,也就是說畢竟所有種種言說都是周遍計度的,不是實有,故不存在實有的有為。善男子!說無為,也是言辭遍計的。另外如果離開了有為法、無為法外,還有如『非有為非無為』等少許說法的話,這類說法和有為法、無為法一樣也是遍計名言所說,不是實有的。但是佛陀如來也不是無事而說。那麼是為了什麼事呢?這是因為諸聖者因聖智、聖見現正等正覺,而此聖智、聖見無法用名言來表達,但為了使其他眾生也能夠明白這離言的真如法性,假立名相而說有為。」

「善男子!說無為也是本師佛陀假施設的語句,如果是佛陀假立施設的,也就是說周遍計度所集言辭所說,如果是周遍計度所集言辭所說,也就是說畢竟所有種種言說都是周遍計度的,不是實有的,因此不是存在實有的無為。善男子!說有為,也是言辭遍計,另外,如果離開了無為法和有為法,還有如『非無為非有為』的等少許說法的話,這類說法和無為法有為法一樣也是遍計名言所說,不是實有的。但是佛陀如來也不是無事而說。那麼是為了什麼事呢?這是因為諸聖者因聖智、聖見現正等正覺,而此聖智、聖見無法用名言來表達,但為了使其他眾生也能夠明白這離言的真如法性,假立名相而說無為。」

這時,如理請問大菩薩再問解甚深義密意大菩薩說:「佛子!為什麼說諸聖者因聖智、聖見現正等正覺,而此聖智、聖見是無法用名言來表達的,但為了使其他眾生也能夠明白這離言的真如法性,假立名相而說有為無為?」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對如理請問菩薩說:「善男子!這好像一位幻化功能高超的幻化師或幻化師的弟子住在四街道中,積集了草葉、木、瓦礫等物,變現作種種幻化事業,將它們都幻化成象身、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如果有眾生是愚癡、頑鈍、惡慧的種類,對幻境無所知曉,於由草葉、木、瓦礫等幻化出來的現象,看到聽到後認為:這裡所看到的,真實有象身,真實有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堅固執著所看到所聽到的,從而說『只有這是真實的,其餘的都是愚妄的』。這類眾生以後還需要作進一步觀察來認識幻相。

「如果有眾生不是愚癡也非頑鈍,是具有善慧的種類,對幻境有所知曉,對由草葉、木、瓦礫等幻化出來的現象,看到聽到後認為:這裡所看到的,不是實際有象身,不是實際有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是由於幻狀迷惑眼睛的緣故,從而於幻境中生起大象身想,或種種大象身的差別想,乃至發起其他種種財穀庫藏等想或者這些的種類差別想。事實上並非是眼所看到的,耳所聽到的,對此堅固執著,而說:『只有這樣才是真實的,其他的都是愚妄的』。為了表達這種意義,而在其中隨起言說。這類眾生因如實了解幻相,所以後面就不須再作觀察了。

「如果有眾生是愚夫種類,是異生類,沒有得到諸聖者的出世間智慧。對一切法的離言法性不能了知。他對於一切有為法無為法,見到聽到的,會作這樣想:這些所看到聽到的有為法無為法決定是實有的。堅固執著所看到所聽到的,從而說『只有這是真實的,其餘的都是愚妄的』。這類眾生以後還需要做進一步觀察來認識真相。

「如果有眾生不是愚夫種類,已見到聖諦,已得到了諸聖出世間的智慧。對一切法的離言法性都如實了知。那麼他對於一切有為法無為法,見到聽到的,會作這樣想:這些所看到聽到的有為法無為法決定不是實有的。但因有分別而產生了種種行相,這猶如幻事迷惑覺慧一樣。在這裡面發起有為無為的想法,或有為無為差別的想法。事實上並非是眼所看到的,耳所聽到的,對此堅固執著,而說:『只有這樣才是真實的,其他的都是愚妄的』。為了表達這種意義,而在其中隨起言說。這類眾生因如實了解了真相,所以後面就不須再作觀察了。

「正因為這樣,善男子,那些聖者在此事中,以無法用名言來表達的聖智、聖見現正等覺,但為了使其他眾生也能夠明白此離言的真如法性,而假立名相而說有為,無為的。」

這時,解甚深義密意大菩薩想重新宣說這道理,以頌的形式來說:
「佛說離言無二義,甚深非愚之所行,
愚夫於此癡所惑,樂著二依言戲論。
彼或不定或邪定,流轉極長生死苦,
復違如是正智論,當生牛羊等類中。」

【注釋】

1 如理請問菩薩:這是第一位發問的菩薩,因他順理髮問,故稱為「如理請問菩薩」。解深密義菩薩:因能解釋甚深義理密意而得名。又名「寶冠頂菩薩」,「寶觀頂」是佛的名號,該菩薩是此佛的弟子。解深密義菩薩回答了如理請問菩薩的提問。

2 法:音譯為「達摩」。意義較為複雜。主要有兩種意思,一是「任持自性」的意思、一是「軌生物解」的意思。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自體的自性(各自的本性)不改變;軌生物解,指能軌範人倫,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據。這裡主要是前一種意義。

3 「略有二種」數句:法略說分「有為法」和「無為法」;非略非廣分為五種: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廣說有百法。有為、無為:《瑜伽師地論》中說,有生滅的依因緣和合作用的稱為「有為」,反之稱為「無為」,《大智度論》中有說有所得為「有為」,無所得為「無為」,有說取相是「有為」,不取相是「無為」。在此經中,以三性來分「有為」與「無為」,有三種「有為」與「無為」,第一種是遍計所執有為和無為,堅固執著實有有為法與無為法;第二種是唯依依他起相分有為無為,這裡意思為決定沒實有有為法與無為法;第三種是講有為法即是依他起性,無為法即是圓成實性。在此處文中,有為法無為法是從第三種說法來說的。後文有解釋。

4 「是中有為」數句:這裡所說的「有為法」是依他起性的有為法,不是遍計所執的有為法和無為法,所說的「無為法」是圓成實性意義上的無為法,不是遍計所執性的無為法和有為法。

5 本師假施設句:「本師」此處是指佛陀如來,「假施設句」指為了說明某一道理而假立施設的語句。

6 遍計:周遍計度,也有譯師翻譯成「分別」。

7 幻師:在真諦《金光明記》中認為,幻師是阿賴耶識無始以來的能造虛妄。弟子:比喻「七識」。《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四中也說八識為師。四衢道有解為「四諦」或「四念處」或「四識住」(識住於色、受、想、行四蘊)。

8 積集草葉、木、瓦礫等:比喻諸種子積集在本識中。草葉細軟可比喻善種,木石等粗強的可比喻為惡種。此句可譬喻說因善惡種子生出諸果來。

9 象身、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種種財穀庫藏等身:象身、馬身、車身、步身可喻為「因緣」或「有情」;而末尼等可喻為「果」或「無情」。

10 愚癡頑鈍惡慧種類:愚癡可喻無明體,頑鈍可喻癡用,惡慧可喻諸見。

11 無所知曉:可比喻惡慧(諸見)用。

12 非愚非鈍善慧種類有所知曉:非愚非鈍,是指起悟近緣,無癡善根。善慧種類有所知曉比喻地前加行位中分證能取所取空性或地上了知勝義無二的道理。

13 不定或邪定:三定聚眾生中的兩聚。三定聚指: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大智度論》卷八十四講:「能破顛倒者,稱為正定;不能破顛倒者,稱為邪定;得因緣能破,不得因緣則不能破者,稱為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