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智慧之劍:《永嘉證道歌》講錄

作者:聖嚴法師

譯者:莊國彬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大智慧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17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750111

ISBN:9789575984243

定價:NT$220

會員價:NT$18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前言

↑TOP
從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五年之間,我講說了一系列永嘉玄覺禪師的《永嘉證道歌》。這些都是在禪七期間的開示,目的是幫助學員瞭解佛教的概念,以便能夠好好地修行。
 
永嘉禪師是唐朝人,生於西元六六五年,歿於七一三年,得年四十八歲。他的名字來自他所出生的地方──永嘉(位於現在的浙江省),法名為明道,意即「明亮的道路」。
 
他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出家修行,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永嘉附近。他跟隨過幾位天台宗的師父學習。他與玄朗禪師(六七三~七五四)是好朋友,玄朗禪師也就是後來的天台宗五祖。之後,他在浙江溫州龍興寺蓋了間小小的茅草屋,作為修行的地方。
 
永嘉禪師四十歲時,已經小有名氣,許多禪修者跟隨他修行。有一次,六祖惠能的弟子玄策法師到龍興寺見永嘉禪師,雖然當時永嘉禪師還未被印可為是開悟的禪師,玄策法師卻發現他的智慧應該相當於已開悟的人。
 
玄策法師問永嘉禪師他是在哪裡,以及如何獲得這樣的智慧。永嘉禪師回答:「當我學習經論時,有許多老師教我不同的東西。後來,當我讀《維摩詰經》通達佛心的本性時,卻沒有老師可以印證我的領悟。」
 
玄策法師相當驚訝,認為他是辟支佛。玄策法師告訴永嘉禪師,這樣的經驗從威音王佛(一位最初始的佛,也是辟支佛)以後就沒有了。
 
威音王佛的事蹟在《法華經》中有記載,是在無量劫之前,而且住世不可思議的長久。他代表最早的佛,早於沒有思想、沒有概念、沒有語言的時代。由於他是最早的佛,所以沒有人可以印證他的開悟。在威音王佛之後才有思想和語言,這才能使老師測試和印證弟子的經驗。
 
玄策法師向永嘉禪師強調,自然達到的證悟是有限的,因此他建議永嘉禪師去尋求其他禪師的指引,加深領悟。永嘉禪師問玄策法師能不能印證他的開悟,但是玄策法師建議永嘉禪師去見自己的老師──惠能大師,於是便帶著他來到了曹谿。他們抵達後,永嘉禪師並沒有按照一般的禮節向惠能大師頂禮,反而一手握著錫杖、一手拿著缽,繞著惠能大師走了三圈。惠能問他:「沙門應該具有威儀。你從哪裡來?為什麼這樣傲慢?」

永嘉禪師說:「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沒有時間擔心態度的問題,我唯一關心的是了脫生死。」

惠能大師說:「那為什麼不體驗不生不死?那麼你就會瞭解沒有迅速這回事。」

永嘉禪師說:「假如知道法身的本體,而且明白法身是不生不死的,那麼就會知道沒有迅速這樣的事。」
 
惠能大師說:「的確,沒有錯。」
 
眾人對於雙方的對話感到十分驚訝,沒想到接下來的對話讓他們更為驚訝。永嘉禪師對惠能大師頂禮,說:「是我該離開的時候了。」
 
惠能大師說:「這樣就離開不會太快嗎?」
 
永嘉禪師回答:「本來就沒有移動,自然就沒有快或不快的問題。」
 
惠能大師問:「是誰知道原本就沒有移動?」
 
永嘉禪師回答:「是你在分別。」
 
惠能大師說:「你真的瞭解無生的意義了。」
 
永嘉禪師回答:「無生還有什麼意義?」
 
惠能大師更深入地問:「假如沒有意義,那麼是誰在分別?」
 
永嘉禪師回答:「分別也沒有意義。」
 
惠能大師稱讚永嘉禪師說:「非常好!請留宿一夜再走吧!」
 
永嘉禪師就留下來過了一夜,隔天才回龍興寺。許多禪修者跟著永嘉禪師學習,而且他愈來愈出名。由於他的名聲遠播,在西元七一三年圓寂時,皇帝賜他諡號為「無相」。
 
永嘉禪師對佛法和修行的觀點,除了可以從《證道歌》加以瞭解外,還有《禪宗永嘉集》,這兩本書都收錄在《大正藏》中。《禪宗永嘉集》中收錄了十篇文章,為永嘉禪師的主要教法。
 
他強調認真修學佛法的人不應該太驕傲,也不應有太多欲望,要清淨身、口、意,如此才能清淨個人的業。為了這麼做,禪修者一定要嚴持戒律。永嘉禪師相信沒有了戒律,禪修者不可能真正學習佛法或修行止觀。有了正確的行為與修行,禪修者就能進入三摩地,最終獲得智慧。如《維摩詰經》中所說,只有在本體和現象不相離的情況下,智慧才會生起。
 
永嘉禪師也強調發願的重要,沒有真誠的誓願,禪修者會進步緩慢,而且成就有限。諸佛菩薩能獲得階位,是因為他們都立下了如〈四弘誓願〉等偉大的誓願。

讓我們再回來解說《證道歌》。《證道歌》出現於八世紀初期,但是第一種註解要等到十一世紀的宋朝才出現。它共有四種註解,最後一種註解出現在十四世紀。還有兩種重要的日本註解,分別寫在十八和十九世紀。英文註解是由陸寬昱(Charles Luk)所著。
 
關於《證道歌》的作者和它的年代是有爭議的。比較《證道歌》和永嘉禪師其他的作品,學者發現有不一致的地方,因此懷疑《證道歌》是他人所寫。例如《證道歌》並沒有和永嘉禪師的其他十部作品,一起收錄在《禪宗永嘉集》中。再者,在正史《新唐書.藝文志》中,提到了永嘉禪師和他的作品,卻沒有提到《證道歌》。
 
其實,《證道歌》本身就有不一致與矛盾的地方。《證道歌》中有一句提到「六代傳衣天下聞」,這是說以傳衣作為上一代傳法給下一代的象徵,但是這樣的儀式恐怕是在永嘉禪師身後才有的事。
 
其中,又有一句提到在深山獨自修行的重要,然而從永嘉禪師其他的作品中,明顯地並不鼓勵這樣的觀念。他主張在人群中修行,而不是獨自一人在深山中。
 
當永嘉禪師從曹谿見過六祖回來以後,他接到玄朗法師的邀請。在邀請函中,玄朗法師讚揚在山中禪坐的利益,永嘉禪師回答道:「我們的世界已不注重正道,人們跟著既沒有修行也沒有學問的人學習,我們不能讓那些沒有真正的理解和證悟,而且修行不正確的人去弘揚佛法。在沒有偏離佛法,甚至連一剎那的偏離也沒有的時期,才可以待在深山裡修行。若是認為遠離日常生活就比較不會有干擾、修行會比較容易,這是錯誤的想法。如果你的心不平靜,在深山中也一樣不會平靜,甚至太陽、雲和霧都可以影響你的心情。已經證悟的人是不會被任何干擾所影響的,對他而言,住在深山或城市裡並沒有差別。認為在深山中修行比較容易的人,事實上是把雙手銬上手銬,一邊的手銬是愛,另一邊則是憎。」
 
然而在《證道歌》中,作者建議修行人要獨自在深山中修苦行。
 
基於以上的理由,學者認為《證道歌》不可能是永嘉禪師寫的。總結來說,知道是誰作《證道歌》和什麼時候作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宋朝祖師強調這部作品的重要性,而且我們今天所修習的禪宗,就是從宋朝一直傳承下來的。參話頭和公案的方法,就是來自宋朝,同時,禪法傳播到日本,主要也是在宋朝。
 
《證道歌》是無價的,因為它說明了悟前與悟後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正確方法,以及修行時應有的正確態度。宋代大慧宗杲禪師說,佛教禪修者十分看重《證道歌》,因此它還被翻譯成梵文。姑且不論這是不是真的,至少說明了《證道歌》受到重視的程度。
 
我個人的猜測是:《證道歌》原本應是唐代的永嘉禪師所作,只是後代禪師在抄寫、註解和編輯的過程中,逐漸轉變了它的原貌。不過,《證道歌》中所呈現的概念和六祖的教法是一致的。
 
在《證道歌》中,有一個很明確的主題──實相,它是由兩組語詞所呈現的:實性或法性,以及本性或佛性。
 
實性是空性,它是一切法的本性,也稱為法性。一切法,包括內在的法和外在的法,皆由因緣而生起。就法的本身而言,它並無本質上的真實,是無自性的。本性則是每位眾生內在所具有的,也就是因為眾生具有本性,才能達到佛果,也叫作佛性。
 
《證道歌》的結構比較鬆散,時常從一個主題跳到另一個主題:有時正說明禪修者的正確行為時,另一段卻又討論法性和如來藏,然後接著描述「道」,強調這並不是指真正的道路或方向,而是指修行的方法。
 
在《六祖壇經》中,六祖惠能提到,如果他的弟子能夠真正地瞭解三十六對法,他們在弘揚佛法時就不會有困難。在《證道歌》中,我們也發現有許多相對的名相,例如:罪與福、貧與富、現證與教理、生與死、色與無色,真與假、空與有、捨棄與執著、沉默與話語、因與果、對與錯、樹幹與枝葉、手指與月亮等,最後還提到了「無眾生」與「無佛」。
 
在這部作品中,永嘉禪師強調保持不執著、不捨棄的態度,同時強調理解經教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只依靠書寫的文字,修行者應該努力修行。
 
《永嘉證道歌》不僅告訴我們要如何修行、如何過生活、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在佛道上自己幫助自己,以及如何在進入禪門後去幫助別人。基於以上這些理由,《證道歌》成為禪門中的經典,它和《信心銘》、《寶鏡三昧歌》和《六祖壇經》同樣重要並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