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大手印暨觀音儀軌修法

大手印暨觀音儀軌修法
Gently Whispered: Oral Teachings By The Very Venerable Kalu Rinpoche

作者:卡盧仁波切H. E. Kalu Rinpoche

出版社:橡樹林

語言:繁體中文

商品編號:1150770881

ISBN:9789867884824

定價:NT$340

會員價:NT$289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已搶購一空
目前無法購買

可購買時通知我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認識心的空性

↑TOP
在提出對治煩惱的不同方法上,釋迦牟尼佛教導了三乘的法教。小乘強調捨棄或拒絕某些會產生痛苦煩惱的情緒。這個道強調修行個人的生活方式,是由比丘、比丘尼、沙彌和在家眾接受不同層次的戒律而形成。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只允許在生活中從事某些活動,其他的則必須透過拒絕和捨棄加以斬斷,因為這些活動被認為是輪迴痛苦的來源。小乘的觀念是避開一些生活中不需要的、起反作用的部分:終止會累積惡業的行為。在許多東方國家,由於生活步調比較緩慢,離完全現代化還有一段遙遠的距離,所以比較適合走小乘的道路,而目前也還在修行。但對大多數西方人,這種方法或許太過嚴格,因為以現代的生活方式來看,想要終止被認為是社會規範內的事,並不容易。若想致力於如此嚴格的標準來形塑個人的道德卻沒有社會強烈的支持,這樣做並不可行。

佛陀所提出的第二條道路是大乘。這個方法是將負面情緒的能量,轉化為正面能量。例如,一個極度憤怒的人持續不斷地生起怨惱、瞋恨、侵略的情緒,大乘的方法會鼓勵這個人去禪修,以引導負面的情緒,開展出善心、慈悲心以及對他人慈愛。不管情緒如何,適當的運用禪修,都能讓情緒改變或轉化所呈現的方式。當然,這個方法相當複雜,並不是最實際且能快速解決情緒問題的方式,而是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

佛陀還給了另外一個選擇,就是金剛乘。這種密續的方法是尋找情緒的根源,而不去理會表面的情況。在尋找根源、直接觀照煩惱本質時,情緒經驗一生起,煩惱也同時解脫。金剛乘是非常直接的道,但同時也非常深奧。在實用的層面上,這種方法是如此的基本,以致很難解說。為了利益普遍的大眾,必須發展出一套淺顯的密續方法,讓大眾能夠了解這個方法真正深奧的本質。

我們還遺漏了什麼嗎?我們已經談過了三個基本的選擇,還有一種方法可以嘗試,但這種方法與深觀煩惱的本質並不是那麼相關,而是透過了解心的本質,我們可以自動了解到從心中生起的念頭、情緒等等;透過檢視念頭、情緒力量的生起,我們可以了解它的本質。在短暫的生命中想要達到最大的利益,這種方法似乎合理。此外,這是一種非常方便的方法,容易解釋,也容易了解,適當的加以運用,這種方法擁有驚人的效力。這不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過程或是過著有戒律的生活,也不需要任何深奧的洞見。當然,這需要聰明才智並了解這個方法所說的一切。

  根本的問題在於我們相信一切都是真實的,因此每件事我們都如此對待──  「我是真實而堅固的;我的身體是真實而堅固的;我感覺到的所有情緒都是真實而堅固的。」由於耽溺於這個信念,我們除了釋放出情緒並接受結果,別無選擇,只能任由情緒擺佈。我們經驗過貪執、厭惡、生氣、愚蠢、欲望、嫉妒等情緒生起的情況,面對這些主觀的現象時,它們是如此真實,以致於我們只好自動投降。我們以這麼有效而真實的態度投入整個概念中,因而無法認知這些特質是虛妄不實的。我們覺得:「好吧,別無選擇了,因為只要我轉到任何地方,每件事都如此真實,我能怎麼辦呢?」因此只好釋出我們的妄念,任由這些心的投射所擺佈。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身為人,我們經驗心和身,藉著身心的結合而作用。我們有一個身體的形式,透過身體而有心的體驗,身和心兩者之間有一個強烈而細微的連結。當我們經驗一種情緒時,它是從哪裡來的?真的和身體有任何關連嗎?假設我們生氣了,基於生氣,我們可能對某人大呼小叫,也可能痛打某人,甚至殺了他們。但是身體的行動是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心理的動機才發生,身體的行為只是情緒發展與表現的途徑或管道。如果我們認為情緒只是單純身體的表現,那可能需要去看一下屍體  一個人的身脫離了他的心之後,一旦沒有身體的形式,心要到哪裡去表達情緒?很顯然,屍體是無感情的,因為心不再用身體來引導它的情緒,不能再繼續表達憤怒或任何情緒,心不再擁有往昔的完整性,以致無法透過身體來表達。

明瞭這一點,給了我們更多的洞見,讓人們了解,一個人不需要屈服於情緒,或當情緒生起時便投降。為什麼?因為從究竟上來說,除了心海表面上的情緒波浪之外,什麼事也沒有發生。心是如此的流動、柔軟,以致這些情緒可以任意的運作。心是空性的、無實性的,我們無法將任何有限的特性加諸於心之上。唯一能夠描述的是,把心比喻為本質上是空性的。但是這還不夠,我們也知道心具有光明的潛能以及無礙的動態的覺性。這並非說空性是空無一物而現象是堅實的,因為佛性的展現就向彩虹一樣──彩虹作為顏色的整個光譜,非常明顯而清晰,但卻不是堅實的。你可以伸手穿過彩虹。這是一個外相在本質上是空性的例子,提供給我們一個觀念:所有看似完美以及清晰呈現的現象,都缺乏明確的或究竟真實的來源。心的本質即類似這種情況,無形無相,呈現的是光明性和無礙的流動性。

當一種情緒生起時,到底發生了什麼?這空性、清淨、無礙、流動的覺性,就以特殊情緒的形式呈現,在生起而又隨即消逝的片刻,對於情緒的表現無須歸因於任何的真實,因為情緒只是非常世俗性的,沒有究竟的、實質的、明確的真實需要(或可以)歸因於它。這使得情況更容易運作,我們無須感覺自己完全被情緒擺佈。只有當默認情緒或是以虛假投入情緒之中時,我們才被迫釋出。這正是麻煩的開始,因為釋出情緒是一個無止盡的過程。只要我們還樂意歸結情緒為真實,就會繼續認為自身永久存在。就好像要用盡恆河或其他大河的水一般,然而水只會源源不絕地湧來。

如果我們允許欲望(或任何其他的情緒)自我表達,相對的,我們會發現欲望有多麼想表達,它是如此的無止盡,而情緒的無底洞可以使人花費無窮的時間讓它表現,那正是麻煩的開始,真正的痛苦也正在其中。不管是什麼情緒浮現成為經驗,還有更多的情緒和念頭在心中生起,這是空性無礙的化現。在究竟實相中,並沒有任何東西在那兒。如果有固定的或堅實的東西,你可以把它切碎,直到什麼都不剩。然而,因為這只是無形無相、動態覺知的化現,只要你願意,就會源源不絕的出現。從這個觀點來看,問題不在於:「我需要捨棄情緒嗎?」「我必須停止再有這些情緒嗎?」反而變成是:「我要對這些情緒投降嗎?」「我要釋出這些感覺嗎?」

當一種情緒在心中生起且無須持續釋出所有的情緒時,回答這些問題,就可以免於在對錯之間做關鍵性的抉擇。當情緒在心中生起時,不管是什麼情緒,貪欲或是生氣,只要欣賞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可以了。一個人經驗情緒,只是從心中生起的化現,然後又消解回到心中。這種經驗變得更明顯了:情緒需要去展現的情況變少了。只有當一個人認為從心中生起的情緒有獨立的自性,那麼涉及煩惱的複雜問題才會產生。

情緒和散漫的念頭對你們而言並不新鮮,但是這些情緒並沒有安住在一個特別的地方,你無法儲存在碗櫥裡,隨著自己高興要拿出來還是放回去,因為情緒就是心的自身。心是無實性的,絕對沒有自性。由於過去你們都有情緒的和精神散漫的經驗,所以未來也會再生起。這些情緒並沒有被遺忘在某個抽屜裡,或去年搬家時遺失了,或甚至留在精神科醫師的診所裡。這些過程是你身為有情眾生的一部分。

我可以說,「情緒從心中生起,而心是空性的。」你們現在應該對這句話的意義有一點了解了,這樣的理解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真正了解的第一步。但還不夠,因為究竟的利益不會單獨來自於智性上的理解。這只是第一步而已。理解可以變得更深入、更直覺,而且應該更理想的貫徹到穩定的了悟或是直接的經驗上。當這種理解轉化成生活的和穩定的經驗之後,便進入第二步,只有那時候,才能夠感受到修行的真正利益,同時會增強行者的進展,使他獲得更進一步快樂與平靜的狀態。因此,為了讓討論變得有意義,深入了解心的空性是非常重要的,這必須從透過修行止觀和個人的體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