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金光明經

金光明經

作者:賴永海 主編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03日

語言:繁體中文

商品編號:1150020281

ISBN:9789570841060

定價:NT$260

會員價:NT$221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前言(節錄)

↑TOP
《金光明經》是大乘佛教中有著重要影響力的經典之一。由於經中所說的誦持本經能夠帶來不可思議的護國利民功德,能使國中饑饉、疾疫、戰亂得以平息,國土豐饒,人民歡樂,故歷代以來《金光明經》被視為護國之經,在大乘佛教流行的所有地區都受到了廣泛重視。加之經中的金鼓懺悔法、流水長者子治病護生以及薩埵王子捨身飼虎的著名故事,使得這部經成為被廣泛持誦的大乘經典。在尼泊爾,此經自古以來被視為九部大經之一,並在此發現了原始梵本。在日本,這部經從七世紀開始就被列為「鎮護國家三經」之一(《妙法蓮華經》、《仁王護國般若經》、《金光明經》),在全國的寺廟誦讀。這部經在蒙藏地區也持誦得非常普遍,過去在蒙古地區有各家輪流供養僧人每天念誦《金光明最勝王經》的習俗。

經題「金光明」三字,真諦三藏首先解釋為表三種三法:即三身佛果、涅槃三德、三種佛性。
「金」體真實,譬法身;「光」用能照,譬應身;「明」能遍益,譬化身,這是表三身佛果。又以「金」喻法身的常樂我淨四德,「光」喻般若德,「明」喻解脫德,這是表涅槃三德。又以「金」體本有,喻道前正因佛性;「光」用始有,喻道內了因佛性;「明」是無暗,喻道後至果的緣因佛性,這是表三種佛性。簡言之,真諦三藏以法身、涅槃的佛果作為本經的義理核心。但是天臺宗智者大師認為上述解釋還不夠圓滿,沒有達到天臺宗圓教的深度,故他在《金光明經玄義》中又提出「以法性為體」,並解釋說:「法性之法可尊可貴名法性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為明。此即是金光明法門。」如同《華嚴經》說:「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一身即是同「金」,智慧即是同「光」,力無畏即是同「明」,於一法體三義具足。

《金光明經》中說:「若入是經,即入法性,如深法性,安住其中,即於是典,金光明中,而得見我,釋迦牟尼。」「金」比喻諸佛法身、諸法法性,這是一切功德之所依,安住法性才是進入本經,真見釋迦牟尼佛;「光明」比喻法身所起的不可思議力用,具有無量威德,能夠摧伏一切煩惱怨敵,並由此得到諸天擁護。故智者大師以「法性」義作為本經的甚深義理所在,並以法性圓談無量義來解釋「金光明」三字。又具體舉出十種三法,即三德(法身、般若、解脫)、三寶(佛、法、僧)、三涅槃(性淨涅槃、圓淨涅槃、方便淨涅槃)、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三大乘(理乘、隨乘、得乘)、三菩提(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便菩提)、三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方便般若)、三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緣因佛性)、三識(庵摩羅識第九不動識、阿梨耶識第八無沒識、阿陀那識第七分別識)、三道(苦道、煩惱道、業道)等,來說明「金光明」三義。又分為「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和「從無明為本立一切法」對十種三法作逆順兩番生起的解釋。「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的順次序解釋為:「三德者名秘密藏,秘密藏顯由於三寶,三寶由三涅槃,三涅槃由三身,三身由三大乘,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識,三識由三道。」這是從法性立一切法。「從無明為本立一切法」逆次序解釋為:「一切眾生無不具於十二因緣,三道迷惑、翻惑生解即成三識,從識立因即成三佛性,從因起智即成三般若,從智起行即成三菩提,從行進趣即成三大乘,乘辦智德即成三身,身辦斷德即成三涅槃,涅槃辦恩德利物即成三寶,究竟寂滅入於三德,即成秘密藏。」這樣,「金光明」的含義就大大擴展了。所謂「法性無量甚深,理無不統。……當知(金光明)三字遍譬一切橫法門,乃稱法性無量之說;遍譬一切豎法門,乃稱法性甚深之旨。」智者大師以為上述「金光明」三義遍於十八品之中,可謂是把「金光明」的玄義發揮到了極致。

對於本經的大乘思想,提出以下幾條來介紹:
1.《金光明經》的佛壽量思想。本經重點宣說的大乘思想是關於佛壽和法身法性之體的討論,經言蘊含著諸佛的甚深微妙法義,這是本經要旨,也是歷代注家發揮本經玄義所在。這個問題在經中是由王舍城的信相菩薩對佛壽命僅八十的疑惑,引出四方四佛集會解說佛壽之無量。但這個問題在讖譯四卷本中以比喻的形式簡略論說,僅說了佛壽無量的結論,後世注家由此引發對於佛之法報化三身及涅槃問題的討論,往往需要結合合本、淨本中的〈壽量品〉、〈三身分別品〉來發揮玄義。又從經言佛壽八十來看,本經應是在距佛陀入涅槃比較近的時間講說的,與《法華經》、《涅槃經》的講說屬於同期,因此歷代注家對這個問題的解釋也往往與二經有相通之處。

2.《金光明經》的懺悔思想及金光明懺法。本經宣說的金光明懺悔法是大乘佛法中重要的懺悔思想,以比喻的形式講說法身之理及修法身之因,使得懺悔法成為修道門中的重要內容,對於天臺宗懺法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所謂「懺悔」,《文句》解釋為去惡為善、改往修來等。金光明懺悔法以法性為本,善惡因果為行,具有了作法、取相、觀無生三類懺法。所謂作法懺,即通過一定的儀軌作法來懺悔;取相懺是通過懺悔後所見到的好相來決定罪業是否懺淨,如夢到佛菩薩摩頂等相;觀無生懺悔又名無罪相懺悔,指安住於甚深法性之中,觀罪性本空。如《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云「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金光明經文句》卷三《釋懺悔品》,《大正藏》第三十九冊,第五十九頁。,這是最究竟的懺悔法。同時,金光明懺悔法又包含懺悔、讚歎勸請、隨喜、回向、發願五門懺悔的內容,十分完整。在懺悔的內容中,依身口意十業而懺除業障、報障、煩惱障三障,遮斷過去、現在、未來所造之罪。如經中說「過去諸惡,今悉懺悔。現在所作,誠心髮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業,不敢覆藏」,對於要遮斷的罪業內容分析得很全面。智者大師據此作了《金光明懺法》,這是他所撰的四部懺法之一(其他三部是《法華三昧懺儀》、《方等三昧懺法》、《請觀世音懺法》),為天臺宗學人所修習,是修學天臺止觀的重要內容。據《續高僧傳》卷十七記載,智在晚年曾為楊廣的重病妃子蕭氏行過七日金光明懺法。到了宋代,天臺宗遵式著《金光明經懺法補助儀》一卷,補足了《金光明懺法》所省略的內容,知禮根據義淨譯本著《金光明最勝懺儀》一卷,完善了天臺宗的金光明懺法。遵式更製作《金光明天王護國道場儀》,以《金光明經》思想為國行懺。

3.《金光明經》的天王護國思想。雖然以前的大德在注疏本經的時候,多把解釋重點放在了正宗分的法身涅槃之體上,但本經能夠被廣泛持誦,作為大乘菩薩行的護國思想是更為重要的因素。《金光明經》能夠在所有大乘流行的地區都受到廣泛的崇拜信仰,得益於其「護國」主題。《金光明經》中說凡流傳宣講本經的國土都將得到諸天擁護,可使國家饑饉、疾疫、戰亂等一切不吉祥事消除,國土豐饒安穩,人民幸福安樂,因而歷代以來本經被視為護國利民、滅罪積福的護國之經。在鎮護國家的三經中(《法華經》、《仁王經》、《金光明經》),《金光明經》是最主要的。而《金光明經》成為護國經典的依據,是經中〈四天王品〉、〈大辯天神品〉、〈功德天品〉、〈堅牢地神品〉、〈散脂鬼神品〉等五品所宣說的受持讀誦宣講《金光明經》能夠得到四大天王及諸天鬼神大將的衛護,滅除一切災難和憂患,帶來國安民樂。這反映了大乘佛教發展中菩薩思想的擴展,把許多天龍鬼神王等也都視為是不同修證層次的菩薩化身,是法身大士的權現護教,所謂外現諸天鬼王身,內密大乘菩薩行,這種菩薩思想成為後來大乘中的流行觀點。這種寬泛而圓融的菩薩觀化解了佛教精緻的禪觀哲學與現實宗教世界中種種神靈體系之間的矛盾,把佛教以外其他宗教的各種神靈都作為佛教的護法納入到佛教的體系中來。今天佛教寺院大殿中所塑的十六天、二十天、或二十四天像等,其來源依據即是《金光明經》中所列的大梵天、帝釋天、護世四天王、大辯天、功德天、散脂大將、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摩醯首羅天、金剛密跡、韋陀天、娑竭羅龍王、緊那羅王、日天、月天、閻摩羅王等,又增加了他經所載的摩利支天以及中國本土道教的紫微大帝、東嶽大帝、雷神等。宋代以來寺院通行的《齋天儀軌》、《水陸儀軌》中的諸天供設也主要依據《金光明經》,而《金光明懺法》的內容也逐漸為齋天儀式所取代。

4.《金光明經》的菩薩行思想。本經所述的大乘菩薩行思想中,對於國家社會治理及人民安樂有著深切的現實關懷,因此,可以視此經為佛教中的「內聖外王」之道。其菩薩行的立足點是因地的凡夫菩薩願行,具有一種重視當下現實行動的意味。本經反映菩薩行最為突出的是《除病品》、〈流水長者子品〉和〈捨身品〉三個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故事內容敘述得生動曲折,極富文學感染力,而所闡釋的主旨則是大乘菩薩行中濟度眾生苦難的實際行動。在《除病品》中講述了流水長者子學習醫法、救治眾生疾苦的實際行動;在〈流水長者子品〉中則細緻描述了流水長者子救度十千魚的實際行動,在這個過程中絲毫沒有大乘經論中經常出現的不可思議神跡內容,而就是通過流水長者子父子三人以凡夫力量得以達成,這顯示本經所宣說的大乘菩薩行立足於發心濟度眾生的真切行願,特別重視以現實行動解除眾生當下的苦難、獲得當下的安樂,具有法藥與世藥並施的大乘思想。〈捨身品〉則講述了薩埵王子捨身飼虎的故事,突出表達了大乘菩薩行捨己為人的獻身精神,也體現了大乘菩薩行中為求一切種智、以大悲心救度眾生而捐捨身命、為法忘軀的勇猛精神。這一段故事在大乘佛教中極為著名,與〈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藥王菩薩燃身供佛和《大涅槃經》卷十四中雪山童子為求半偈而捨身給羅剎的故事齊名。本經所講述的釋迦牟尼本生故事,無論是流水長者子的治病救生行願,還是薩埵王子捨身飼虎的感人故事,都深切反映出大乘菩薩行捨己為人、與人安樂的真實情懷,拉近了佛教與世界上每一個芸芸眾生的距離。本生故事的文字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得懂的,所流露出的關愛生命的情懷也是每個人都可以體會到的,這正反映出宗教精神的內涵其實正是每一個個體生命深處所蘊含的至真至善情懷。由於〈流水長者子品〉救度水池中十千魚的故事,導致了漢傳佛教中放生池的興起,同時,現在通行的《放生儀軌》也是依據本經〈流水長者子品〉之意而編撰。

此外,還要特別提出的是本經的速疾成佛思想以及佛壽量、授記等思想,與同樣被稱為「諸經之王」的《法華經》中相關品目頗多相近之處。又本經與新近從敦煌文獻和房山石經中發現還原的《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又稱《聖大解脫經》)更為密切相關,兩經堪稱是「姊妹經」。

《聖大解脫經》也是在佛入涅槃之前宣說的,主題也是「懺悔滅罪」,其懺悔思想重點在修行者個人懺悔業障,在於速疾成佛,而《金光明經》的懺悔思想重點則在為國行懺。又《聖大解脫經》中的主要提問者也是信相菩薩,也講到了流水長者子救十千魚的故事,數段經文與《金光明經》相同;經中的三寶常住思想、菩薩行思想、授記思想,也與《金光明經》相近。因此,《金光明經》與《聖大解脫經》、《法華經》三經思想相關,值得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