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如來寶藏:聖嚴法師的如來藏思想研究
The Treasure of Tathagata: A Research of Master Sheng Yen's Thought on Tathagatagarbha

作者:杜正民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2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631

ISBN:9789575987848

定價:NT$220

會員價:NT$18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三節 立宗:中華禪法鼓宗

↑TOP
一、標示:法鼓山存在的意義與使命

2004年聖嚴法師於僧團的「僧活營」中,特別為全體僧團大眾說明法鼓山存在的意義與使命是「承先啟後」,並將法鼓山的禪法定位為「中華禪法鼓宗」。法師於《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說明為何要於晚年為大眾宣說這些內容:

晚近因為有人指評漢傳佛教的缺失,是在於沒有修證次第與教學次第,甚至也不合印度阿含、中觀等之法義,於是便有人對於漢傳佛教失去研修的信心。

因此,法師表明這些講說都是闡述其個人對漢傳佛教的使命感與責任心,並說明中華禪法鼓宗的淵源、因緣和目的。其希望將此使命和責任,「寄望於法鼓山的僧俗四眾,來持續地推動,以利益普世的人間大眾」。足見此小書對於法鼓山教團,乃至整體的漢傳佛教,是非常具有指標性的重要著述。

筆者於數十年來整理法師的如來藏資料,以及在法鼓山僧伽大學教授「如來藏」思想的相關課程,故知道法師非常重視《承先啟後的中華禪法鼓宗》,特將此書中與如來藏教法相關的教理內涵與脈絡做一梳理,以呈顯法師所弘揚的禪法並非是與(大我)如來藏結合,最後能驗證其禪法「是與空性結合的『無我如來藏』」。

是以,下文即依法師所引經教內容脈絡,一一梳理出其如何從不離佛陀所闡明的「緣起」深義,進而演繹出與「佛性」、「空性」不相違背的「無我如來藏」之教法與禪法內涵。

二、闡明:法鼓山禪法的精神與內涵

(一)見緣起即見佛性

法師於〈承先啟後〉中論及:當佛教從釋迦牟尼佛時代敷演成日後「發展的佛教」,不論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都是在這不斷發展的變化過程。漢傳佛教的禪宗在發展變化中,不會放棄釋迦牟尼佛的根本原則,是什麼原則呢?法師表明:

那便是《緣起經》以及《稻稈經》等所講的:「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也就是說,發展佛教的各系各宗,都是從緣起思想開展出來的,見緣起法即是悟道,悟道即等於見到了佛。

因此,當外界質疑漢傳佛教是不是脫離了印度佛教時?法師斬釘截鐵地說:「不是!漢傳佛教是依據印度的大小乘佛教發展出來的。」法師強調緣起法是佛教的各系各宗的發軔,若能悟得緣起法的真髓,即見佛。另外,他在《自家寶藏》也有相同的論點:

根本的佛法,特別重視法的受持,那是指的緣起法。佛有明示:「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此處是將緣起法,換上了《如來藏經》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寶藏,見如來藏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便是見性成佛。

法師直接將「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與《如來藏經》所主張的「眾生皆有如來寶藏,見如來藏即見法,見法即見佛」、「見性成佛」相結合了。筆者據此以同理類推,得其教法的核心脈絡:「見緣起即見佛性」,且可由之理解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即是在「見佛性」時,必同時具含對「緣起法」的體證。

(二)空性即是佛性

從佛教發展過程來看,各宗各系皆從原始佛法的緣起義所流出,而屬於後期大乘佛法的如來藏思想,與其他大乘佛法的中觀、唯識思想又有何不共、特殊之處?聖嚴法師於〈中華禪法鼓宗〉一文中分析如下:

至於大乘的「如來藏」思想是從哪裡來的?這似乎是在「空」、「有」兩種思想之間的調和。中觀思想偏重於「空」,唯識思想偏重於「有」,如來藏思想則是兩邊都講,所以有「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以上三大思想體系,實際上都是從十二因緣發展出來的,緣起論可以說是大、小乘佛教的核心。

由上可知,如來藏思想的特勝處在於可分為「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二個面向,既不落於「空」亦不偏重於「有」,而是調和了「空」與「有」。法師首先標示出如來藏思想的融合性,以區別傳統上不是重「空」,就是談「有」的現象。於後更指出《阿含經》只講緣起法,未言及空性,空性是般若、中觀系依緣起思想而發展出來的。所以,不論是如來藏思想或空性思想之核心皆不離緣起法。

一般談到「緣起」必定內含「性空」的本質,但,前所言的「見緣起即見佛性」,法師又是如何將緣起、性空、佛性此三者串連起來呢?

是以,其文後即引用禪宗的經論為據,提及佛性與空性的關連性:

達摩禪法是從如來藏系統的《楞伽經》出發,五祖、六祖都講《金剛經》,由於如來藏的佛性,即是《般若經》的空性。

前二部經都是禪宗所依的主要思想來源,是否還可以更往前溯源,以論證空性與佛性是不二的呢?這要從法師晚年的力作《華嚴心詮》來看,其中引出《中論》的一段話:

《中論》卷四〈四諦品〉,先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又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空)。」此無與空,是同一個梵文字??nyat?的異譯。

由上述引言可明確得知,唯有空義才能夠促成一切法的,並且說明無與空,是同一個梵文字。除此之外,法師進一步引用青目論師對此所做的詮釋:

青目論師對此的解釋是:「以有空義故,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成就,若無空義,則皆不成就。」可知空性是眾生的主體,也是成佛的正因。〈四諦品〉又說:「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

青目論師強調空性是眾生的主體,也是成佛的正因。因此,續而引用〈四諦品〉之言:若沒有佛性則無法成佛。因此,可得知空性與佛性皆是成佛的正因。那青目認為空性與佛性是一還是二呢?

空性即是佛性,若無佛性,豈能成佛?青目的解釋是:「以先無性故,如鐵無金性,雖復種種鍛煉,終不成金。」以此可知,若將佛性如來藏視作即是空性,雖在中觀見,也是認同的。

聖嚴法師引這段文,乃藉青目論師之言,明確地指出「空性即是佛性,兩者皆是成佛的正因」,進而成為其「佛性如來藏」必具含「空性」之理據,揭示其如來藏教法雖不偏中、不偏有,但亦不離《中論》之「空性」見地。由是可見,亦非法師憑空創造出來的。

(三)佛性如來藏與漢傳禪佛教

聖嚴法師如來藏教法的核心是在見到「空義的佛性」或「無我如來藏」,此一體證即是其所標宗的「中華禪法鼓宗」核心內涵,亦即是漢傳禪宗所指出的「從禪出教,藉教悟宗」:

「從禪(心)出教,藉教悟宗(心)」,是產生全體大小乘佛法的共通因果。例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思惟的最後,即明心見性,明的是無我心,實際上無我心就是禪心、禪的宗旨。因為佛悟到無心之後,說出四諦、十二因緣、五蘊、十八界、六度、四攝、三法印、二諦、一乘等佛法,名之為「從禪出教」。「教」就是佛陀的言教、佛說的法,那是從禪修悟出來的。

綜論之,佛性即是無我的空性,即是無心,即是禪心,這正是藉教法以體證空性之「藉教悟宗」。

由前文得知法師為何特重漢傳佛教的禪佛教,第一,因為禪佛教是體證佛性如來藏的重要修學進路之一。再者,「《釋禪波羅蜜》說,禪波羅蜜總攝一切波羅蜜,禪既是大小三乘的共軌,漢傳的禪佛教便是含攝了整體的佛法」。其三,佛教後來產生了以如來藏思想為主流的各大宗派,其中禪佛教可謂是帶有漢傳諸宗之長,並且是將之素樸化及生活化的集大成者。最重要的是,「漢傳禪佛教的特色,就是釋迦牟尼佛化世的本懷」。

因此,法師於〈中華禪法鼓宗〉一文,明確地表示提出「法鼓宗」的目的,不僅是將禪佛教與義理之學做一互通,更是希望讓禪佛教能與世界佛教會通,並接納發揮世界各系佛教之所長。進而期許法鼓山的宗教師能實踐與傳揚漢傳的禪佛教,與現在及未來的世界佛教接軌,讓全球人類「都願意接受此非常實用、活用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