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80期 / 2018年11月14日‧每週三發行

◆相約法會,歡喜共修開智慧

來看看素超人吧!活著──珍惜生命,讓愛流轉

每個人都可能因生命轉折,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也造就了一生的理想、志業, 且聽蔡明亮、趙可式、惠敏法師分享生命經歷與體會, 讓他們在電影、安寧療護、宗教教育的領域耕耘奉獻, 散發生命的光與熱。

成長經驗的溯源

趙可式(以下稱趙):我從小就跟死亡結了不解之緣,十五歲就得了腦瘤。我在臺大醫院開刀,隔壁床是一個得腦瘤的十九歲男孩,他前一天的手術很成功,可是第二天情況起了變化就走了。因此隔天我要開刀前,我就寫好遺囑。我十五歲第一次寫遺囑,但是又不敢跟家人說,我只告訴姊姊,假設我手術以後發生不幸,就把枕頭套抖一抖,因為我把遺囑藏在枕頭套裡。

臺灣文化或整個華人文化非常缺少死亡教育,尤其對一個小孩子,大人都認為他不懂,其實很多小孩子都會想到生死問題。我的手術雖然成功了,但是因為身體不好,於是生命、死亡的問題一直在心裡打轉,卻得不到解答。那個十九歲的男孩子這麼年輕就離開世界,離開以後又去哪裡?加上我因手術住院很久,看到很多受苦的病人,「人生的苦難、死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這個問題始終縈繞在我的心頭。所以我後來走上臨終關懷,也就是因為這個生命轉折,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後來一路與死亡有著不解之緣。

從死亡學會的事

陳月卿(以下稱主): 趙可式教授因自己的生死而走上安寧照顧,這臨門的一腳能否與我們分享?

趙可式(以下稱趙): 我一開始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安寧照顧,但是在醫院工作,有太多生、老、病、死上演。我十五歲那年六月開刀,我的母親同年十月去世。我生病跟母親去世碰到的醫護人員,都令我終生難忘,這種難忘是消極的,並不是積極的。

我母親在某間大醫院半夜三點多鐘去世,醫師來了,也沒有正眼瞧家屬,就拿出聽筒來聽我母親的心臟,做死亡診斷,一下子就走了,那個護理師就開始拔鼻胃管,血就從鼻子裡流出來,因為從小家裡沒有正信的信仰,自己也讀了一些奇怪的民間習俗,例如七孔流血、殭屍等等。我才十五歲,心裡很害怕便開始哭,那個護理師說我哭會吵到別人,我就不敢哭了。那時我轉頭看她,印象中是一位二十幾歲的女孩子,好年輕、好漂亮,可是她有心嗎?我心想:「如果你母親死了,你會不會哭啊!」可是我不敢講,所以心裡一直存在著糾結、憤怒等。

然後,太平間的工作人員來了,兩人抓起我媽媽的遺體,就摔在不銹鋼車上。接著,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位年輕、美麗的護理師,竟然問太平間的工作人員:「老李,今天太平間的生意好不好?」老李說:「今天不賴,有六個。」當著家屬的面嘻笑,那時的印象太深刻了,都已經半個世紀過去了,我那時覺得他們好像是垃圾場的工人在收一袋垃圾,可是這是一個人、一條生命,剛剛才斷氣,而且家屬都是活著的人,我們有眼睛會看到、有耳朵會聽到。

所以我當時就想:「醫護人員為什麼會這麼冷酷、無情?他們是見多了生、老、病、死嗎?所以心不動、情不動,病人死了就好像垃圾袋綁一綁,丟到垃圾桶裡;然後當著活著的人面……」

我高中念北一女時,功課不錯,我就想去念醫學院,看看是怎樣的教育、生活,會讓醫護人員這麼冷酷、無情,這麼麻木不仁!所以我不是嚮往要當史懷哲、南丁格爾,我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去念醫。

後來我進到醫院工作,看到許多好醫師、好護理師,他們非常慈悲,助人無數、治人無數。不過,早年當病人臨終時,大家真的不知道要怎麼照顧。我還記得剛畢業在臺大醫院工作,病房裡只要有人去世,病房所有的醫護人員都要吃豬腳麵線,這是臺灣的習俗,要去晦氣。可見醫護人員也沒有受過生死教育訓練,也不知道怎麼照顧臨終病人。

相對於「緩和醫療」、「安寧療護」,很多侵入性醫療或急救醫術是不必要、也很痛苦的,用佛教的語言就是,我們醫護人員造了很多「業障」。早年還沒有安寧緩和醫療,不像現在立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當時所有在醫院的病人,如果呼吸、心跳停止,一定要做一套急救,就是所謂CPR心肺復甦術,要電擊、心臟按摩等。

我永遠不會忘記,我剛畢業沒多久,有位八十歲的肝癌末期病人,死前一天放過腹水。結果第二天他的呼吸、心跳就停了。我們馬上把一個木板放到他的身體底下,爬上床開始壓他的心臟。因為他肚子很大,所以我要很用力才壓得到他的心臟。我只好拚命地壓,結果愈壓愈軟,為什麼?因為肋骨全部被我壓斷、肝臟被我壓碎,然後看到他的血從嘴巴冒出來。因為很痛,他的眼睛睜得大大的,眼淚就流下來。我看到他的眼淚,看到他的血,我就壓得更厲害,因為我想要救他,醫療人員的天職就是要「救命」跟「治病」,現在他快沒命了,當然就要救。

我一壓下去,蓋住傷口的紗布蹦開了,黏黏的腹水、血水就像小噴泉一樣冒出來,我全身都是黏黏的腹水,我的頭髮上通通沾了血,這樣救了四十分鐘,人也沒有救活。因為他是一位末期的癌症病人,癌細胞擴散到全身,他全身器官都衰敗了,今天他的呼吸、心跳停止,是疾病造成的。

我看著他猙獰的面容,張著眼睛、張著嘴巴,滿臉是血,滿肚子、滿身是黏黏的腹水。我看著遺體,開始問:「我做對了嗎?」

(節錄自法鼓山2014國際關懷生命獎關懷生命論壇)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雜誌375期

◎ 推薦閱讀:《幸福告別》首刷限量典藏版🌷🌷
隨書附 聖嚴法師末後四句偈 由繼程法師恭書 適合裱框典藏留存!

 
 

以平等心廣結善緣,
又稱為「一缽千家飯,廣度有緣人」。
布施他人固然是結善緣,
接受布施也是結善緣。

學佛群疑

 

如何改掉壞習慣

■ 聖嚴法師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從知道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壞習慣開始。所謂好習慣,包括衣食住行等的生活方式、待人接物的應對言行,不失儀態,不讓他人不便,不使他人不舒服,對家人關心,對公共環境愛護,舉手之勞做好環保。從觀念、心理、口頭到肢體動作,都能考慮到自我的品格以及他人的利益,至少不讓他人覺得不舒服,這就是好習慣。

如果將生活安排得亂七八糟,那是對自己的傷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言行不檢點,吃無吃相、站無站相、坐無坐相、行無行相、臥無臥相;與人相處時粗言惡語,以暴戾之氣對待周遭的人,不愛護公共環境的事物;跟同事相處則妒嫉排擠、爭功諉過、懷疑怨恨;或是處理事情毛毛躁躁,不細心、不踏實,沒有自我反省評估的能力,或是根本不想花心思自我檢點,一昧地任性放肆,自害害人,便都是壞習慣。

決心改掉壞習慣

習慣是一種日積月累的態度,是反覆出現同樣的想法、語言、動作。常常有人對我說:「我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做事粗枝大葉,不拘小節,容易在無意間讓別人受到傷害。」我的忠告是:「既然你已經知道自己的缺點,就不要一錯再錯了,應該練習著慢慢改進。」但是願意改掉壞習慣的人很多,有恆心時時檢點、日日改善的人卻不多;所謂積弊成習、積非成是、積習難改。其實,只要發願改善,就可做得到的。

也有人對我說:「師父,對不起,我什麼壞習慣都沒有,就是有點小嗜好,喜歡喝酒抽菸。」他有酒癮、菸癮,除了造成身體的負荷之外,也可能會酒後傷人,二手菸害人,這還不算是壞習慣嗎?但也不用擔心,只要勇於發願,戒酒戒菸,也不是難事。

我曾遇過一個人,他有口吃的毛病,我告訴他:「你可以自我矯正,不要急著一下子想把話說完,自己在家的時候,多練習朗誦,或者也可以安排到學校去上矯正的課程,改掉口吃的毛病是一定辦得到的。」至於我自己,年輕時說話速度非常快,經常有人向我抱怨我說話太快,讓人聽來吃力不舒服,於是我就不斷地練習,一段時間之後就改掉說話太快的習慣了。因此,要改掉一種習慣,決心與毅力相當重要。

付出恆心檢討改善

有些人出口就是罵人的話,或是不說粗話就開不了口,縱然常常被人譏諷為「狗嘴裡吐不出象牙」也不在乎。對這些人來說,能夠練習著少罵人,少說粗話,就是好習慣。要改掉這種習慣,可以在每次說話之前,先念一句佛號;在想罵人的時候,先做一下深呼吸,感覺自己呼吸的進出,可以讓自己的壞習慣緩和一下。如果發覺自己罵了人,說了粗話時,立即對人致歉、對己慚愧;久而久之,說話粗魯的壞習慣就會改過來了。

要改掉壞習慣,首先要下定決心發願,同時要隨時勉勵自己,以免不留意時老毛病又犯了。這是要付出恆心的,因為壞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當然也不是兩、三天就可以改掉的。

本文摘錄自:《平安無事》,原文收錄於《人間世》。

放下禪:解脫習慣束縛的十一種練習

/瑪婷.巴契勒


利用簡單的禪修練習,打破負面情緒與行為的慣性迴路。愉快的生活,可以自己選擇! 

你發現了嗎?生活中有多少的不快樂與不自由,是改不掉的執著、批判、比較、上癮,以及強迫性習慣造成的?為何堅持讓它們控制你的生活?現在就放下吧!作者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深入剖析根深柢固的心理與生理模式,探究埋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的根源,並根據每章主題歸納……<more>

 

放下執著的練習:「這樣,也很好」的生活方式

/小池龍之介


學會放下,才能重新回到平靜自在的原點。放下執著就沒有敵人,心也會變得柔軟,圓融自在。

佛道的出發點是讓我們直視:人有多麼自我中心。執著會讓人掉進思考模式的迴圈中,變得退縮、武裝自己或攻擊他人,學會放下,才能重新回到平靜自在的原點。小池龍之介以抽絲剝繭的方式帶我們省視十八種執著的真相,從觀念到方法……<more>

 
 
 

觀音菩薩50問


/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你相信觀音菩薩嗎?50個觀音菩薩須知,認識大慈大悲觀音力,離苦得樂,念念觀世音!平安如意,處處觀自在!

信仰觀音菩薩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佛教的觀音信仰與民間信仰有何不同?如何念觀音、求觀音、學觀音、做觀音?觀音菩薩早已成佛,為何還稱為菩薩?

本書針對學佛新手,量身設計50個觀音菩薩入門問題......<more>

 

六妙門:禪修入門與進階

/果煜法師


「生老病死從何而來?生老病死如何能解?」便是當年悉達多太子誓願要覺悟的疑情,最後他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此即參禪頓悟的典範。我們要學佛,就直接學佛最初怎麼發心,怎麼參禪吧!

學佛主要有兩大要門。解門:從聞思中,建立正知見;行門:從修持中,契入印證。本書以闡述行門中的禪法為主,但仍不時提點正見的重要性。 佛教最殊勝之處,在於正知見。只有在正知見的基礎下修行……<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8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