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影音修行‧生活訂閱電子報購買心田點數

常霖法師出家前已是享有盛名的攝影師,
也曾到過西藏、緬甸、斯里蘭卡等著名的佛教聖地,
眼前的風光並沒有什麼不同,
但2010年的印度佛教聖地之旅,一場師徒的彼此考驗,
堅定了他出家的決心,也明白聖地無所不在,
即使身處繁華的美國曼哈頓,也猶如在聖地一般,
因為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佛!


出家前,我已因工作、旅遊到過西藏、緬甸、斯里蘭卡等佛國的聖地,當時雖然已經學佛,但對佛教聖地並沒有十分嚮往,倒是對斯里蘭卡的佛教遺址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2004年,我還是個攝影師,受邀為斯里蘭卡旅遊局拍攝旅遊特輯,這次不像以前都是一大群人出遊,斯里蘭卡之行只有導遊、司機、我三個人。每停留一地,導遊會為我解說,有時我想自己慢慢感受,就要求導遊在旁等我。記得在一處曾有二、三千個出家人修行的千年遺址中,想像著出家人從四面八方前來接受國王的供養,自己也是出家眾一員,心中充滿悸動。


為何有如此的想像?或許是因為1997年曾在澳洲南天寺短期出家,確知自己嚮往出家生活,當時出家的種子已經萌芽,只是因緣還不具足。


印度朝聖,師父的考驗


2010年初,玉佛寺住持果如法師與信眾組成印度朝聖團,當時我以行者的身分隨行,並充當果如法師的侍者,那趟旅程,似乎是師父在考驗我出家的決心。從前一向是別人擔任我的助理,幫我處理瑣事,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專心拍照;但師父一路上不斷出招,我不但要照顧他,也要錄音、拍照記錄,而且不能離開他的視線去拍照,我只能一切重頭學起,也一路上觀照「我執」的變化。


往聖地朝禮途中,大眾會在車上念佛、誦經等,到了目的地也會禮拜、共修,我肯定這樣的修行;但內心卻不斷自問,除了這些外在的「儀式」,還應該做些什麼?來到聖地,對自己的內在會帶來什麼變化?


所以,無論是在尼泊爾或印度的聖地時,雖然身兼朝聖者與攝影師,但我並不急著做宗教儀式或拍照;在那樣的環境下,真真切切地感受一草一木、一沙一礫,無不在代佛說法,佛陀雖然不在了,但法喜一樣流入我心中。


果如法師也開示:「大家來印度朝聖,知道『聖』在哪裡嗎?如果只是到達這個地方就叫『朝聖』,『聖』是這些石頭或是雜草嗎?『佛』又在哪裡?……你看到佛出生的那個石頭,這就叫作『見佛』了嗎?」早年斯里蘭卡之行,對此便有很深的感受,這趟印度朝聖之後,體驗更深。聖地在哪裡?是取決於朝聖者是否心存佛法,自己也更堅信:「哪裡沒有佛?哪裡沒有佛法?」


後來我將這趟朝聖之旅的心得寫下,在2011年出版《在印度,遇見佛陀》,其中有段話是:「這樣一天又一天,在每一次的快門之間,我細細體會了從不滿到服從、從懊惱到釋懷,我了解這其中有太多功課,是我一時三刻也學不會的。這一回出遊拍的照片很少,煩惱很多,意外的卻是上了三十多年從沒遇過的一堂最好的攝影課。」朝聖之旅過後不久,我正式出家了。


不管是不是聖地,不管是不是出家身分,對自己來說,就是一處風景。無論去哪裡,都是要用心去感受,要放慢自己,不急著拍照,而是閉起眼睛、嗅嗅空氣,用感官去感受環境,要怎麼拍、該怎麼拍,不是由眼睛決定的,是由心決定。我常說:「你是什麼人就拍出什麼風景。」


美國朝聖,抽離繁華


尤其好不容易到了聖地,更應該放慢、沉澱,而不是跟平常一樣匆忙。我從來就不是取景為先,而是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為拍照而拍照。如果拚命按快門,忘了當下的感受,回家後看著照片回憶,這樣真是吃虧。慢慢體驗聖地氛圍之外,我更發現,正是因為「佛法」,自己的生命才與聖地產生連結。


2013年秋天,我到美國的法鼓山象岡道場參訪,有天一位信眾帶我到紐約曼哈頓參觀,曼哈頓不也是崇尚時尚、潮流者的「聖地」嗎?當時他以曼哈頓為背景,在我沒有留意時為我拍了一張照,這張照片像是「合成」的一樣,把「常霖」這個人像Key在照片上,自己也覺有趣,其實只要內心是安定的,在繁華的空間裡也有一種抽離的寧靜。以前到過美國好幾次,但這次感受特別不一樣,也再次體會「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佛」。


所以,只要心中有佛法,何處不是聖地?(邱惠敏採訪整理)


TOP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6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問題請洽:[email protect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