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館影音館修行‧生活電子報購買心田點數
 
【禪&心靈環保】主題閱讀 58

 

【EQ】——專注力與延展性
 

◇資料來源:《親子快樂禪》《專注的力量》《叛逆中年》《放下禪》

 

隨著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投資、勞動、薪資市場也在跨國界的解構、重構中。缺乏典範指引與集體資訊焦慮,使多數人恆處於「注意力渙散」與「記憶力退化」的失焦狀態,高齡化與少子化的人口趨勢,則促使社會常常瀕臨情緒氾濫,同時壓縮了理性思考及彈性對話的空間。

變化,是結構性的生滅本質,應變,是面對變化的信念與抉擇。

心靈的可塑性,通常展現於突如其來的衝擊當前,例如:天災、失業、親友驟逝或大病一場,個人被迫妥協或立刻轉折;強制改變的力度雖然高,但是與原本的生活型態可能產生斷裂,當危急解除後,若無暇或無力回顧,認知、態度、行為的密合度與一致性,將留下許多隱藏性風險。

另一種漸進式革新是自我省察(Self-awareness),沒有內外交煎的壓力督促著,看似溫和其實並不容易實踐,除了需要堅強的心志,還必須願意付出舒適感、小確幸,作為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與創造性重整的代價。猶如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i)畢生所體悟:小事構成完美——但完美不僅是細節。

正念,是慈、悲、喜、捨的共振頻率,無止境的抱怨與聽不見內心的不滿,對於生命轉化是同樣不利的。覺照,是不對抗、不控制,以最節能的精神力,同步接觸自己、接觸世界,癒合自他分裂的創傷。無諍與平靜,即是EQ的深層軌跡,愈能統合思想與感覺的人,愈能以同理心與因緣觀,參與眾生。

業力,並非道德規範,也不是宗教的恐懼訴求,而是身、心、宇宙生生不息的交流與脈動。和諧,是自性的鏡像,根植於社群的共同專注及相互關注的鍛鍊。

 
◎延伸閱讀:【溝通】——心與心的對話
 
◇資料來源:《諦聽與愛語》《不思考的練習》《禪在哪裡?》
       《親子快樂禪》《交心》《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
      

一行禪師說:每次對話都是一個機會,創造和解,平息苦受。

孤單,是數位時代的「苦諦」。每個人的內在都潛藏著填不滿的空洞,即使整天都待在群體中,或者不斷透過網路、行動科技與他人連結,如果忘了如何與自己溝通,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在各自的「結界」裡一起寂寞。

正念(Mindfulness)與覺知(Awareness)是東方文化的修心傳統,普遍存在於婆羅門教、佛教以及中國的諸子百家,事實上,直觀的心路與生命美學,也蘊涵在魯米(Rumi)、紀伯倫(Kahlil Gibran)等詩作、語錄裡。禪修在西方社會則與時俱進,與簡單生活、心靈療癒、腦神經科學、量子力學……漸漸融合,成為自我覺醒、人際關係、生態平衡發展的實用觀點。

中文是智慧的符號。正念減壓療法創始人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曾經藉由「念」與「怒」的意象表達:安住當下的心,與即將被情緒奴役的心,都是虛幻無常的,重點是保持清明與洞察,轉化就會持續發生。

因此,正念不強調正向思考,當我們放下二元對立,全然的專注才會生起,如實即是初心,歸零,便是凝聚超越自我中心的能量。對初學者而言,不思考、不說話、關閉手機,則是必要的練習,試著停下來,輕輕合掌或享受一呼一吸的幾秒鐘,當失聯的身心再次合一,我們對互動的理解將煥然一新。

身、語、意的輕舉妄動,是心智模糊與自他疏離的業因。我們經常被一種神經質的速度所驅策,忽略了聽、說、讀、寫,其實是定的修持。正念溝通,從尊重訊息本身開始,將一心不亂運用在書寫郵件或發送簡訊,即是禪的觀照,以利益對方的角度分享圖、文、影、音,則是化解信任危機的慈悲溝通。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4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