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44期 / 2018年03月07日‧每週三發行

◆《唯識關鍵字》◆新書上市78折!

來看看素超人吧!最好、最得力的修行,其實是奉獻

偶有聽到菩薩提及自己在工作上或是義工服務中,覺得自己的所長未獲得重用或讚賞,所付出的心力沒有獲得相同的回報,亦或是因為不知道自己所付出的,對他人及社會的幫助是什麼?在遇到挫折及回饋不如預期而萌生退意。

回想起自己初加入法鼓山團體前幾個月,參加禪修活動後對自己升起的疑惑:「法鼓山的理念、精神、方針、方法,跟聖嚴法師的著作及開示內容,與自己每日的工作這三者之間的關連是什麼?」

那時對自己而言,這三者之間是沒有關連的。直到陸續參加了福田班、佛學班 、禪學班,多次法會共修與禪七,以及各項義工服務後,在每一次的參與及服務中,從法師、義工菩薩們,以及共同參與修行的菩薩們的分享,關懷與提醒,從他們的身、語、意,各行誼中展現的慈悲與智慧,從而實踐在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在每一次的人我關係與互動中、學習、體驗、被包容、被感動。才逐漸能將修行與生活結合,懂得珍惜每一個當下的因緣,廣結善緣。

聖嚴法師曾在 《法鼓家風》 書中分享:

凡是沒有人管的事就是一個漏洞,既然知道那裡有一個洞、一個坑,就要去填補一下、照顧一下。如果心想:「只要我不踩進去就好了,這不是我的事!」或是「我剛剛來,讓我好好地多打打坐、拜拜佛、念念經,不要老是找我做事。」「我年紀大了,打坐、拜佛、念經已沒有時間了!做事情找其他的人去做!」這樣很糟糕,要想:「我是為奉獻而來的!」請千萬不要說我是來求成就的。出家的心就是來奉獻的,奉獻就是我的成就,奉獻愈多成就愈高。

過去我看過一篇小說,故事是說,有一個江洋大盜做了一輩子壞事,最後出家當和尚去了。他出家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從山下舖一條路到山上,方便大家上山。後來他每天就辛辛苦苦地在那裡造路,沒有人知道,後來來了一個要找那大盜尋仇的人,他看到這老和尚,就問:「曾經有一個江洋大盜,後來不知怎地,人就不見了。你在這裡做了這麼久的苦工,有沒有聽過這個人?」「我是聽過,不過他已經在這裡做了很久的苦工了。」「他在哪?」「就是我。」本來要來報仇的人,看他很辛苦地在造路,就說:「這上面還有一段路沒有做完。」老和尚回答說:「是啊!如果你現在殺掉我,我就做不完了,你能不能等我做完之後再殺我呢?」那尋仇的人說:「我幫你做,做完之後我再把你殺掉!」後來兩個人就一起做。

結果在造路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奇怪的事,颳風、下雪、大雨、野獸,遇到很多問題,兩個人同生死共患難。在造路的期間,兩人都默默地向內修行,路一造完,兩個人在那裡看一看、笑一笑,就坐化走了。他們一起把路造完,修行也修成功了,你也不殺我,我也不殺你。

我倒不是教你們學著這樣子做,只是用這個故事來說明,有很多人以為修行就是打坐、吃素、念佛、拜佛、看經,認為這些才叫修行。但是最好、最得力的修行,其實是奉獻。所以,佛說:「菩薩道是從眾生中求,眾生是菩薩的福田。」

奉獻與關懷,盡形壽、獻生命 ,願時時提醒自己精進不懈怠, 奉獻愈多成就愈高:菩薩道是從眾生中求,眾生是菩薩的福田。

跟大家分享~共結法緣~^0^

◆ 推薦閱讀:心安,就有平安~用積極 、 正向的心,迎接每一個希望的時刻~
【法鼓文化】 2018◆國際書展線上展◆

 
 

平輩之間的相處,
不可猜疑、不能妒忌、
不得輕視、不要攻擊,
但應當有公平的競賽、合理的進退。
要把平輩當作互助互惠的伴侶,
而不是比高比低的對手。

是非要溫柔

 

父母的功課

■ 聖嚴法師

問:在這個變化的時代裡,我們可否用佛教的義理和智慧,建立新的親子關係和觀念?

答:當孩子小的時候,是親子關係,但當孩子成熟以後,則可以轉變為朋友關係。這個朋友關係當然和孩子同年齡的朋友不一樣,可是在態度上,父母應該要把孩子當朋友看。至於在親子關係中的雙方,一定要多為對方設想,也就是父母要為孩子設想,孩子要為父母設想。

父母有父母成長的時代和環境背景,他們可能很嘮叨,觀念可能很老舊,但是無論如何,還是要感謝父母,因為他們是好意的。至於是不是接受他們的想法,當下要說「是」,事後還可以再慢慢商量,這樣比較不會讓父母傷心。

而兒女的天地和他們朋友的天地,與父母的都不一樣,兒女所接觸到的環境、知識,也和父母不一樣,因此想法不一樣是正常的,父母應該要諒解他們。

假如父母很謙虛,對於兒女們做的事情能夠跟著學習、瞭解,和孩子們玩在一起,多瞭解孩子的想法,就可以做他們的朋友。至於兒女則要瞭解父母是如何從他們那個時代的背景和環境歷練過來的?他們為什麼有這種想法?瞭解以後,就可以陪父母談話、聊天。

過去,我常常跟我的師父東初老人聊天。我師父的教育方式和做法較傳統,但是思想非常開明。我和他談話時,都是請教他,聽聽他在那個時代是怎麼想的、怎麼做事情的,瞭解之後從中學習,對我來說,那些知識和經驗都是寶。我跟師父談話的時候,他覺得我是知音,他不會覺得我是小孩子,什麼也不懂。所以他們上一代的事情,他的朋友,以及那個時候的觀念,我都知道一些,因此我和我師父之間的互動十分良好。

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父母該怎麼培育孩子?

答:對孩子而言,有個懂得他們性向或潛能的父母非常重要。因為孩子自己不知道怎麼去選擇,需要父母在背後引導正確的方向,並給予支持。

現代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因此希望在他們小時候好好的培養,所謂「成龍成鳳」,這是正常的心理,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有用之材。

如何成為有用之材?就是要靠教育。教育孩子,並且給他們一個很好的環境和正確的方向,教他們怎麼走。在孩子沒有成年之前,應該要這樣做,否則,孩子不曉得嚴重性,只顧著玩,若順著孩子讓他玩,將來可能成為麻煩,成為社會的問題。

如果孩子沒有獨立的能力,事情來了總是說:「好吧,你安排吧!你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孩子就變成算盤珠了,撥一個動一下,這是戕害、壓制了孩子成熟的能力和潛力。家長應該做的,是要瞭解孩子的性情與個性。孩子們小的時候,認為自己有判斷的能力,做家長的要如何確定孩子真的有判斷能力?這需要靠智慧。

在孩子知道自己要走什麼路的時候,可以好好地跟他談一談。如果他思路清楚,走法也很正確,而且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很少出差錯,到了一定年齡,他自己曉得應該要走什麼路,這個時候就讓他自己走,不需要擔心或限制他們,而要給予支持,如此才能夠幫助孩子更成熟。

曾經有個人已經快要四十歲了,沒有結婚,想要到法鼓山出家,父母卻說絕對不准。這很奇怪,在法律上孩子已經成年,他們的思想已經獨立,只是沒有結婚,父母就不准他出家,這是一個讓人無法理解的狀況。

或者,孩子已經有獨立的判斷能力,想去學習技能或是再進修,但父親因為自己有一間公司,便要求孩子繼承,這樣,孩子也會很困擾。

開明的父母不會這樣做,他們會自己做自己的事業,然後讓孩子去闖自己的未來,不會勉強孩子一定要走父母希望的路,這才是現代父母需要培養的態度。

問:若父母能成為孩子的好朋友,是否就能跨越親子間的鴻溝?

答:現在有些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只會生養卻不會教養。一般來說,孩子與父母相差至少二十歲,這中間的差距很大,使得雙方的想法也很不一樣。若用父母的想法教導孩子,他們會心生叛逆,父母的心態應該把自己的年齡降低,瞭解孩子接觸的事物和想法,和他們做朋友,跟他們打成一片,這樣親子之間才能相處順暢,這是最好的相處之道,孩子也會覺得有安全感。

孩子若是對父母失望,最大的叛逆就是離家出走,或者是不跟家人講話。極端的孩子可能就會認為,我的身體是你生的,既然你這麼愛管,就把身體還給你,我的心你管不到,我不要我的身體就可以獲得自由,於是選擇了自殺。

所以,父母要好好照顧孩子、瞭解孩子,否則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狀況發生。

本文摘錄自:《福慧傳家》,原文收錄於《覺情書》。

親子快樂禪


/曉亞


面對一窩蜂的天才兒童養成夢,現代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旅美作家曉亞用禪法面對親子教養問題,讓媽咪與孩子都能勇敢做自己,快樂溝通不NG!

功課第一名,代表人生永遠成功領先嗎?現代父母難為,希望孩子贏在人生起跑點,但往往不知如何做,才是真正為孩子好?旅美作家曉亞面對種種教養迷思與困惑,以禪法重新思考所謂的成功價值觀,為僵化的教育觀點解套。全書共分三大章……<more>

 

不是孩子不乖,是父母不懂!

/丹尼爾‧席格等著


本書不只是教導養兒育女的Know how,而是從父母的角度出發,再根據兩位作者自身專業領域──腦神經科學與兒童心理發展進行分析,為人父母者為何會陷入不能解決的教養困境?總過度糾結於生活中的問題,常受情緒影響而反應過度,卻忽略了孩子是該受到照顧的對象。

為了孩子的成長發展,父母在每個判斷的當下應該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行為。本書更進一步教導……<more>

 
 
 

福慧自在—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聖嚴法師

《金剛經》雖然經義深奧,但因文字簡鍊優美,富有超越及空靈的哲理,所以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聖嚴法師在書中自言:「我一向主張『古為今用』,佛經不是僅供信仰持誦的,更當『如說修行』應用於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金剛經》雖是佛法中的最高境界,如果能把修行經驗的層次釐清,也不難發現其切入現實生活的著力點了......<more>

 

六祖壇經輕鬆讀:暗夜烏鴉

/蕭振士

此經乃世人公認屬於中國人的第一部佛經,其地位及價值至今無有代者,譯者為令讀者直飲法乳,特以最容易理解之字句,直接將經文之隱義處充份表達,不必拐彎抹角的摸索,即可契入《六祖壇經》本懷,自行掌握般若法門之鑰,於生活中受用自如。

壇經是佛教中國化的里程碑,也是印度佛教思想傳入中土以後,在中土融合的具體成果……<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8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