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684期 / 2017年01月11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緣,不能只是等待

對於成功不用太得意,若是失敗也不用太悲傷。不過,還是要加上自己的努力,因為不努力,因果的「因」就沒有了。只要盡力了,主觀的條件具備,即使付出後,客觀的條件沒辦法配合,還是能心安理得,這即是「因緣論」。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是否一定是這樣呢?不一定。種瓜不一定得瓜、種豆不一定得豆,如果天不下雨,農作物就乾死了;但若是老是下雨,農作物也會淹死,變成種瓜不得瓜、種豆不得豆。那麼不種瓜、不種豆,是不是可以得到瓜、得到豆呢?當然更加得不到。所以在因緣中,自己所能掌握的「因」必須先具備。

有的人面對因果,是用等待的態度,心裡想著:「我的因緣還沒有成熟,所以我在等!」因緣是要自己主動去掌握,不是被動等待,必須加強「因」的部分。無論在什麼情況下,要能夠先把自己的「因」準備好,然後待「緣」。當然,緣也要我們主動促成其事,緣不是被動等待的,如果條件不夠,就要想辦法加強,那麼緣也就會成熟了。所以「因緣」這兩個字,因就是「因」,緣有時候也是「因」,要自己去努力促使它成熟。

因是主觀的,緣是客觀的。緣不一定是助緣,有些是逆緣。緣是自己控制不了的,我們只能夠從因著手,充分準備。順緣來了,當然好歡喜,但是有時順緣卻可能變成逆緣,這就是因緣不可思議。為何順緣會變成逆緣?順緣來的時候,它本意沒有要變成逆緣,但卻成了逆緣,連緣本身也沒辦法控制。然而,修行會讓我們的頭腦出現正面念頭,如果不修行,頭腦裡出現的負面念頭,就會把許多順緣變成逆緣。佛法所講的第二個層次,是從理論到理解,然後加強我們人生觀的正面性、正確性,這樣才能掃除佛教一向給人很消極、很負面的印象。

◆以上參考來源:聖嚴法師《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

迎接2017年,
你今年最期盼的願望是什麼?你計劃要種下什麼樣的因,結什麼緣來實現這個願望呢?
歡迎寫下你的願望及計劃,讓好願實現,世界更美好!^______________^

我的2017願望
>自利:
>利他:
留下你的2017年願望GO>>

◎ 強力推薦:【幸福佛法課】2017千種佛書暢銷展!

珍惜每一次相遇的因緣,讓自己化為寬廣的海洋,在呼吸之間,感受慈悲願海的無限生命力。閱讀,讓我們種下願心的種子,隨時都是幸福的起點......


 
 

為自己的苦難找到意義,
什麼苦都可以熬得住。

人行道

 

老得有智慧

隨著步入高齡社會,老人議題愈發熱門,如何當個有智慧的老人,不成為家庭、社會的負擔?聖嚴法師說,只要心理正常、觀念正確,如果又能有宗教的信仰,年紀大的人仍然可以活得很有尊嚴、很有希望。

■ 聖嚴法師

答:如何面對孤獨?就是要把自己退回到還沒有出生以前的狀態︰母親還沒有懷胎之前,你在哪裡?又有誰陪伴?人一直以來都是孤獨的,人不一定要等到老年才會變得孤獨,之所以會孤獨,通常是自己的心理、精神、生活沒有寄託,才會有孤獨感。所以,無論是小孩子、青年人,或中年人都會孤獨。

一般人覺得無聊、孤獨的時候,會想去找朋友、看電影,或者參加一些舞會,與朋友聚會等活動。但進行這些活動的時候,孤獨感是不是消失了呢?

不一定。要知道,參加活動的時候覺得好多人在一起很熱鬧,可是一旦結束回家,還是只有自己一個人,所以仍然是孤獨的。

日本曾經有一位非常紅的歌星,他一上舞台就有千千萬萬的人為他尖叫鼓掌,他也相信這些人都是他的粉絲。但是下台後往回家的路上,車裡只有他一個人,回到家以後,洗澡、吃東西、睡覺都只有自己一個人。他開始懷疑,究竟自己是為什麼而活著?

他左思右想都想不通,後來就想要自殺。他覺得,出現在群眾面前的「我」是假的我,自己獨自面對的「我」才是「真的我」,而「真的我」是很孤獨、沒有朋友的。「雖然那些群眾為我瘋狂,但是他們看到的是在舞台上的我,他們喜歡的也是我在舞台上的樣子。我走下舞台後的模樣,他們沒有看見,就算看到了,也不一定會喜歡。」因此,他認為自己是沒有朋友的人而想自殺。

後來他跟朋友談起這個問題,朋友便建議他去參加禪七。他問:「禪七能做什麼?」朋友回說:「禪七是用七天的時間面對孤獨的自己,不跟任何人講話。沒有朋友,只有自己。練習著讓自己面對孤獨、反觀自己、跟自己相處,習慣了以後,會覺得天下太大了,宇宙是無限的,而且充滿了生機,而自己是和宇宙結合在一起的,怎麼會孤獨呢?」這位歌星聽了朋友的話去禪修,打坐以後效果很好,他不但不再想自殺,還廣為傳述這個經驗。

對一位有學佛的老年人而言,在面對孤獨的時候,若拿起念珠念「阿彌陀佛」聖號,當下就是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念「觀音菩薩」聖號,就是跟觀音菩薩在一起。能夠有這種宗教的修持,自己就一點也不孤獨。儘管人老了,老朋友一個個走了,事業沒有了,過去車水馬龍、趨炎附勢的拜訪人潮也沒有了,還是可以過得很精彩。只要能培養面對孤獨的精神修養,那就不會孤獨了。

答:我常常舉一些例子鼓勵年紀大的人,我說:「某某人雖然年紀很大,他們對國家社會還是有很大的貢獻。」這些人聽了我的話後就說:「師父,那些人是從小就被培養成做偉人的,所以老了以後還有價值。哪像我們這些普通人,是靠兩隻手、兩隻腳來掙飯吃的,我現在手做不動、腳跑不動,頭腦也不行了,怎麼能跟他們比?」他們還講:「師父,尤其是您,我怎能跟您比,您是修行人,我們不是修行人。」

年紀大的人往往對自己沒有信心,總認為自己沒有用了。很多老人聽到我的話,都以為我是唱高調,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但是我跟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例如有一位不良於行的老人家,他沒有讀過什麼書,做苦工退休以後,走路都不方便,還得坐輪椅。無意間,他看到人家撿垃圾,他就想,自己也可以撿垃圾。自己雖然又老又殘,是個老廢物,但是他想,既然垃圾可以變黃金,他也可以讓自己發揮一點作用。

於是他坐著輪椅去撿垃圾,太大、太重的垃圾撿不動,他就撿一些罐頭、寶特瓶、袋子、紙製品等小垃圾,撿來分類後每天可以賣兩、三百塊錢,一個月累積下來,差不多也有一萬塊錢。不僅他自己可以過日子,還有錢可以做布施,布施給他自己的孫子和一些需要幫忙的窮孩子。就這樣,他過得很好,雖然還是要看病,但是政府有老人福利,他在這項福利的照顧下可以過生活,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

答:人到老年,就該學會坦然面對死亡。

死亡就像是工作一天累了,需要休息、睡覺,去洗個澡就睡了。如果能把死亡和睡覺看成相同的層次和狀況,就很自然,也用不著害怕了。

這兩者的差別是︰睡覺後我們知道明天還會起床,起來後我還是我,吃早餐、去上班,還有其他許多計畫。但死亡以後到哪兒去?可以說是起來以後去再生。但,再生到哪裡呢?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宗教信仰了。

若沒有宗教信仰,認為死了以後就沒有了,也相信是沒有了,這是唯物論、唯物主義者。有人問我,唯物論者好不好?如果這一生沒有遺憾、沒有欠缺,死了就是死了,這一世生命就是一期,這只有少數的哲學家可以接受。多數的人都是茫茫然,覺得死了以後,就這樣沒有了,多遺憾呀!包括很多朋友、很多的關係人,還有自己這一生所奉獻的,從此以後都沒有了,實在太空虛了。如果非死不可,就這樣子離開人間,那也沒有辦法,只好面對。但總免不了有一點哀傷和無奈!

以上的說法是茫茫然地死亡。對宗教徒來說,死了以後,是有地方可以去的,不會這樣茫然。死了以後,會出現另外一個境界,體會另外一個生命。對凡夫而言,就是轉生。轉生是根據我們的業力,這一生造了什麼樣的業,惡業或善業,我們下一世轉生,就轉到惡道或善道。善業多做一點,就進入善道;如果做很多惡業,透過懺悔還可以進入善道,如果不懺悔就會進入惡道。

有宗教信仰,就不會畏懼死亡。因為知道生命是一個一個的過程,繼續不斷地往前走,所以這一世生命結束時,不是無奈、不是空虛,而是希望。有一個新的希望在前面,新的環境在前面,不僅要坦然地面對,而且要非常喜悅地接受死亡。

本文摘錄自:生死皆自在:聖嚴法師談生命智慧

生死皆自在
/聖嚴法師


我們都以為自己擁有生命的主控權,然而,生命卻是照著自己既定的軌跡不停地往前走──從出生、成長、年老,到死亡。

生命之旅很可能會在每個人不注意的時候,悄然到站。若要避免虛度此生,就必須在匆匆忙忙的例行生活中,偶爾停下腳步,好好地想一想:如何善用生命,讓它活得快樂自在,活得更有價值……<more>

 

與快樂共老
/丘引


老不老,不是別人說了算。如同人生,別人不能幫你過。變老是自己的事,要不要健康快樂,都由自己主導。

青春肉體或許讓人留戀,但美好的暮年更值得追求。年少的愛情或曾刻骨銘心,但黃昏之愛,卻更加深刻雋永。每個人都終將告別,遺囑,是一種體貼,不給你所愛的人添麻煩。沒有健康,什麼都是假的……<more>

 
◆《人生》雜誌401期01月號◆開啟自家寶 認識如來藏
 
 

正念減壓教學者手冊
/ 唐.麥科恩等著

《正念減壓教學者手冊》是最早探討正念課程教學法的完整著作,至今仍然是這方面的唯一專門著作,如同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博士在序中所說:「獨一無二。」 本書作者群具備在醫療體系教導正念減壓的資深經驗與研究權威,他們共同創作此書,是從事專業正念教學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書,同時也是有心了解正念減壓課程的朋友不可錯過的好書.....<more>

 

放下煩惱,活得自在
/學誠法師

輕鬆詼諧中,讓讀者明白人生重要道理 – 透過書中主人公「賢二」對人生重要課題的探索與挖掘,為我們直接開示自己心中的疑惑與煩惱。日常生活中,賢二與師父、師兄弟們與出入不二寺有情眾生間的互動,讓一切更加鮮活有趣,也讓所有深奧的義理,更容易讓人吸收。 簡單趣味的漫畫,解析佛學禪理精闢到位 – 本書所有人物運用幾筆線條勾勒出活靈活現的……<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