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影音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夥伴們:

最近李家同教授發表了一篇對去部落當志工的文章,主要觀點在於—「許多去部落當義工的人,對部落存在一種莫名的想像,也有人抱著不夠純正的動機。」這篇文章發表後,網路上引起了一些討論。恰好,承寬也問了我的看法,趁逢此時機,正在行動的我們,也可再反思整理一下自己。

這個議題有很多切入的面向,我想到的大概有兩個:

一、志工們對異文化的想像期待、服務動機(為學分而來、救世主情節)。

二、志工們的投入,是幫忙還是幫倒忙(服務汙染)、甚至消費了部落、行觀光之實?

關於這兩點,其實對小林團隊,我都不太擔心耶!感謝法師一開始就幫我們定調—捨棄結構、放掉專業、什麼也不做。那其實就在幫我們放掉執著。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真誠無別地去跟他們相遇。

所以我們團隊其實一直不太有慷慨激昂的調調,大家一直也能用放鬆心、平常心、尊重心上山,山上的關係也一直跟我們很融洽,愈來愈像一家人。(對了,昨天翁奶奶摘了他們家自己種的山芹菜、龍葵、高麗菜給我帶下山,好吃耶!)

我想可能夥伴會擔心服務汙染的部分,尤其是價值觀的部分,常常是無心地自然流露。其實真要說價值觀的汙染,現在媒體網路這麼發達,就算我們沒上山,關於這個世界,孩子早就很熟啦!「文化輸入」的汙染,早就超過志工所造成的了。

至於我們這種「無所事事」的成效是什麼?跟許多山地服務隊的「快快樂樂一週,拍拍屁股下山」有什麼差別呢?「我們真的有帶給部落孩子什麼嗎?」的種種疑問,我回答如下。

如果是短期營隊,我還真寧願大學生讓孩子快快樂樂就好。因為時間只有一週,能做什麼翻天撤地本質上的影響?想了太多,就會出現「教部落孩子說臺語」那樣的規畫。

現實條件是如何,就做合理的目標規畫。我們不能用社區長期蹲點的高度,去期待短期營隊能做出一樣的效果。如果不自量力,用衝百米的速度跑馬拉松,就是一場災難,反之亦然。

所以,營隊就快樂一下又何妨?知道自己能為之事是什麼,就好好做自己能為之事。反而比明明不能為,還以為自己能為來的好。

小林這件事情究竟有何價值?大家的「願意來」,讓孩子知道自己「被記得、被在意」。大家在孩子面前「站立」,讓孩子看見「原來可以這樣活著」,就是非常寶貴的價值。

至於小林行動的「定位和意義」。我記得現象學的論點說,意義不存在於大腦中,而是在世界之中。也就是說,人如果想把自己自外於這個世界,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是會落空的。

意義存在於「投身」之中,也就是devote to “_____”的那個“_____”之中。如果要等一切「想到很清楚」,才決定怎麼行動,那行動的疆界永遠在大腦的疆界之內。

這一連串給大家的文章轟炸,目標當然是希望大家能有所思考。但也不希望思考絆住了大家前進的腳步。我們並非事先想清楚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然後才開始行動,去成為那樣的人。

事實上,我們是走向人間,跟每個迎面而來的人相遇學習,然後才慢慢地去「成為」。大方向仍然要有,那是我們的devotion—願意與投身在孩子身上。devotion之後呢?多年以後,或許我們都能寫下屬於自己的答案。

憲宇

 
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 2018
Dharma Drum Publishing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