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雜誌電子報449期
2021-1-7
人生雜誌電子報/每月月初發報

當期資訊

人生雜誌449期──【心靈防疫在雲端】

【本期專題】禪在雲端坐香時

【精選專欄】學術與遊化生命的完整藍圖—第1、2輯導讀

【法鼓訊息】紫雲寺法青用純淨樂聲為世界祈福


購買本期雜誌
雜誌訂閱特惠方案
訂閱 人生雜誌電子報
觀看449期目錄

本期專題

【線上禪坐】

禪在雲端坐香時

因應疫情,法鼓山首度製作網路禪修影片,
補足「禪坐共修」的缺口。
少了師生面對面、心心相映的傳承,
常襄法師從「禪修日用」的精神著眼,
只要願意提起方法,時時刻刻都可以修行!

(Jean Li攝)

■ 釋常襄

法鼓山很早就開始推動線上課程,卻一直少有線上禪修的資源,頂多在網路上放八式動禪、坐姿與立姿的教學影片,這是因為禪法著重體驗及師生傳承,老師可以因應不同人的狀態及時調整。此外,聖嚴師父也說過:「(禪法)從書本學,從電視學不是很安全的。」因為你的理解可能有偏誤,又沒有老師看著你;或者自認為程度到了,想要有更深的體驗,卻胡亂看不同傳承、道場的書,拼湊出一套自己的禪法。這些都不是我們鼓勵的方法。

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之後,法鼓山不得不發展雲端禪修課程,因此,當我被交付任務要策畫「零接觸」的線上禪修時,真是苦思良久。

雲端坐香,一起來練功

現在,「禪堂在我家——法鼓山網路禪修」系列影片已通通上線了!從2020年5月開播以來,以事前錄製的方式,每週上架一支新影片,到9月為止共有17部影片,播出後便留在YouTube上供大家觀看使用,10月底前累計超過十萬觀看人次。這系列影片的誕生,不僅是時勢所逼——因疫情而著手推動,也跟我多年前未完的心願有關。

兩、三年前,我在法鼓山國際禪坐會(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Group)帶領禪一,有位外國禪眾詢問:「有沒有下座按摩的資料,讓我回家後可以複習?」我只能抱歉地說:「沒有耶!」於是,我告訴法鼓山文化中心副都監果賢法師,我想拍一支按摩影片,法師不僅力挺這個構想,甚至希望能兼顧從上座前的引導、運動、放鬆,到下座後的引導與按摩。

計畫雖談成了,但由於執事繁忙,就一直擱著沒做。直到2020年1月底,法鼓山上半年活動因疫情全部暫停。某次會議上,有法師直接建議:「線上法會有了,講課也有了,那禪修呢?」我心想:「看著螢幕打坐……好像哪裡怪怪的?」雖然心中不太贊同,但也只能想想看怎麼做。

我四處參考體系內外的做法。法鼓山海外據點以香港道場走得最前面,由於受反送中運動的影響,道場呈半關閉狀態很久了,早在疫情爆發前,就已醞釀線上禪修的計畫,他們推出的課程豐富多元,很有創意,如結合泡茶、素食、瑜伽和布偶劇的生活禪與生活佛法。

為了符合臺灣禪眾的需要,幾經考量,確認了影片定位:以「禪坐」為核心,提供有禪修基礎的人,透過外在的規範和引導,將注意力收回來,往內看自己。我決定以各分院及分會長年推行的「禪坐共修」為目標,試著利用網路,補足疫情間停辦的缺口。

法師開示影片「開麥拉~」

計畫於2、3月間如火如荼展開,原本我規畫,影片播放完八式動禪、上座引導、放鬆、半小時止靜,以及下座引導和按摩後,最後再放上師父於《大法鼓》的開示。但曾跟我在傳燈院共事的常正法師建議:「《大法鼓》在YouTube上就找得到,一定要找真人來開示。」

因此,我廣發英雄帖,邀請法師現身說法,主題設定除了與禪修相關,也希望因應當前疫情及社會現象做開導。而「法師開示」也成為這系列影片最大的特色,讓關懷面向變得很多元。有果鏡法師講禪宗公案;常正法師從「心五四」談禪修與生活;常啟法師強調禪修發心與提昇防疫力;常格法師談佛法知見;果興法師、常乘法師聚焦禪修步驟與方法;我則把大家容易混淆的觀念如「安心」、「正念」好好講清楚。

我也幫所有引導影片重新配音。錄音前,我試著以擔任總護的心情,想像禪眾在不同階段的身心狀態,尤其下座後,要盡量以更鬆、更緩的語調引導,才不會讓禪眾感到不舒服。印象深刻的是,當我錄完放鬆引導後,攝影師也睡著了……

影片開播後,得知有菩薩運用它作為早坐、晚坐的引導,或是完整版的「禪修計時」,讓我確信把它放在網路上「隨點隨播」的效益!未來,應高雄紫雲寺的要求,影片會再加入禮佛三拜、〈四弘誓願〉、打坐完的迴向,便可完整替代實體的禪坐共修。中文版影片問世後,目前也正在製作英文版字幕與旁白,讓外國禪眾也能一同體驗禪悅。

時時能用功,處處是禪堂

由於北美地區受疫情影響較大,各道場包括法鼓山海外分院,紛紛推出視訊教學的線上禪修。跟實際來道場學禪修不同的是,師生雖可透過螢幕交流互動,但視訊外的情境就無法掌控了,如環境條件、電話與3C用品、家人的干擾等。就算在視線看得到的範圍內,也難以規範,例如我曾在海外道場的線上禪修中,看到有人抱著狗狗來聽課,然而,面對同時有三、四十位禪眾在線,帶領的法師很難一一指正,不然上課節奏就被打亂了。

此外,光是透過平面的鏡頭,要如何調整學員姿勢不正?當學員打坐時睡著了,該拿香板打麥克風嗎?如此,便會驚擾到所有人。除非未來的科技,能發展到像電影《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中的虛擬實境,大家可以戴上虛擬眼鏡、穿上有觸覺回饋的衣服,進入虛擬禪堂演練,否則成效很有限。

在禪期中,禪眾要一直向內觀照,監香則是往外關照禪眾,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角色。少了監香,又該如何自我照護呢?先撇除用齋、過夜等問題,對於禪修基礎不深的人來說,當身心還處於跟習性拉扯的過程,光是要用觀念說服他——禪悅比世間樂更加快樂,並不太容易。除非是有禪修經驗的人,身心已克服了身體痠痛、往外攀緣的慣性等,並體會過向內觀照所帶來的安定與禪悅,才可能「做自己的監香」,達到自我砥礪、自我精進的工夫。

線上禪修發展的時間太短促,至今還沒有一套系統性的架構,不過,它跨越了時空的限制,讓大眾得以在疫情間透過禪法放鬆、沉澱與充電,還是值得善加利用。傳燈院曾整理一份「禪修地圖」,不論是入門、基礎、初階、中階或高階禪眾,除了要由淺至深、遵循修行次第慢慢進階,更重要的是「禪修日用」的精神,如能把方法帶回生活中實踐,則處處是禪堂。

摘錄,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49期

訂 閱 方 案
新書上市

精選專欄

【法鼓全集導讀】

學術與遊化生命的完整藍圖——第1、2輯導讀

《法鼓全集》早於1993年由聖嚴法師確立全集架構,
2020紀念版第1、2輯由教理、教史著手,繼而制教、護教論述,
有助一般讀者建立寬廣的視野與正知見,
有心深研探究者則能透過了解編整分類,概覽作者畢生法要,
進而入林覽樹,可領略作者深邃心行。

(本刊資料)

■ 林其賢(國立屏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許多人知道聖嚴法師,是因為讀了《正信的佛教》;而認識聖嚴法師的生平事跡,則是讀了《歸程》。這兩本書可說是法師的成名作,但並不是最早,也不算是最重要的作品。

第1、2輯內容概述

成書最早的,是1956年的《評〈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五○年代臺灣佛教界,先後有李炳南老居士、煮雲法師等大德為護教而發聲,聖嚴法師因此書成為佛教界繼起的護教生力軍。此後文藝刊物上的作家「採薇」逐漸轉移陣地,成為佛教刊物上的「醒世將軍」;寫作方向從早期新詩、散文、小小說,轉為法義論述,此書實為分界的里程碑。

延續這個主題,1967年出版《基督教之研究》,再擴大研究各宗教,於1968年出版《比較宗教學》。這兩書現在收入《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一輯第四、第五冊,而《評〈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則附於第五冊最後。

留學日本前所關注的教制研究與教史研究,包含1963年結集多篇論文為《聖嚴文集》三冊中的《佛教制度與生活》,1965年的《戒律學綱要》,和1995年出版的《菩薩戒指要》,同為教制的重要論著;教史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是1969年由臺灣中華書局印行的《世界佛教通史(上冊)》,內含印度佛教、西藏佛教及日本佛教等三篇,現收入第二輯第一、二、三冊,唯第三冊今題為《日韓佛教史略》,比原來《世界佛教通史(上冊)》多了韓國佛教,此係抽譯整編自日本忽滑谷快天教授的《朝鮮禪教史》。

第一輯第二冊《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是法師的碩士論文,第一輯第一冊《明末佛教研究》則是博士後持續相關範圍的研究成果,因這本書的書名和博士論文《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十分相近,常有人誤以為是同一本。

綜上,《法鼓全集》2020年紀念版第一輯屬教義的六冊,和前版完全相同,並無變動。第二輯屬教史的三冊,和前版比較,則變動較大。前版原收錄的《中國佛教史概說》和《密教史》,「因係翻譯書,故不收錄……而《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則非歷史類,改收於第三輯文集類 。」(編者序)

第1、2輯的編輯邏輯與讀法

錢穆先生對入學之道有「整零整」三步驟的指導:先宏觀見其大局,而後化整為零微觀以見其細節,最後則要合零為整統觀以見其全。第一步是見林,第二步是見樹,第三步則見樹又見林。歷來佛教圖書分類法的原理也是如此,香光佛學院圖書館的《佛教圖書分類法》,同樣指出分類原則是:由普通到特殊,由總到分,由理論到實踐。我們也可依循此原則研讀《法鼓全集》:第一輯第一、二冊屬教理,第三、六冊屬教制,第四、五冊屬護法;第二輯則全屬教史。

◆ 教理

建立佛教圖書分類法的前輩李世傑教授,以及香光佛學院的分類法前五類的類目都是:教理、教史、經律論及其釋。《法鼓全集》2020紀念版第一輯合稱為「教義論述」,和第七輯「經典釋義」的區別,相當於「教理」和「經律論及其釋」之分:獨立論述發揮教義旨趣的歸入「教理」類,依照經論章句而釋義的歸「經律論及其疏釋」。這隱然也類似「依經義而說」的宗經論,以及「依經句而說」的釋經論兩者的區隔。這是從體制的不同而安排,但真正在理解法義時,需要把相關教理和三藏經典的疏釋參照研讀。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於止觀的依止、境界、體狀、作用等,有詳細的說明,對天台教學與禪宗思想起源有興趣者助益最大。明末佛教對近代中國佛教思想影響甚大,是中國佛教融合致於成熟的重要時期。在教內主張「性相融會」、「禪教合一」及禪淨律密不可分割,對教外的儒道二教,則採取融通疏導的態度。對明末佛教在禪宗、淨土唯識及佛門人物有全面性分類、研究和批判,《明末佛教研究》可說是開啟晚近明清佛教研究的先驅。

以上兩書分別為法師的碩士論文及相當於博士後研究成果,其間的博士論文《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以日文寫作,於1975年由日本山喜房佛書林出版;中文版《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則是1989年由教界知名譯者關世謙先生(之後出家,法名釋會靖)翻譯,臺灣學生書局出版;復於2009年修訂後由法鼓文化再版。2020紀念版不收外文書及翻譯書,因此博士論文的原文和中譯本都未收入,非常可惜,幸好中譯本取得仍是方便的。

《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研究蕅益智旭大師思想,特別聚焦其《靈峰宗論》,法師自述精讀此書二十餘遍才著手寫作。研究成績也非常可觀,修正了傳統多把智旭視為天台宗學者的看法,認為智旭:「不只是明末不世出的思想家,更是傑出的佛教信仰修行者。」明末有四大師,民國也有四大師,一般認為明末智旭與民國太虛的地位和格局十分相當。因此,對明清佛教有興趣或對當代人間佛教有興趣的學人,可詳加研讀。

◆ 教史

了解教史,有助建立寬廣視野。法師在《世界佛教通史(上冊)》的序言裡提到:「佛教乃是一個源遠而流長的宗教,我們若想對它作比較客觀而又深入的瞭解,最好能有一部世界性的佛教通史。」而他之所以發心竭力以赴,則有一更深沉的內在激勵,在寫作《戒律學綱要》及《比較宗教學》之後,法師發現「我國古來的高僧之中,凡是重視戒律和研究外教的人,大多也會致力於佛教史傳的編纂和撰著」,於是在資源有限的閉關期中勉力以赴。

《世界佛教通史》原計畫以百萬字寫作,上冊包括印度、西藏、日本,下冊包括西域、中國、韓國,中冊包括東南亞各國及歐美。上下兩冊由聖嚴法師自任,但只出了上冊。中冊則請淨海法師主筆,東南亞部分於1975年由臺北正聞出版社發行《南傳佛教史》,2014由法鼓文化增訂再版;西方各國的部分直到2017年才完稿,也是由法鼓文化發行。

從宏觀的角度看教史,可以因景深不同而有世界佛教、亞洲佛教、東亞佛教、中國佛教、臺灣佛教等範限,讀者可隨因緣選擇,但通觀佛教在空間和時間移轉的經常與適應以建立視域,可免於不知變通的拘執或無所保守的泛濫。

◆ 教制與護教

戒律的弘揚與實踐,則是聖嚴法師一生所繫,從閉關期間撰述《戒律學綱要》,到成立法鼓山之後建立菩薩戒會,一直到晚年提倡心六倫,自始至終未嘗忘失佛教倫理學對世間眾生教導的使命。

法師強調,「佛教倫理,除了戒律,別無其他,唯有社會每一角落都能接受佛教的戒律,佛法才能推廣,否則只是空口說白話,與社會脫節。」為此,他努力將古典律儀與戒條,轉化為當代社會所能理解並承受的規範,目的在「試著做復活戒律的工作,而不是食古不化的說教。」

戒律學綱要》廣說一切律儀,《菩薩戒指要》則對菩薩戒特別是在家菩薩戒進行新詮釋,著眼於大乘菩薩戒的弘揚,把菩薩戒做了整合與條理的工作。繼承太虛大師以「十善」為倫理實踐核心,並提出以三聚淨戒為菩薩戒的精神特色與總綱領。又以「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鼓勵發菩提心、受菩薩戒。

摘錄,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49期

法 鼓 訊 息
紫雲寺法青用純淨樂聲為世界祈福

「世界和平人安樂,祈願許願還願~~」20日下午,法鼓山紫雲寺一樓廣場傳來溫暖旋律,由高雄法青純淨樂團舉辦的「為世界祈福音樂會」,帶來一首首溫暖人心的曲目,與現場60多位民眾齊聚在此,祝福世界「樂來越好」......


法鼓山風城送暖 心靈彩環願願相「繫」

「讓我們一同為2021年許個好願。」法鼓山新竹精舍副寺常湛法師鼓勵參與民眾,將捧在手心的溫暖,在心中彼此照映,藉由發願和祝福,將這份光亮溫暖帶到明年,也祈願世上眾生都能離苦得樂......

2021千種佛書暢銷展
新書上市

點亮每個有緣人,光亮便能溫暖人間……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