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onal) This text will appear in the inbox preview, but not the email body.
alt_text
2020-1-1
心靈電子報/每週三發報

人生導師

破我執 破法執
修行人如果在夢中沒有盡力去做這不可能的事──他就無法夢醒。
alt_text

在禪修過程中,有人會體驗到「無我寂滅」的感覺,以為自己「破我執,入涅槃」,聖嚴法師提醒我們,只要感到有境界依然有我執。一個人真正修到我執、法執皆破的境界,會感到完全放鬆、無拘無束,他的境界不是喜悅,而是自在。

聖嚴法師比喻,修行人就好比一個攀登琉璃山的人,山又陡又滑。登山的人打著赤腳,而更糟的是,滿山都上了油,所以每次奮力爬上卻又滑下來,所做的努力只不過是場夢,但修行人如果在夢中沒有盡力去爬上那座山,就無法夢醒。

■ 文/聖嚴法師

假設經過長時間的修行之後,你體驗到「無我寂滅」的感覺,這時候,你的內心狂喜不禁,你可能會感嘆:「真的破我執,入涅槃了。」但是你果真進入涅槃了嗎?既然還有入涅槃的我存在,那麼最高的境界就還沒達到。但是這種體驗的震撼太大,連有經驗的修行人都可能受騙。

依然有我執

假設一個人修到我執、法執皆破的境界,他會感到完全放鬆、無拘無束、天人合一,而不在乎天己的關係,因為他的我執已經沒有了。他的境界不是喜悅,而是自在;他不會歡喜跳躍、大叫涅槃已成。但是不管修行人自己認為已經得到了什麼,這種情形還是有我執。

達到這種境界的人,一旦從境界中出來,他可能揚言他了解涅槃,他已經見到了佛的法身,他已經得到了究竟圓滿的智慧。如果你的靜坐工夫比不上他而反駁說:「少講廢話,你只是在鬼混。」他極可能辯贏你,因為這種修行人往往很執著他的成就;你不信他,他就會很懊惱。他可能會回答說:「你沒有過我這種經驗,所以你不懂。」

更糟的是,旁邊也許正好有人自認對涅槃的了解,以及自己的修行成就與經典所言完全吻合,從而肯定這位修行人的話。這個旁觀者可能會說,因為他也經歷過類似這個修行人的經驗,所以,他可以肯定這些經驗的正確性。第一個修行人聽了一定很高興,認為支持他的論調的人,才是真道友也。

據說入了涅槃就放得下,很自在。這位修行人聽到讚美就高興,被罵就懊惱,這算什麼自在?他的涅槃似乎大有問題。或許這位修行人聽到這個結論的時候會這樣回答:「我對褒貶的反應縱然不同,但這不是為了自己,既然我的我執已破,我實在一點都不在乎。不過,為了維護佛法的尊嚴,我譴責違反佛法的人、讚揚符合佛法的人。」

我們還能怎麼說?要評估這種人的成就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如果因為得了這種境界就認為:「哇噻!我已證涅槃、破我執、入佛智啦!」那麼他就沒有入涅槃。涅槃、輪迴、時間,都如夢般消失才是入涅槃;無樂無悲,心中定靜才是入涅槃。

修行像登琉璃山

說悟也是夢,或許聽起來很怪;了解輪迴也許比較簡單。但是要說兩個一樣是幻的話,那麼修行人所走的,無疑是一段無奈的歷程,因為他拚命地要擺脫一場夢,為的只是步入另一場夢。其實,悟本身不是夢,悟的概念、悟的成就才是真正的夢。所以輪迴中的眾生活在夢中,這個夢裡悟的觀念,事實上不過是一個執著的對象而已。一旦真正悟了,悟就不再是夢,悟就不再存在。真正開悟的時候,悟就消失了。

修行人就好比一個攀登琉璃山的人,山又陡又滑。登山的人打著赤腳,而更糟的是,滿山都上了油,所以他每次奮力爬上去就滑下來。

他鍥而不捨地爬,爬到筋疲力盡,倒下來睡。睡醒以後,山都不見了。他發現他所做的努力只不過是場夢,根本沒有必要爬,也沒有進步可得。但是在夢裡,確實有一座山,而修行人如果在夢中沒有盡力去做這不可能的事──爬上那座山──他就無法夢醒。

因此,修行佛法的時候,必須想辦法脫離輪迴證到涅槃(儘管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兩個都是虛幻)。如果在修行過程中你體會到這種開悟的境界,要記住,這還是夢。

摘錄自:《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聖嚴法師法語

讓人一步,
是為了彼此都能平安順利地通過。
自己急著趕路的時候,
請不要忽略了那些與我們在同一條路上行駛的人們,
何嘗也不是急著趕路呢?
所以「忍讓」是行善,
也是布施。
◎ 摘自:《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本 週 選 讀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大字版)

聖嚴法師


觀念上可以「空」,可是事實上我們還在生活,而且只有一部分的人有這樣的觀念,許多的人還沒有這樣的觀念。即使有「空」的觀念的人,說得到也不一定做得到,想得到也不一定能夠實踐。所以,如實修行是不容易的事......

撥雲見月:禪修與祖師悟道故事

釋悟因


禪修要能「明心」,要能念念了了分明,讓自己從散亂紛擾的心,沉澱而寧靜下來,並在紛亂之流裡找到安住點,其安住的方法是「覺知不住,回到當下」,隨時都要用功,在每個時刻、每件事情上用功,讓自己的心時時保持莊嚴、清明與平衡。......

素的鹹蛋超人任務報告

感恩知足廣結善緣,就能培福有福。無論你身在哪裡,都會自在愉快,並帶給人希望力量。
alt_text

今天是2020年的元旦第一天,大部份的人對於新的一年到來,都有不同的期許及願望,有的人希望新的一年事業、愛情順利,有的人希望家人朋友可以平安、快樂、健康、幸福。

什麼是幸福?福報又從哪裡來呢?

聖嚴法師在〈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演講中說:「大多數的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事實上,就算一切都沒有了,還有一口呼吸,就是有大福報的人。事實上每一個活著的人,除了呼吸,還有其他很多東西、很多機會、很多因緣,那就更要『知福 』了。我們既然有了福澤、福報,就要懂得珍惜,不可以任意浪費。

所謂浪費,就是揮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有形無形的資源,比如浪費我們的時間、體力、健康、財富,以及直接和間接的各種因緣福報,不知善加運用於自利利人的活動中,這都是不惜福。

有許多的人一餐飯吃掉幾萬元,或者一夕間玩掉幾萬元,而感到很滿意、很實惠,甚至以此自豪。他們覺得這是用在自己身上,不是浪費掉,這種人不知道要布施做功德,不僅不惜福而且損福。要知道,福報是有限的,若不惜福,便是損福,福報很快就會用光的。很多人常講『富貴不過三代』,原因就是子孫們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能夠惜福、知福,而且一味地損福,不久之後就無福了。

福報少的人要『培福』,沒有福報的人要『種福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位須菩提尊者專門向有錢的人托缽,因為他覺得窮人已經很窮了,再向他們托缽是非常殘忍的事。後來,佛知道了這件事,就說:『窮人已經沒有福了,你再不去向他們托缽,他們就更沒有機會種福,以後福報也就更少了,你應該要去向他們托缽。』這是佛陀慈悲,教我們:沒有福的人要種福。」

「一個人如果不培福、惜福,卻老是在享福,福報就會愈來愈少,幸福的日子總有結束的一天。一個懂得知足、惜福、培福的人,當遭逢逆境時不會抱怨,在一帆風順時則懂得感謝,無論何時何地都感到心滿意足,才是個真正幸福的人。」好好珍惜福報,培養福報,就是有福之人。

名利權位勢就如手上的一捧水,如果貪圖名利而捲進其中,那是痛苦,不是幸福。

聖嚴法師曾說:「真正的幸福是知足,多也足、少也足;有也好,沒有也沒有關係。觀念正確,隨時就是在幸福中;觀念不正確,就是自己把幸福放走了。」

「知道要隨時隨地種福的人,是有福的人;為了要種福,必須要努力成長自己,在知識、人格、智慧以及技能各方面都要增長,才能有更多的資源來種福田。」

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放眼處處是福田,惜食愛物、減塑零廢棄、友善耕種、培力計畫、愛護動物 、 珍惜地球......
從一個小小的善念出發,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良好的習慣、利他的行動,福報存愈來愈多,人人都有幸福。

參考來源:《法鼓山的方向》、《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

延伸閱讀:

培福有福:廣結善緣,大家來培福;感恩知足,人人有幸福。

聖嚴法師/著,法鼓文化編輯部/選編


聖嚴法師曾說:「一個人如果不培福、惜福,卻老是在享福,福報就會愈來愈少,幸福的日子總有結束的一天。一個懂得知足、惜福、培福的人,當遭逢逆境時不會抱怨......

活 動 頭 條
2020法鼓山全球各地道場【預約光明,點亮人生】

為什麼點燈象徵求平安?燈是光明,燈是一種熱量;以光明來傳遞我們的心願,而用燈的熱量來象徵著我們的願心所能夠產生的功能;這是出乎於我們的誠心和信心,這個燈就有用。為自己點、為我們的親人、家人點都有用。......


推薦爸媽樂活人生 2020法鼓長青開新班

叫好又叫座的法鼓長青班明年1月起,將有26個班級於海內外開課,率先起跑的是1/13板橋班,課程每梯8次、每堂3小時,預計在6月前進行結業。歡迎邀請60歲以上的家人、好友就近報名......

2020快樂學佛人
新書上市

學佛,是不是要吃素?要不要做早晚課?
念珠有什麼功能……
您是不是有很多的疑問?想認識佛教嗎?
想接引親友學佛嗎?
學佛第一課:「快樂學佛人」是一個很好的入門課程。

查看活動

電子報管理:點此訂閱 / 取消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