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834期 / 2019年11月27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幸福與否並不在於物質的多寡,而在於我們能否安心盡命的去享用它

幸福,是每個人都想要的。我們總是喜歡說「追求」或「爭取」幸福,彷彿幸福是一面高掛在牆上的獎牌,必須經過一番競爭與奮鬥才能獲得。這種普遍的意象使許多人認為,幸福是來自於自己身心之外的某樣東西。然而,您是否有過這種經驗:當自己得意地看著手中辛苦掙來的戰利品時,卻隱約察覺到有一種失落感,因為我們所期待的「幸福」,並未隨之而來。

聖嚴法師在《神通與人通》書中提到:『一個人的生活,是否感到幸福,決定不在於財勢名望的多少和高下。我曾讀過一則西洋故事︰有一位百萬富翁,與一個郵差為鄰居,富翁每天工作繁忙,滿面怨苦,郵差則悠閒自在,笑口常開。富翁看那郵差,似乎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好生奇怪,於是便問道︰

「你為什麼每天這樣快樂呢?」

郵差回答說︰「我沒有什麼理由不快樂啊!難道你過得不快樂嗎?」

這時富翁便不斷訴苦說︰「我有這麼大棟房子,每年要繳好多稅金,房子還得請人保養,草地也得請人修理,現在呀!工資又貴,工人更難伺候,且油費上漲,我的汽車、飛機、遊艇,每個月又得多花好多開銷,加上所得稅、營業稅,以及交際費等各項開支,一個月二十萬美元都不夠使用,每朝每夕,我都要給那些人呀!事呀!錢呀!搞得團團轉,煩惱得不得了。」

當下郵差笑道︰「我只有一棟小房子,平常騎腳踏車,也沒什麼貴重的家具,也不必擔心那天小偷光顧,我每天按時上班,作息規律,下班時、休假日,帶著孩子和太太到郊外踏青,雖是月入只六百美元,日子倒還過得快活自在。」』

為什麼一個人可能得到一切卻仍舊不幸福?因為幸福其實是來自自我的「放下」、煩惱的「消融」,而不是任何東西的「獲得」。聖嚴法師在《放下的幸福》這本書中要告訴我們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賴任何外在的人事物,也不是來自變幻無常的情緒與感覺,而是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與平靜的狀態。因此,透視煩惱,進而運用方法化解、對治煩惱,到最後完全放下煩惱,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處。

假使我們能體會到多吃一餐飯,多受一點陽光,乃至多呼吸一口空氣,多活一秒鐘都是幸福的話,則現在的人類又有那一個不是幸福的呢?更何況我們一旦活著,眼可觀五色,上有日月星辰的運轉,下有春夏秋冬之更替;耳可聽五音,或是抑揚頓挫的旋律,或是動靜舒緩的交流。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緣,三千大千世界的繽紛變化,還待我們慢慢去欣賞玩味著呢?「知足常樂」,人能知道是福,能安於此福境,才能夠真正的受用其福。


 

如果不肯布施供養,
老是貪得無厭,就像饕餮鬼一樣,
一直吃下食物,肚子永遠不滿,
因他光是一張大嘴巴,
沒有身體也無腸胃。
合理的錢可以賺,賺得越多越好,
也用得越多越好,用來回饋社會,
利益眾生,這才是大有錢人。

禪的世界

 

當心──悠揚清遠的鐘聲

當心,原意是將事物捧持於胸口,
有小心翼翼的意涵,
「當心!」猶如一記警鐘,
提醒我們將心拉回當下,
專注用心地體會身、心、物的連結。

■ 辜琮瑜(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程主任)   

手機既然以「手」稱之,不離手彷彿才相稱這個名號。不過,如果連走路、登梯下梯、穿越虎口馬路的時刻,不僅不離手,還要低頭看著小盒子傻笑或撲抓,也難怪過往禪師們強調的「看腳下」,如今以「當心腳下」轉換為當代人的流行語了。

「當心」一詞出現於日常生活中,多半指一種預警的提醒,暗指如果沒能留神於各種徵兆,便可能因一時的疏忽,造成損失或無法彌補的錯誤,乃至於前有陷阱,切莫掉以輕心。因此被人提醒要當心,總感覺事態有點嚴重,或在意自己沒能把事情放在心上惦著。

捧持胸前心上

其實,這個詞在《禮記》出現時,也確實指的是,要把東西放在胸口,用手捧持於心前,以表達尊崇的禮節。這種行諸於外的禮,在各種文化中隨處可見,但以禮來規範言行,重點卻並非這些外在的形式,重要的提醒是,把事情放在心上,特別當一回事地認真看待。因此當心也是一種用心,專注於某件事情或情境。

當第一次被交代或教著戒慎恐懼的態度,捧持物件於心口,凝神於腳下步履時,會因為不熟悉而專注。一旦日日行之,便很容易老練而輕忽,於是原先放在心上的在意,就轉而變成了形式上的完成。每次看現在流行的宮廷劇,那種與尊上見面時,集體或個人的擺衣攏袖,只能從齊整的動作感受到某種秩序、氣勢,卻無法體會當中因用心而產生的情意流動。

因為形式或動作的熟練,也會使人不再能時刻「當心」。「熟能生巧」的「巧」,可能技巧純熟了,卻也可能造成心思的輕忽。因此,如能在靈巧的技術之餘,時刻提醒把心帶上,就能以心導術,內外相應。

行禮如儀莫忘帶上心

念佛時,常會聽到勸誡「不要有口無心」,也是這樣的意涵。乃至於參與某些儀式,如果太熟悉,也可能行禮如儀,而忘失了初始的意義,只是照著做照著念,沒把心與動作連結上。

記得初次參加大悲懺法會時,被安排在繞壇的位置。一開始因為不懂儀軌,每一次出位,法師都得從後頭輕輕點肩,跟著走了一圈又一圈,才知道如何移位,那種當心的覺受,彷彿與現場所有人、所有動作、所有儀式合而為一,透過心念的專注,進入一種難以言喻的內在連結。

因此體會到:絕對的當心,絕對的專注,會帶來身、心、環境合一的完整感。

「當心」不控制無負擔

不過也要當心「當心」過緊,會形成「擔心」或「負擔」,因為心難以捉摸,無法控制,世事也是如此。於是「當心」的另一個連結,是指每一個當下的在意,只要清楚明白當下的心,落實於當下的腳跟著地,不思前,也不想後,當然也不以預設的想像鋪陳前行的路。

「噹噹噹噹……」小時候每個校園都有這樣的鐘聲,在上下課之際,提醒老師該休息,對小朋友來說,則是得到整日課程中的短暫歇息。我們也可以試著把這熟悉的鐘聲,當作是給自己的一個小訊號,該暫時停止胡亂紛飛的心念,回到眼前當下,是什麼就是什麼,該如何就如何,也許就是最好的「當心」了。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409期》

 

啟動內在智慧的鑰匙:濟群法師《六祖壇經》講記
/濟群法師

一把最快速開啟內在智慧寶藏的鑰匙

從本質來說,佛法是簡單而非複雜的,是直接而非迂迴的,能化繁為簡,因為佛法修行的重點不在別處,而是在我們的心。……<more>

 

當下禪:上班族40則活在當下指引
/聖嚴法師;法鼓文化編輯部選編

當下,是最好的時段,這是時間管理的創新詮釋。

鍛鍊自己一心無二用,時時刻刻全力以赴,步步都是進步的立足點。……<more>

 
 
 

從心溝通(大字版)
/聖嚴法師

「智慧不起煩惱」這句話,則是讓人不起煩惱的方法。

煩惱就好像是自己在整自己般愚蠢,想要化解,就要運用佛法的空觀智慧,有了空觀的智慧,煩惱自然就沒有了。……<more>

 

凝視死亡的公開課
/邁可.雷明, 喬治‧狄金森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得更好!

死亡的象徵陳述了生命的意義,而生命的象徵詮釋了死亡的真諦。生命的意義終究是人賦予的。──美國社會學家華納(William Lloyd Warner)……<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9 Dharma Drum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