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文化
首頁書籍影音修行‧生活電子書城購買心田點數

最近我收到兩幅畫,那是臺灣唯一的,而且也是最傑出的瀝青畫家邱鍚勛用柏油畫的;他的作品已受到全世界歐美等藝術界的肯定和重視。這兩幅畫,一幅是我個人的肖像,另一幅是達摩像。

這幅達摩像,與一般人畫的不同,一般人畫的達摩通常是一葦渡江,踩著蘆葦在江上前行;或是達摩面壁;或是達摩身上背了一頂大草帽,手上拿著一把方便鏟等。但是我這次收到的達摩像非常特別,在一幅很大的畫中,只有在四分之一的地方,畫了一個達摩頭,而且是畫在靠近畫框的角上,其他的部分都是空白。

我看了以後就對這位畫家說:「你畫的時候很快,大概不到一個小時就畫完了,可是你可能想了很多天。」他回答說:「真是知音,的確,在我畫的時候,幾筆就畫出來了,可是畫成這樣一幅畫,卻在腦子裡想了很多天。」

一、以虛為實,以實為虛

這幅畫的下面部分,都是空白,一般人大概把空白的地方切掉,只留下這個達摩頭,但是他卻在空白的下角簽了名,這就是「以虛為實,以實為虛」。這位畫家好像懂了禪宗的意境。

請問諸位:有人的地方是虛呢?還是沒有人的地方是虛?有東西的地方是虛呢?還是沒有東西的地方是虛?事實上,有人的地方是虛,沒有人的地方是實;有東西的地方是虛,無東西的地方是實。

譬如:魚在水裡游,到處都是水,但魚的肚子裡不是水而是魚的細胞組織,所以有魚的水是虛,無魚的水是實。我們人在空間之中也是一樣,空間本身的密度很高,連在一起,故是實;人在裡面活動,占有一部分空間以後,這個「實」就會受到一點障礙,故成虛。故也應該說:「真空是實,太空是虛。」

可是「實」永遠是實,當人離開的時候,那個地方又恢復了原狀,正如魚游過以後,水又恢復了原狀一樣。所以實是永遠不變的,而虛是變動無定的,這個道理很容易懂。

而我們凡夫是顛倒的,以虛為實,以實為虛,所以產生煩惱。看到好看的就貪,遇到不適意的就瞋,事實上,這都是我們面對「虛幻」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如果面對「真實」,就不會有任何問題發生。因此,虛幻的世界、虛幻的現象,讓我們凡夫顛倒夢想,煩惱不已。

如果能離開虛幻的現象,便像《圓覺經》說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就能夠得解脫、得自在。

二、眼前所見無非幻相

在我們農禪寺的大殿前面,供奉了一尊玉佛,這一尊玉佛是真的?還是假的?如果說是假的,那又是真的玉佛;如果說是真的,那尊玉佛的名詞叫作玉佛,只是代表著佛的像,佛就是這個樣子嗎?那就是佛嗎?當然不是,故是假佛。

很多人在電視上、照片上看到我,我說:「那不是我。」而面對面已經見到我這個人了,我還會說:「你見的不是我。」為什麼?這是因為師父的形象是虛幻的,師父的真相是無相的。真相無相,實我無我。我們如果能了解個中道理,則在我們面前出現的,不管是景物、人物或事物,全部都是假相、幻相,是虛非實。

有一次有個人拿了一枝花給我,他學釋迦牟尼佛拈花,叫我微笑,我拿了以後,往地下一丟。

他說:「唉!你怎麼把我的花丟掉了。」

我說:「這是假花。」

他說:「明明是真的,怎麼可能是假的呢?剛剛才摘下來獻給您,您就把它丟掉。」

心中把一朵花當成真花,已經有了問題,我把那朵花拿過來往地下一丟,丟掉了就丟掉了,只是一個動作──這是花,丟掉了。他不需要問我為什麼把他的花丟掉。他是問我這朵花代表什麼意思?我沒有回答他,我抓了它就丟掉了,表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早上的露水,又如雷雨中的閃電,都是幻景,瞬息消逝,是因緣所生,幻起幻滅。

如果能夠知道一切現象是虛幻的道理,我們就有福報;不知道是虛幻的,我們就有煩惱。知道虛幻,而能夠面對虛幻,不排斥虛幻,也不追求虛幻,那就沒有問題;以幻易幻,用幻法來交換虛幻,本身就是一種自然的現象。

所以那枝花,對我而言,有與無都好,對當時的那個人而言,我丟掉它是比較好的。

三、明因果則不憂不懼

自然現象的產生,本身都有其原因,稱為因果關係。因果絕對是存在的,有果一定有因,因為有原因,所以產生這樣的現象。我們應理解那個原因,或者另外加上原因,使結果產生變化。雖然是虛、是幻,可是一定有原因才會產生這樣的現象。現象會變化,有的是本身的因素會變化,有的是另外加上了因素使之變化。所以對任何事情不要太樂觀,也不要太悲觀。

太樂觀就好像醜陋的武大郎娶到美麗的潘金蓮,武大郎實在太幸運了,但是歡喜得不要太快,殺身之禍就跟在後面。凡事如果覺得很幸運,說不定馬上就有災難臨頭,所以要小心謹慎。

但是也不要太悲觀,不要太失望,認為前面沒有路走,沒有希望,其實路多得很呢!有的人,人家尚未替他製造絕路,他已為自己製造絕路,當然最後是沒有路走。

然而,因緣是會變的,但不要僅是靜觀其變。譬如一棟大樓失火了,你說:「不得了了!讓我靜觀其變。」結果到最後全部燒成灰燼。所以能夠搶救就得搶救,能夠灌水就要灌水;如果已非人力能夠挽回,那就聽其自然吧!以虛為實,要努力,以實為虛,放得下。

四、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我們要幫忙讓好的變得更好一些,壞的事情,不要讓它再壞下去。如果大樓已經燒掉了,能起就起,不能起就不要再起,不需要害怕,害怕也沒有用,不必恐懼,恐懼會使得情況更糟!

我們以虛為實,以實為虛,所以有煩惱,這就是《心經》所說的「顛倒夢想」。

此外,「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含有這種意思。色是現象,空是空性。我們的色身本身是一個虛幻,農禪寺也是虛幻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但也各有其功用。可以提起時當提起,必須放下時當放下,不要害怕,不要擔憂;能夠改善則改善,不能改善則放下,不必慌張,不必恐懼。

所以,真正有禪修工夫的人,在遇到大風大浪的時候,能夠心不驚惶,不會亂了腳步。

(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五日於禪坐會開示)

很多人自認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實,那只算是同情和聰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與智慧。因為凡是有主觀的自己及客觀的對象,僅僅是有漏的慈悲與分辨的智慧。清淨而真正的慈悲與智慧,必須經過如法的修行,徹底的開悟。

一、佛教的內容便是慈悲與智慧

釋迦牟尼在未出家時,發現人世間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自然界有弱肉強食的慘象,認為必須要解決眾生的困苦,所以發心出家修行,尋求幫助眾生解脫苦難的方法。這就是慈悲的表現。

釋迦牟尼貴為王子,享盡人間榮華富貴,他卻寧可捨棄王位的繼承權,割愛離俗,即使是在他父王的追迫之下,仍毅然決然地出家修行。就是洞察了生命的苦難,立意要尋求解脫之道。這就是智慧的抉擇。

從以上來看,可以說明釋迦牟尼在未成佛以前,便已經具備了一般人的慈悲與智慧。

釋迦牟尼經過了六年的苦修,終於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明心見性,這時他大徹大悟,體認到一切的自我中心都是虛妄的,一切現象的本質都是不實在的,因此湧現出大智大慧而證得無上的佛果。

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已經從一切眾生所有的困苦中得到了解脫。但他仍留在人世間,以他證悟的智慧,弘化奔走四十九年,廣度眾生,建立了佛教的團體,這是大慈大悲的體現。

佛陀涅槃之後,他的弟子,無論是小乘的聲聞,還是大乘的菩薩,都是在人世間,一代一代地,上求佛法以自利,下度眾生以利他。以佛法來幫助自己是智慧,以佛法來幫助他人是慈悲。佛法的義理與修行的實踐,是修福與修慧。同時運用慈悲來修福報,運用智慧來修智慧;用智慧來培育福報,用福報來配合智慧。福報與智慧、慈悲與智慧,這兩個項目如缺其一,修行即不會圓滿。

因此,福報圓滿的人,一定也是智慧圓滿的人,智慧圓滿的人,一定也是福報圓滿的人。這就是「佛」。我們尊稱佛是「兩足尊」,就是說,佛陀是福報及智慧都已圓滿的人。

在我三十多歲時,講經說法,多半只有二十多個人來聽我的演講,最多五十多個聽眾,我已非常滿意,而我的師父卻說:「聖嚴,你有一點小小的智慧,但是沒有一點點的福報,你要好好修福,否則以後就沒有人要來聽你講經。」如何修福報呢?就是要廣結人緣。相反地,如果僅有福報而沒有智慧,雖也能幫助眾生,未必就是正確的佛法了。

二、慈悲與智慧對人間的重要性

(一)慈悲是平等地關懷一切眾生

真正的慈悲一定是平等地關懷。對於任何對象,不論親疏遠近,只要他們需要幫助,就會適地、適時、恰如其所需地,給予對方幫助。如果慈悲而不平等,可能會造成對方的不平。使得被幫助的人對你產生不平甚至仇視的心念。像父母對子女的關懷、照顧,如果不平等,便會造成孩子們之間的嫉妒,不能互相友愛,同時也對父母不滿。

沒有平等心,一定會為自己及他人帶來困擾。曾經有一位法師,送書給信徒。一開始每位信徒分到兩冊,後來的信徒,一人只有一本,最後去的信徒,一本都分不到。沒有得到書和僅得到一本書的人,認為法師偏心,而得到兩本書的人,因為被人嫉妒也責怪法師。

(二)智慧是無私地處理一切問題

智慧一定要是無私的,如果尚有自我中心的自私心態,那就表示沒有無漏的智慧。佛法非常重視無我,處理任何事,一定不能把自己的立場、自己的利害得失,拿來做考量,否則也許自認為有一點智慧,但他處理的事情,沒有給別人帶來幫助,反而造成災難,也為自己增加了困擾。

有目的的布施,不是真正的慈悲,好像是在投資,希望能得到回報。譬如:有一天,有一個受了重傷的殺人犯,逃到東初禪寺來。縱然我知道他是一個殺人犯,我還是應該立刻打電話給醫院,而不是警察局。我不需要考慮以後他是否會報答我或殺了我。至於他因殺人而犯的法,這是他自己的因果,到了醫院以後,警察也一定會找到他的。

我們無論在處理他人的事,或者處理自己的事,都要先把自我放下。許多人處理他人的事,可以把自己放下,處理自己的事,就很難不把自己放進去。

(三)慈悲是具有理智的感情

慈悲必須以理智為前提,否則便是缺乏原則的鄉愿之仁,真正的慈悲,會包容他人,不會因循偏私。宗教應是慈悲和智慧的體現,若是一個宗教光有愛而沒有智慧,他們會救人,也可能會殺人。從古至今,有很多的戰爭,便是假藉宗教之名而殺人盈野,以達成他們殲除異己的目的。

(四)智慧是富有彈性的理智

智慧必須以感情為基礎,否則便是缺乏人性的冷酷無情。真正的智慧,是判斷正確,並且情理兼顧。科學是知識的產物,由於沒有彈性,雖能造福於人,但也貽禍於人。回顧近半世紀以來,由於電子及化學科技的突飛猛進,為人類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但同時也對整個地球和全體生靈,造成了無可彌補的損害。所以科學家未必是大智者。

(五)以慈悲心對待他人

對他人要用慈悲心,盡自己的能力去關懷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我的弟子中曾經有人跟我說:「師父!你要給我權,我就可以去指揮人,把事情辦好。」我回答說:「我自己也無權,你若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一定要多體諒人、幫助人,經常做他人的貴人。這樣就可以得到大家心悅誠服的擁護,才能把事情辦好。」

慈悲的人是不求回報的,在一個家庭中的夫妻之間,往往一方會對另一方照顧得無微不至,但都得不到對方的感激;許多父母,對子女呵護備至,但卻得不到子女的感恩。常常有人認為這是自己業障深重,沒有修到好的因緣,才會碰到這樣糟的親屬。其實這是因為自己的慈悲心不夠,才會跟他人計較得失。

(六)以智慧心對待自己

有智慧的人是沒有煩惱的。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要調伏自己的心念。當在失望、生氣、悲傷、嫉妒、怨恨時,要立刻設法化解這些情緒。當在計較、比較、貢高我慢時,要立刻用佛法來平衡自己的心態。要做一個自知自明的智者。最愚癡的是,明明知道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而卻又在自尋煩惱。不過,當你體認到自己的智慧不足時,智慧已經在增長了,所以自認愚癡,便與智慧相應。

譬如聽到醫生宣判你活不過一個星期,如果你能在未死之前,盡一切的努力,使得自己活得更有意義,這是智慧。如果因為知道即將死亡而害怕恐懼,精神失控,自惱惱人,或者靜靜地等死,這就是愚癡。

曾經有一位我們東初禪寺的護法,鄒葦澄居士,得了癌症。我去探望時問他:「你害怕嗎?你的雙腿被截掉,每天在醫院都做些什麼?」他回答說:「我的腿本來就不聽使喚,十分難受,被切掉了真好。我每天在念佛,也在計畫於出院後,要畫畫捐給東初禪寺義賣,更在勸我的孩子們皈依三寶,信佛念佛,所以是在病榻上度眾生。」這位居士沒有多久就往生了,他走得十分安詳、平靜,這就是有智慧的人。

慈悲的行為,一定要以智慧來判斷,否則往往適得其反,存好心做好事,反而害了被你幫助的人。智慧的運用,一定要以慈悲做背景,否則會流於空談,發大心說大話,實際上幫助不到人。

三、如何開發慈悲心與智慧心

要知福、惜福、多培福,處處廣結善緣。凡事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來增長自己的慈悲心。

要識己、識人、識進退,時時身心平安。凡事要知己知彼,通情達理,不為自己的利害得失著想,便能開發自己的智慧心。

以持戒修福,多念佛菩薩的聖號,來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以禮佛修定,多讀佛典經論,來增進自己的智慧心。

(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講於紐約東初禪寺,吳昕儀居士整理錄音帶成為本文)

TOP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6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問題請洽:[email protect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