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760期 / 2018年06月27日‧每週三發行

《禪味細道》參訪日本東北、北路秘境佛寺之旅

來看看素超人吧!一個宗教信仰堅固的民族,而且對死後的世界仍充滿希望、光明的話,他們對死亡不會恐懼、也不會悲哀。

對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或者對於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信仰的民族而言,死亡的確是一樁既悲哀又無奈的事。相反地,如果是一個宗教信仰堅固的民族,而且對死後的世界仍充滿希望、光明的話,他們對死亡不會恐懼、也不會悲哀。

為什麼不會恐懼、悲哀呢 ? 因為死了以後如果是進入另一個世界、另一個境界或另一個生命,就好像在一個大樓裡,從這一層到另一層;或在同一層中,從A座到B座,那為什麼要覺得悲哀?覺得恐懼?在中國文化來講,主張『未知生、焉知死?』這使得我們這個民族非常重視現實人生和現實環境,這樣的人本主義也很好,但是,對死亡卻會感到恐懼。

中國儒家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朝聞道,聞什麼道?是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但是,一般人並不清楚「道」為何物,這不是一種宗教信仰,乃是王道、人道、天道等觀念,這是人文、自然的思想。像孔孟諸子等有了哲學修養的人,知道死生自有天命,胸襟開朗;可是一般人並沒有這種修養,所以,會對生命捨不得,對死亡會害怕。

捨不得目前已經擁有的,害怕面對死後的茫然無知。本來還活得好好的,一下子死神來迎,便什麼也沒有了;如果有的話,究竟會到那裡去呢?所以,恐懼心自然就出現了。有宗教信仰的話,對死亡就比較不會恐懼、悲哀。基督教、天主教說是歸主、受上帝寵召、到天國去了,和上帝及天使們在一起,多麼快樂。在人間既不自在、又不自由,去天堂多好。

印度和西藏這兩個民族有很虔誠的宗教信仰,對死亡也都不恐懼;不像一般中國人的家族,一旦有人新喪,一群人哀哀傷傷、哭哭啼啼的。在印度旅行,可見到送葬景象,一點哀傷的氣氛都沒有,送葬時就好像抬著一副家具似地在馬路上走,也沒有人注意他們。在火葬場上焚化遺體時,親戚、朋友並沒有哭泣聲,他們都在念咒、念經,臉上還帶著喜樂的表情。親友想,亡者已經升天了,當為他歡喜。

西藏人送葬也不會哭,而是為亡者誦經、唱歌,送他上佛國;尤其經過喇嘛誦經、加持後,亡者已經超度了。對佛教來講,因為相信有來生的境界,所以對死亡不會覺得悲哀或恐懼。如果你信仰天堂,也可以升天國。受五戒、行十善的人就可以往生天國。如果在世時雖也做了一點壞事,好事則做了不少的話,那就能夠再度投生到人間來,而且可能比這一生更好一點。

特別是在佛教中有一種淨土法門或佛國淨土的信仰,就像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西方極樂世界『彌陀淨土』,那是一個極好的未來世界的環境。我們在這個世間死了,要去西方極樂世界的話,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

通常為病危臨終的人說法,是先告訴他要安心、放心,而且要有信心;要相信如果你的身體還不到死的時候,佛會保佑你趕快健康,如果身體已經沒有辦法維持下去,阿彌陀佛便會接引你到國佛淨土中去。或者,這一生中你做了很多善事,即使不想去佛國,來生也是佛教徒,也會做好事,這就是菩薩行者,在人間廣度眾生。所以,但願你早日再來造福我們這個世界。

多半我們會請他默念阿彌陀佛,若他自己不能念誦,讓他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聲;若他自己已不能專注地聽,則勸他心中要信有阿彌陀佛,如此一來,就和佛相應了;與佛相應,就能到佛國去。佛國多遠呢?沒多遠呀 ! 物質空間上雖有距離,但精神世界沒有距離。我們對死亡的觀念要改善,否則,遇到親人死亡時,好像全家都變成走投無路的樣子,實在大可不必。

◎摘自:聖嚴法師《法鼓鐘聲》- 正確的死亡觀念

◎延伸閱讀:《幸福告別 —聖嚴法師談生死關懷

 
 

「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事」,
以這三句話疏導你我他之間的問題。
雖然有你我他的分別,
可是自己不生煩惱,
這是菩薩的心境和心量。

禪與悟

 

現代人的心靈環保

■ 聖嚴法師

由於有許多現代人對於物欲的刺激與誘惑,不知設置心的防線,沒有布好心的保護網,所以,很容易自我失控,不容易抗拒,以致絕大多數的社會大眾,每天每天都在為了盲目追求物欲的享受和名利的擁有,以及追求莫名其妙的什麼保障感,而忙碌、緊張、恐慌、爾虞我詐,失去了自己的尊嚴,混淆了人生的價值觀,傷害了他人的權益,危害了社會的安寧、和諧、平衡以及共同的安全保障,大家活得不健康、不快樂、沒有安全感。因此有很多人都在埋怨著問:「我們的社會人心,究竟是得了什麼病了?」答案應該是心靈被汙染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被現代快速度的文明所形成的生存環境汙染了。

積極的心靈環保

因此,我在一九九一年開始,積極倡導「心靈環保」,目的是在呼籲社會大眾,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過健康、快樂、平安的生活;人心淨化了,社會才能淨化。現代文明不是罪惡,只要人的心靈不被汙染,我們的世界便有明日的希望。以健康正確的心態,來迎合現代文明的科技生產,才能造福人類,否則,物質的享受豐富而精神的心靈空虛,就是物質富裕而心靈貧窮,對於人類社會的今天和明天,都是害多於利,甚至帶來大災難。

我自己是佛教徒,相信以中國大乘禪宗的思想,來淨化人心是直截了當的,尤其服膺永明延壽禪師的說法,不論是誰,只要當下的一念心與佛的悲智願行相應,你的當下這一念心便是佛心,許多念的心與佛的悲智願行相應,你的許多念心便是佛心,若能夠每一念心都與佛的悲智願行相應,你便證得福智兩足的圓滿佛果了。

從佛經中看,佛果位是很難圓滿的,若從禪宗的立場看,只要你能有一念心不被煩惱刺激誘惑,那一念心的當下,便跟諸佛無二無別;若以無常、空、無我的人生觀和宇宙觀,做為觀察環境審視心境的標準,當下便得解脫。只要願意留心,便見心念的生住異滅,是無常;肉體生命的生老病死,是無常;自然現象的風雲雷雨,是無常;時間的古往今來,是無常;空間的滄海桑田,是無常;乃至花開花謝、月圓月缺、榮華富貴與潦倒落魄等,都是無聲而說的無常法。

觀察無常、體驗無常,若能同時運用《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積極的心靈環保,認知一切現象是無常,包括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理現象、心理現象,都是無常。因為一切都是無常,一切便可以改變,遇到霉運惡運,不必哀怨得失望,如能以智慧來因應,加上時空因素的轉移,惡運就會離開你;遇到好運鴻運,也不必自滿得發狂,若能以智慧心及慈悲心來善於運用,還會有更上一層樓的好運等著你,如你不知珍惜、保養、培植,自然律則的成敗得失,往往只繫於一念之差。

心靈環保的最高境界

若能以無住的智慧心,生起利益社會大眾的慈悲心,來面對無常的一切現象,觀察、體驗、運用無常的一切現象,便是修得解脫道及菩薩道。無怪乎當六祖慧能禪師聽到《金剛經》的這句話時,便立即頓悟了,也無怪乎悟後的禪師們會看到,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事一物、任何一草一木、任何一色一香、任何一人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對於自己,不論是順境或是逆境,無非都是諸佛的無聲說法,是說的無常法。

無常即無自性空,空性是不生亦不滅的,因此,凡事凡物,時時處處,都是在說無生無滅、悲智具足的實相法。一切現象既然都是諸佛的無聲說法,便不會見到跟自己有矛盾的事,也沒有得失利害的事,但有尊重生命、珍惜資源,為眾生的利益、為眾生的苦難,而生起慈悲救濟的事。這是心靈環保的最高境界。

照這般說來,心靈環保的工作者和實踐者,是不是一定要來學佛修禪才行嗎?答案是很明顯的,能夠學佛修禪,當然極好,我們卻不可能要等到全人類都來學佛修禪之時,才開始推動全球性的心靈環保。

跟現代人所談的心靈環保,必須是在多元化的原則下,朝向人類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其實,凡是有心要為人類社會提供智慧,促使全人類的身心獲得健康、快樂、平安的觀點及方法,而能營造一個健康、快樂、平安環境的,都可算是心靈環保。

本文摘錄自:《平安無事》,原文收錄於《學術論考II.從東亞思想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

平安無事

/聖嚴法師


平安就是福,無事就自在。這是最平凡、最簡單的幸福,也是圓融無礙的處世智慧。

在緊張忙碌的社會中,聖嚴法師的「四感」:感化、感動、感謝、感恩,是自安安人的妙方,用佛法感化自己,以行為感動他人,感恩順逆的因緣,感謝成長的機會,奉獻布施,自利利他,生活自然……<more>

 

用安靜改變世界

/珍妮芙.凱威樂


過去我們總以為要外向地站上中心位置,提高音量滔滔不絕,才能說服別人,扭轉情勢。事實不然,歷史上許多重要的發明和創新、偉大的思想和巨著,以及個人工作或生活上的靈光巧思,都是在安靜時刻裡誕生的。沉靜能讓人專注思考,激發創造力,同時能增進對自我及他人的理解,用新的思維找到發揮影響力……<more>

 
 
 

人生418期:好說好好說

/人生雜誌編輯部


您可曾有過話脫口而出,卻懊悔不已的經驗?或是天天說話,卻覺得把話說好很難?您想知道佛陀怎麼說話,又怎麼教導弟子說話嗎?快來上佛陀的說話課。

佛陀在經典中的絕妙說法,可歸納為八個要點:默然、傾聽、理解、慈心、正語、善語、愛語、無諍,值得用心學習。翻開禪宗史頁,棒喝、逼拶、公案……禪師到底在說什麼?禪門的說話藝術,蘊含了深厚的修行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說好話、話說好?八種情境智慧對答......<more>

 

平靜的心,專注的大腦

/丹尼爾.高曼博士

禪修、正念過去經常被拿來強調於減壓、加強人際關係、甚至增進工作生產力,但在其神秘的儀式或簡單的方法中,不乏一些誤解與過度誇大的神話。到底禪修、正念可以為我們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心理學家也是暢銷科普作家丹尼爾・高曼,在二十年前著書揭露EQ是決定個人成功、快樂與否的關鍵;二十年後,他與大腦╱情緒研究國際權威的神經科學家理查‧戴維森博士,在達賴喇嘛的鼓勵下,從倆人……<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8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