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698期 / 2017年04月19日‧每週三發行

來看看素超人吧!多年前,有次剛開完醫學會議回國,一上班,助理匆忙的找我說:「黃醫師,這封信看來很急,要不要先處理一下?」

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太太,先生在中部出車禍,送醫之後,當地的醫生告訴她:「已經沒有任何機會,救不回來了!」於是她簽了DNR,第二天大清早,她先生往生了。可是沒想到,卻在家族間掀起軒然大波。

第二天上午,趕到醫院的婆家大伯、小叔、大姑,現場一個個把話飆得極傷人。
「我知道我大哥跟妳感情不好,再怎麼樣,人要死了,妳連讓醫生拼都不拼一下就放棄,妳說得過去嗎?」她小叔張牙舞爪的怒吼。
「妳跟我弟夫妻一場幾十年,這麼殘忍的決定,妳簽得下去?」大姑劈哩啪啦毫不留情的往她身上打。
「妳是存心要報復的對不對?還是妳怕我弟弟救成植物人,會拖累妳,妳不想顧喔?乾脆讓他去死一死,妳反而痛快?」大伯握著拳,咬牙切齒的晃著。
隨後趕到的二個女兒,一看親戚的反應,來不急問來龍去脈,就一鼻子出氣的指責媽媽:「就算爸爸過去再怎麼不好,這種天大地大的事,妳怎麼可以不跟我們任何人商量,大主大意的自己就簽字了?」

辦喪事的過程中,她被當作空氣,親朋間的耳語,添油加醋到離譜,連親生的兩個女兒,眼神也充斥著厭惡與鄙棄。這太太,不知道事情怎麼會變這樣,她快活不下去了,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汙衊,連死,都不甘心!

她輾轉打聽到,要為自己伸冤,問到了臺大醫院有個醫生叫黃勝堅,或許可以幫忙還她一個公道,於是在辦完先生後事半年,一字一淚的寄信到臺大醫院外科部給我,信中寫著兩個女兒的電話,求我幫忙伸援手,還她公道。

和完全陌生的這個中年大女兒通電話,一開始,她毫不客氣的謾罵,指責DNR的荒謬,嫌她媽媽的無知,怪我素昧平生的多管閒事,我只能悶不吭聲,讓她發洩情緒,等她靜下來,我緩緩的告訴她:「當妳媽媽一個人自己在醫院,面對這麼大的恐慌意外,當醫生很坦白的告訴妳媽媽,既然都救不回來了,就讓妳爸爸好走,別再多受苦,妳媽媽要做這個決定,是需要多大的勇氣?有多掙扎?想想妳父親當時的嚴重狀況,妳媽媽沒錯啊,她最後選擇放下,放下這段婚姻中的委屈哀怨,讓妳父親好走;如果妳媽媽心存報復,反正沒救了,她大可再讓妳爸爸多拖個幾天,多受些罪呀!」

電話中的女兒哽咽了。

「其實,妳媽媽真的很不容易,在妳父親臨終前,她放下了,原諒了妳父親過往的一切,如果妳父親有知,他也會感激妳媽媽的選擇,再想想吧!」輕輕的掛上電話,辛酸卻翻騰直上:死亡的背後,留給活著的人要學習的功課,竟是這般、這般的沉重……

第二天我從開刀房出來,這位太太已經打過很多通電話來道謝,不管誰接到,她打一次哭一回,因為兩個女兒跟她和好了,她撥雲見日,重新找到活下去的勇氣。

「這輩子所有的委屈,都過去了!」這是她在電話中,最讓我如釋重負的一句話,是的,我也真心祝福她:這輩子所有的委屈,都過去了!

-全文摘自:《生死謎藏-36個感動告訴你: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
黃勝堅醫師 著
#放棄急救不是放棄治療 #簽DNR的藝術 #惡言出口前請三思

同場加映:堅叔的CARE--------------------------------------------------------------

簽了「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的同意書,不是就等於被丟在一旁自生自滅的等死,只是少掉沒有必要的一些侵入性治療,該做的支持和照顧,醫師一樣會做。

一張薄薄DNR的背後,如果家族間沒有處理好,沒有先達成共識,病人走了,婆家、岳家,各有所執的偏見,別說是撕破臉,連親戚都做不成了。

特別是病人太太,當她又是家族媳婦的身分時,醫療團隊應該多幫點忙把DNR解釋清楚,讓家族在彼此溝通時,都能瞭解到簽這張DNR的必要性。

慢慢我們發現,如果不透過醫療專業,盡可能得當面在家族前解釋清楚,下筆簽DNR的人,太太之外,兒女,都是被罵得很慘的人,往往一句惡毒的言語,就叫簽字的人崩潰,一輩子受譴責,活得好辛苦!

現在,當家屬決定要簽DNR的時候,我們都會多問一句:「簽下去後,你會不會面臨什麼樣的壓力?需不需要幫忙?還要跟誰再溝通清楚點嗎?」

◎ 延伸閱讀:《生死奧秘》、《歡喜看生死》、《生死謎藏:善終,和大家想的不一樣》 、《禪觀生死》、《生死50問

 
 

我們的心量越大,幫助的人越多,
自己所得到的進步與成就也越大,
所以,雖然不為己,
結果得到最多利益的是自己。

禪與悟

 

從《東京物語》到《東京家族》——誰懂天下父母心

家是生命誕生的原點,親情的羈絆從此展開,
相隔一甲子的《東京物語》與《東京家族》,
都透過一對老夫婦探望子女的東京行,來看家庭鬆動的拉扯。
小津版的黑白力道,凸顯人物角色的對比與批判;
山田版的明亮色調,顯露父母對子女的包容與體諒,
帶領觀眾以不同的視角,穿透世間的無常與情執的牽絆。

■ 文/李鴻文 圖/傳影互動提供

電影,這項藝術誕生不過短短一百多年,但它的影響力卻無遠弗屆;電影透過導演對劇本的安排,融入自己的處世態度與經歷,傳遞欲表達的精神,因此讓電影有了生命。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西元1903~1963年)是二十世紀很出色的導演,他的作品後座力甚強,尤其代表作《東京物語》,更於2012年被英國《視與聽》雜誌(Sight & Sound)邀集全球三百多位導演,票選為影史十大影片之首。

小津安二郎早期以拍攝青春喜劇居多,戰後則多以一般庶民的日常生活為著墨重點,他獨特的低視角拍攝方式,不僅貼近日本人在榻榻米上的起居生活,更成為獨樹一格的電影美學。

六十年前,父母的「黑白」心情

《東京物語》的背景是二次大戰之後,日本舉國上下從戰敗中積極建設,使經濟逐漸起飛。電影描述的是一個家庭故事,由一對老夫婦赴東京探親展開。父親周吉和母親富子從廣島鄉下一路舟車勞頓到東京,探望他們的子女。長男幸一是位醫師,原本打算利用假日帶父母親逛逛東京,不料臨時有病人急診;大兒子假期泡湯,老夫婦被送到開美容院的長女志泉處。然而志泉卻比幸一更忙,也更自私,遂要求守寡的二弟媳請假,帶兩位老人家出去走走。

隔天,志泉自覺過意不去,便提議送父母去熱海泡湯,不過,因飯店整晚充滿年輕人喧嘩嬉鬧聲,更加襯托出睡不著的兩位老人內心寂寥。其實,老父母只想和子女多多相處,卻在子女間被送來送去。第二天老母親有點暈眩,兩人便提前回到長女家,孰料志泉正忙著張羅美容講習,根本無暇接待父母,兩人只好尷尬地佯裝要去拜訪老朋友。

接下來的畫面是,小津安排兩位老人家,坐在路邊某戶人家的庭院外,商議著今晚要落腳何處?而背對鏡頭的他們,無依的背影更顯得落寞與蒼涼!老父親最後決定去找昔日同僚敘舊,並在酒後傾吐寂寥的心情。

老母親去二媳婦紀子簡陋的居所暫住,且在她溫柔體貼的款待中,深深感受到這位媳婦遠比自己的親生子女還要孝順。老婦人的次子已在二次大戰中喪生,感慨萬千的婆婆,也忍不住奉勸守寡多年的媳婦,要為自己的幸福著想,若有好對象不妨再嫁。這場有別於傳統的婆媳不和,而是婆媳二人相互疼惜、默默垂淚的場景,成為令人十分感動的經典畫面。

探望子女之後,老夫婦搭車返鄉。但老母親回鄉後卻隨即染病過世,十分無常。才辦完喪禮,長女就急著索取母親的遺物,並和大哥、三弟趕著離開,獨留二媳婦紀子陪伴孤獨的老父。此時,小女兒忍不住抱怨兄姊的自私,而善良的紀子卻出面幫他們緩頰。

影片最後,喪偶的老人心知肚明二媳婦的好,遂將亡妻的懷表送給她做紀念。等到紀子也搭火車離開,這位孤獨的老人又一如往常,盤腿坐在榻榻米上面,眺望窗外景色,並與鄰居閒話家常。

小津安二郎透過《東京物語》,緩緩述說時代變遷中,世人價值觀的改變,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離和家庭制度的瓦解,而片中兩位老人家落寞無助的身影,在在提醒我們行孝務必要及時!

六十年後,父母的「彩色」包容

在小津安二郎逝世五十週年之際,今年高齡八十二歲,仍創作不懈的導演山田洋次,特別重拍了這部1953年的電影,向他致敬。從《東京物語》到《東京家族》,兩部影片拍攝時間雖相隔一甲子,但其所關注的主題──家庭親情,不管時代背景如何變遷,同樣令人感同身受,且值得深思再三。

山田洋次早期曾以連拍二十七年、共四十八集的《男人真命苦》系列電影聞名,直到2002年後,以「武士三部曲」奠定其大師地位。他和小津一樣擅長拍攝市井小民的生活,因此由他來翻拍《東京物語》,可說十分貼切。

《東京家族》和《東京物語》劇情結構相同,主要場景也相似,除了將時間拉到2012年之外,兩片最大的不同,就是小兒子昌次和紀子這兩個角色的更動,山田版的昌次幾乎是小津版二媳紀子已故的老公(次子),以及三兒子和小女兒,三個人的綜合體,他在家人眼中是一事無成、頗令人擔心的孩子,而紀子則是昌次正在交往的女友。

由於此一角色的更動,紀子的溫柔婉約雖不變,但原本戲分極少的昌次卻突然變成極為關鍵的人物,他從事父母眼中極不穩定的舞臺美術設計,但在母親來投靠他的那個晚上,母親發現這個兒子曾在311大地震之後,跑去災區當義工,才認識了紀子。當晚母親才真正覺察昌次最大的優點是善良,同時也見到了溫婉體貼的紀子。他們在災區的服務奉獻,以及彼此的相知相惜,讓她一顆牽掛的心終於放下了,即使很快就病歿也能無憾吧!

導演眼中的家庭倫理

重拍經典電影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先不談能否超越,但比起小津安二郎的淡雅和理性觀照,山田洋次也以自己一貫的樂觀與豐沛情感,為這部《東京家族》添上一抹溫暖色澤,功力不凡。

不同的時代背景,六十年前,小津安二郎以智慧之眼觀照到當時的弊病,對戰後急於發展經濟,一切向錢看的年輕人有所指責和提醒;而六十年後,面對311震災,以及經濟逐漸衰退的現狀,高齡的山田洋次頗有長者風範,不但不忍苛責當代的年輕人,並多了一分慈悲的包容、鼓舞與期許。

兩代日本大師級導演,一智慧觀照,一慈悲包容,各以不同視角,遙相呼應,為我們展演了一幕幕無常的世間萬象,足供我們再三回味與省思。

本文摘錄自《人生雜誌358

真正的快樂
/聖嚴法師

本書透過「你快樂嗎?」、「什麼是苦?」、「如何面對生死與聚散」、「找到幸福的起點」、「轉化主觀的感受」、「得到真正的快樂」六大主題探索自我,幫助我們看清苦樂的本質,找到自在面對人生苦樂的方法。

有了聖嚴法師的開心妙法,快樂,將不再只是被外境左右的情緒反應,而是一種深刻的內在智慧力、慈悲力,成為我們的美好生活態度……<more>

 

雲上的阿里
/城井文

雲上的小綿羊阿里,在前往天堂的隊伍間,遙望著在床上什麼都不想做的媽媽。他從隊伍悄悄溜了出來,想從雲上爬回家……

一本「送給育兒媽媽的療癒繪本」,雖然他有時候愛哭、有時候愛生氣,而且更多時候不知道怎麼照顧自己……但是,當他離開你時,你不捨、想哭,開始想念那曾經共享的溫暖時光……<more>

 
 
 

壇經講記

/釋繼程

一念迷即煩惱,一念悟即清淨,繼程法師直指《六祖壇經》心要,化繁為簡,轉迷為悟!欲知禪宗本源,必識六祖;欲知六祖心法,必讀《壇經》!

禪宗的思想源頭來自《六祖壇經》,但若無禪修體驗,很難由此體會禪在生活的無盡妙用。眾生真有佛性?煩惱如何轉染為淨?定慧如何一體?……,種種難以參透的禪家謎題,何不讓繼程法師為您指路?抬頭即見明月……<more>

 

活出當下的平靜

/史蒂夫‧泰勒

《活出當下的平靜》是五十五則簡單卻深刻的靈性信息,擁有開啟覺醒的力量。單單閱讀這些文字,就會幫助敞開你的心,讓你活出自己的內在平安。這些強而有力的靜心,與詩意中蘊含的沉思,可以溫柔地帶領你脫離忙亂的日常生活,撫慰你、啟發你,引領你回歸自身平靜的中心,唯有在此,你才能和你真實的「自性」相遇。

史蒂夫.泰勒鼓勵讀者,看見自己平日備受制約的人格局限……<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7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