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電子報由心靈網路書店發送,若您不想收到此電子報,請按下取消訂閱::

第668期 / 2016年09月21日‧每週三發行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聖嚴說禪》全新改版上市!

來看看素超人吧!人生中總有一段時間,煩惱增生,剪不斷理還亂,心情起起伏伏,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到平常心!

聖嚴法師在《法鼓山的方向》一書中提到:「佛教的教義是要解除眾生的煩惱,不要讓大家怨天尤人,既已得到這樣的結果,就應當面對它,不要怨恨,與其怨恨生煩惱,不如樂觀奮鬥,這不是很好嗎?」

「佛法講三世因果,講過去造的善惡業,今生受的樂及苦,就是告訴我們要平心靜氣、不要怨天尤人,雖然前世的事我們並不知道,但是一定要相信它「有」,不要相信它「無」,否則會產生忿忿不平之心。相信它「有」,至少可以解釋我們為什麼會變成目前的這個樣子,佛法的作用,就是要我們心平氣和、面對現象、繼續努力。」

「相信過去,就會相信現在;想到現在,就會想到未來,為了未來,我們一定要未雨綢繆,一定要有存好心、做好事的觀念,並付諸行動,這是因果的觀念。如果能將這樣的觀念讓自己、家人及世間所有的人享用的話,我們的社會自然就有安全、安定的保障,人心也會獲得充分的安全感。」

「所謂沒有安全感,就是經常擔心著不知道明天與後天會發生什麼事?或者對未來充滿了不安定感。」

「站在佛法的立場,一切唯心造。社會的好壞、個人的安危、家庭的和樂與否都與我們的心理活動相關聯,一旦觀念有問題,一切事都會有問題。」

「我們的心理要健康,不要總是東怕西怕,自己嚇唬自己,要相信生死有一定的原因,只要行得正、做得直,常存慈悲心,多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地藏 王菩薩,心裡不擔心,就會得平安。」

「平安,是自己帶給自己的,不是別人給予的;同樣地,家庭的平安也不是你 自己一個人可以給的。因此不要老是掛記家裡的不平安,只要照著佛教徒的本分去做,家裡一定會平安,如果老是擔心孩子不用功、不念書,希望師父加持、念咒,凡有這種人,我就會告訴他:「別擔心,每一個人都會有他一定的福報,許多從小不讀書的人,長大之後卻成為大老闆、董事長。孩子不想讀書,將來可能 會回心轉意想要讀書,也有可能在他需要的時候,他會用功讀書。你可以替孩子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同時布施貧窮,供養三寶,為他培福祈福。」 對兒女,應該鼓勵他們自己獨立起來,是應當照顧他們,但卻不要擔心他們;對事業應當有計畫有眼光,再加上不斷努力,但卻不用擔心成敗得失,這也是佛法講的因果觀念。」

「佛典已經把因果觀念闡述得很清楚,「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就是至親眷屬,也無法彼此替代,各人有自己的前因,也各有自己的後果。現世是由前世來;未來是由現世去。如果存有這樣的觀念,就不會為未來擔心,不會為現在失望,不會因為目前的幸運而得意忘形。」

推薦影音:和心在一起》,聽見自己「心」的力量


 
 

凡是遇到困擾的問題,
不要把它當作可怕的、討厭的、
無奈的遭遇,
而要把它當作訓練、歷練和幫助。

聖嚴說禪

 

現代「心」修為──心靈環保

雖然世界看似一片混亂,但只要心清淨,所見世界就會光明。如何使心清淨?聖嚴法師提出「心靈環保」,以健康、快樂、平安的身心,照顧自己、照顧社會、照顧大自然,使得我、你、他人,都能健康、快樂、平安地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之中,便是現代人的心靈環保。

■ 聖嚴法師

人的心境,往往會因為受到環境的誘惑、刺激而產生情緒的波動,輕者覺得困擾,重者喪失自主的能力。如果有了心靈環保的措施,遇到狀況發生時,便可淺則保持平靜、穩定,深則自主、自在。

具備「心靈環保」的修為

依據心靈環保的原則,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三個層面的修養,那就是保持身體、心理、精神的平衡與平常,通稱為身、心、靈的健康。然而一般人僅在意自己的身體是否健康,卻忽略了心理是否健康,尤其會疏忽了保持平常心的精神修養。因此,在順境中尚能揮灑自如,似乎沒有不能克服的難題,一旦遇到逆境當前,便唉聲嘆氣,不知如何自處了。這必須透過「心靈環保」的修為,才能做到「以平常心」來看待一切順境及逆境。

佛家強調因果觀念,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是如果種瓜、種豆,不得其土,不順其時,不如其法,那麼種瓜未必能得瓜,種豆也未必能得豆。因為,從「因」至「果」的過程中,尚須有其他條件配合,稱之為「緣」。所以,事物的成敗,都必須「因、緣、果」三者具足。

「因果觀」必須配合「因緣論」,才是正確的現象論。從因到果,並沒有一定的必然性,個人主觀的因素固然重要,外在客觀的因緣能否如我們所希望的,也極為重要,不論是自己的因素或外在的因素,都充滿了不確定性,因此,我們只能做最好的努力,也要做最壞的打算。否則,過分樂觀或過分悲觀,都不是成熟健康的心態。

逆向思考,正面解讀

如何培養這種成熟健康的心境呢?有四個步驟:
一、遇事要做正面的評估,避免做負面的預測。人生的旅途總是起起落落,「起」是前進的過程,即使是「落」,那也是人生另一種前進的過程。
二、要能逆向思考,如此才能勝而不驕,敗而不餒。當在成功的巔峰之際,便要有走向下坡的準備;當因為失敗而跌落至谷底時,也要有攀登下個巔峰的願景。
三、凡事應當進退有度、收放自如。古人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也就是說如果一展抱負的機會來了,應該當仁不讓;萬一時運不濟,此路不通,就要養精蓄銳、候機待發。
四、不論成敗,都要抽離自我的私利與私欲,都要肩負起奉獻自我、利益眾生的責任。這便是一個有智慧、有慈悲的人了。

禪修,讓心靈環保更有力

然而,如果你只在字面上理解,只知在道理上認同,心靈環保的力量不容易產生,必須輔以方法的練習,才能奏效;禪修就是相當有效的方法之一。剛開始時,可先練習放鬆身心,等到不再心猿意馬時,就可練習體驗身心的覺受;觀照自己呼吸的大小、長短、深淺、涼暖等感覺,這能讓內心平靜、安定、清明,若於此時忘卻身心的負擔,就能夠進入身心統一乃至身心與環境統一的境界了。禪修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對立及統一,那便是無我無相而又不離諸相的境界。

在這個境界中,你除了能夠掌控自己的身心,更能包容他人的缺點,尊重他人的優點,同時能夠感受到個人的小我,是不能脫離大環境而獨立存在的,個人是有限的,大環境是無限的。如果能再進一步放下身心,不執著環境,就能達到《金剛經》所說「無相」的境界,如此不但能適應各種狀況,而且只要是對眾生有利益的事,都能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那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心靈環保的最高境界了。(原題名〈心靈環保〉)

照顧整體同舟共濟

以健康、快樂、平安的身心,照顧自己、照顧社會、照顧大自然,使得我、你、他人,都能健康、快樂、平安地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之中,便是現代人的心靈環保。

環境保護,這個名詞,雖然在二十世紀之末,就已經傳遍全世界,特別是科技文明發達的先進國家,凡是有識之士,都已發現,由於經濟資源的過度開發,造成了人類生存環境的快速惡化,包括自然資源的快速消耗及汙染,生態資源的快速減少及消失,例如:由於熱帶雨林遭到大面積的開墾,以及各種機械排出的廢氣,加上各種生產事業造成的許多汙染源,以致形成了全球性的空氣汙染、水資源汙染、土壤汙染,也使得南北極的冰帽在急速溶化,海平面的水位快速升高,綠地沙漠化的面積愈來愈大,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愈來愈接近毀滅性的危機。所以要提倡環境保護運動。

但是,由於人類的自私自利之心,根深柢固,明明知道,破壞環境、製造汙染是自害害人的事,一旦遇到跟自己的現實利益衝突之際,或者有機會可以滿足自己的私欲之時,便會容易忘掉公益,便會不顧後果的遠憂,便會只管得到手就好,充其量只問有沒有犯法,會不會被罰,卻不容易考慮到破壞了生態、汙染了環境,對其他的人有什麼不好,對自己生存的大環境有什麼壞影響,對後代的子孫有什麼危機。因此,我常提醒世人:今天生活在地球村中的全人類,就像是生活在同一個錦魚缸中的許多條錦魚,只要有一條魚拉了屎,汙染了缸中的水,受汙染的是每一條魚,包括拉屎的那一條魚在內。

由於人的自私心,原是生物求生存的本能,可是人類以科技文明破壞自然環境的速度太快,惡化的幅度太大,也為地球環境帶來空前的大隱憂,雖然那種隱憂的結果,也是自然規律的制衡,卻是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生存空間的大災難。

因此,我們要提倡心靈環保,呼籲全人類,都能以心靈環保的原則,建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也就是自利利人的價值觀,要讓自己、讓他人,都能得到健康、快樂、平安的身心。好像一同乘坐在地球環境的一條大船上,所謂同舟共濟,各自以其不同的身分、不同的智能、不同的場域、不同的角度,來照顧自己、照顧他人、照顧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原題名〈現代人的心靈環保〉)

本文摘錄自:心.光明遠大》第一單元〈心靈環保〉,原文收錄於《人間世

好心‧好世界
/聖嚴法師


心靈環保其實很簡單,就是心理衛生、心理健康,如何使我們自己清淨、安定,進而影響協助他人生活愉快,這就是心靈環保的目的。面對日新月異的多變世界,我們需要可以隨時安心的方法,心靈環保可以讓心發揮出力量,讓世界充滿希望……<more>

 

快樂,一直都在
/嘉旺竹巴法王


阻礙我們快樂的,其實是舊有的心靈模式或說信念。每個人都能藉由書內一些簡單的禪修方法來改變固有習氣;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稍加熟悉練習,就能讓我們與生命的源頭重新連結,活出生命中原本該有的自在與圓滿!擁有快樂的心,就有……<more>

 
 
 

和心在一起-CD
/ 法鼓文化

和心在一起
聽見自己,
世界才會聽見你

種子萌發的時候
會產生一系列的物質變化
心田萌芽的時候
努力過程難免有甜酸苦辣
讓年輕的心
沐浴在溫暖佛法裡
找回生活原有的自在.....<more>

 

菩薩問明品
/夢參老和尚

本書為〈八十華嚴講述〉第七冊,共〈菩薩問明品〉一品經文。在此冊中,夢參老和尚深入解釋、反覆辯證《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二會中的「十種甚深」法門,包括「緣起甚深」等義理。為解釋〈菩薩問明品〉這一品大意,老和尚先分析這品經文……<more>

除本電子報之外,心靈網路書店同時發行下列電子報,歡迎訂閱
 

法鼓文化 版權所有
© 2016 Dharma Drum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專線電話:02-2896-1600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9:00~17:30